APP下载

人类走向文明的宝典—《礼记》

2015-01-07李荣胜

今日中国 2015年9期
关键词:五经七情礼义

文|李荣胜

人类走向文明的宝典—《礼记》

文|李荣胜

《礼记》是儒家“五经”中成书最晚的一部经典,大约在西汉中期(一说是汉末);也是列入“五经”最晚的一部经典,直到唐朝朝廷颁布的“五经”里才有了《礼记》。

宣示儒家礼治精神的经典

人们不禁会问:孔子创立儒学,极为崇尚礼义;他教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一艺就是“礼”,怎么会成书最晚、列入五经最晚呢?要回答这个提问,必须从“三礼”说起。

“三礼”指的是《仪礼》、《周礼》、《礼记》,是这三部中国最古老的礼义典籍的简称。“三礼”中的《仪礼》,是记载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燕礼、聘礼、觐礼、丧礼、祭礼等具体仪式的典籍。全书十分完整,大约五万字左右。我们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礼仪非常之多。人们常说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都记录在这部典籍中。“三礼”中的《周礼》,是记述周王朝建立之初,确立的三百多种职官、职务的典籍,很像一部政府法典。全书亦十分完整,大约四万五千余字。通过对职官的名称、人数,特别是职责要求的具体规定,提出了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和国家管理的观念。其中不少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国家的治理仍然具有某种启迪。“三礼”中的《礼记》,是一部侧重阐述礼的作用、意义和礼的精神实质的典籍,其中也记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礼仪。全书内容庞杂,大约10万字左右。

《礼记》是儒家“五经”中成书最晚的一部经典,大约在西汉中期(一说是汉末);也是列入“五经”最晚的一部经典,直到唐朝朝廷颁布的“五经”里才有了《礼记》。

大家知道,西汉初期立于官学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但这里面的《礼》经指的是《仪礼》(汉代称《士礼》),而不是《礼记》。到了唐代,唐太宗命人考定“五经”,并颁行全国。这一次考定的“五经”中,没有了《仪礼》,换成了《礼记》。

这恰恰说明《礼记》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礼记》是一部透彻宣示儒家礼治精神的经典。

《礼记》篇章排序之谜

《礼记》精选入编的49篇著述都是独立成篇的,并且相对而言,每一篇都内容完整,阐释精辟。但是,这49篇著述的前后排列却显得无序,既不是按内容分类排序,也不是按成篇时间排序。究竟为什么如此排序呢?这或许是《礼记》永远的不解之谜。

为了便于了解《礼记》全书,我们按内容分类,大体可以分成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跟《仪礼》关系最为密切,专门阐释说明《仪礼》的篇章,如:《祭义》、《冠义》、《聘义》等;

第二方面:孔子一生讲授礼义,传播礼治精神,专门记述孔子言论的篇章,如:《哀公问》、《仲尼燕居》、《儒行》等;

第三方面:儒家十分重视丧礼,有极为繁琐的仪规,专门阐释丧礼的篇章,如:《檀弓》、《曾子问》、《三年问》等;

第四方面:儒家礼的规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专门阐释各种礼制的篇章,如:《王制》、《礼器》、《投壶》等;

第五方面:儒家礼治的精神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专门阐释生活礼节和守则的篇章,如:《曲礼》、《内则》、《少仪》等;

第六方面:《礼记》还收入了一批儒家的政治论文,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如:《礼运》、《学记》、《经解》等,还有被宋代理学家列入“四书”的《大学》、《中庸》两篇。

当然,这六个方面还不能概括全书,有些是内容独立的篇章,如:阐释历法的《月令》、教授王子的《文王世子》、最古老的音乐理论《乐记》等。

“礼”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近乎于给“礼”下一个定义。我们读遍孔子的《论语》和《礼记》,却没有找到对“礼”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但我们从《辞海·语词分册》(1979年版)中查到了对“礼”字的三种解释:

第一、“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

第二、“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

第三、“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辞海》是中国最权威的词典之一,从“表示敬意”、“举行的仪式”以及“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基本讲清了什么是礼。但是,如果我们从《礼记》中加以概括,那么,我们将对“礼是什么”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礼是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yóu)。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译成白话是这样的:“鹦鹉能够说话,毕竟离不开飞鸟的动物种群;猩猩能够说话,终究离不开禽兽的动物范畴。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礼义的规范,即便能够说话,不还是跟禽兽的心性一样吗?正因为禽兽之间没有礼义的规定,所以常有父亲儿子跟同一个母禽母兽交配的事情发生。因此,圣人出来制定了礼义的规范,并用礼义的规范教化天下的人,让天下的人有了做人的规范,知道自己跟禽兽有着根本的区别。”类似这样的话,在《礼记》中并不少见。正是从这些论述里,我们可以概括出:礼是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

礼是节制人类“七情”的社会规范。《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音:wù)、欲,七者弗学而能。”译成白话就是:“什么叫做人的性情呢?就是喜欢、愤怒、哀伤、恐惧、爱恋、厌恶、欲望,这七种性情是不用后天学习就具有的本能。”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类“弗学而能”的动物属性的一面,并将其概括为“七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如果“七情”不加以节制,任其自由发展,那么,人类不又退回到动物界了吗?靠什么来节制这七种本能呢?只能靠礼义,靠礼义的教化,靠礼义的节制。礼正是为了节制人类“七情”的需要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人类行为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社会规范。所以说,礼是节制人类“七情”的社会规范。

礼是人类行为的文明标准和价值标准。《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译成白话就是:“倡导明德,施仁行义,没有礼就不能完成;教化训导,纠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判别纷争,诉讼断案,没有礼就无法决断曲直是非;君王与大臣,朝廷与百姓,父亲与儿子,长兄与幼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其尊卑、上下、亲疏、长幼的名位与关系;出仕求官,学艺拜师,没有礼就不会亲近和谐;出班上朝,整治军务,上任为官,执行法令,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祈祷祖先,祭祀天地,供奉鬼神,没有礼就不能表达诚心,就不会显得庄重。因此,贤德的君子一定做到恭顺敬重、抑欲节制、谦逊忍让,用这样的举止行为来彰明礼义。”

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悟到,礼是全社会一切人行为的文明标准。上至天子、国家,下至百姓、家庭,如果没有礼的节制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感悟到:礼是判断一切事情是非与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区分野蛮与文明的价值标准。大至纷争、讼案,小至家事、伦理,都是靠礼的规定来辨别来确定。

李荣胜 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作家出版社编辑、副社长、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猜你喜欢

五经七情礼义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勤向窗前读五经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麟溪水长流
北海之殇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文史哲人才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
“五经”的排列次第及其形成过程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中医怒伤肝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