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六年级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建议

2015-01-06赵琼英傅纳

中国教师 2014年24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内容

赵琼英+傅纳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生长期和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识再次觉醒,这个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其对自我以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笔者以北京大兴区瀛海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问卷以及与学生交谈的形式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

一、在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并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教育是贯穿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内容。Donald E.Super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生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衰退期(65岁以后)。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生长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熟悉和适应生存环境,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培育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除此之外,Super还提出了生涯成熟度的概念,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最近还有研究者将职业成熟度的概念发展为职业适应力,认为儿童期是职业发展的开端,包括发展性任务、过渡和改变。儿童必须接受要开始职业适应的现实,去想象自己的将来,做出教育和职业决定,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

我国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中年级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高年级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教会学生有关求职方面的内容,更包括学会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生涯教育课的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

笔者在大兴区瀛海镇中心小学的生涯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为自我认识(1课时):主要通过主题活动“我的周哈里窗”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眼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拓宽学生对自我特点的认知。第二个板块为职业介绍(2课时):通过游戏、播放职业介绍视频、采访已经工作的人(如教师)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职业信息,同时在本部分的最后穿插“感谢辛苦工作的人”小活动,通过“感谢卡”的撰写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第三个板块为职业计划(1课时):通过“十五年后的我”和“我的自画像”小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通过课程最后的问卷发现,学生记忆最深刻的内容是“我的周哈里窗”,其次是“认识自我”“职业介绍”“感谢那些辛苦工作的人”“制订职业目标”“他们工作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十五年后的我”“创业二三事”。学生反映“我的周哈里窗”帮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可以帮助自己改正,还知道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收获很大;通过“职业介绍”了解到不同的职业,很有意思;通过“感谢那些辛苦工作的人”知道大人们工作很不容易。还有学生反映,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开始思考职业,并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些什么。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想了解的有关职业的内容都是具体的职业信息。例如在问到学生最想了解哪些职业方面的内容时,在被调查的56名学生中,有36人都提到想了解各种不同的职业,比如教师、军人、宇航员等。只有部分学生想要了解从事一个职业所需要的品质和一个职业人士工作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部分学生提到想要了解有关工资的信息,可见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学生已经不局限于想要了解职业本身,也开始关注职业的社会评价以及与自身的关系。

通过对学习内容记忆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并且记忆最深刻的是认识自我、职业介绍、职业价值探索(感谢那些辛苦工作的人),并开始思考、制订自己的职业目标,基本达到了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具体职业的信息,包括从事该职业的人格特征和学历水平。

2.教学形式

班级作为心理健康课活动的团体背景,其团体动力是影响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辅导教师要营造一种真正民主的班级气氛,打消班级成员的消极防卫心理和消极从众心理,让每一个成员在讨论中都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为了营造这种氛围,同时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本次教学实践的每节课都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小调查、绘画等,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卷入程度。并在每节课设置很多的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尽量避免评价性的反馈,营造温馨的分享氛围。从反馈来看,学生更喜欢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同时,对于分享环节,有学生提到希望多一些回答时间,希望教师能够更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回答。

三、经验与建议

1.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中的观察反思和学生的反馈,笔者发现受学生欢迎且学习效果较好的课程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参与性强。无论是“我的周哈里窗”还是“感谢那些辛苦工作的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过程当中,并且在课程结束后有参与过的记录(周哈里窗或感谢卡)。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不同于简单的分享,所有的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并发现新的内容。

(2)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第一节课中,授课教师简单调查了学生想要了解的职业,在以后职业介绍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选取的职业基本来自学生的反馈,因此教师传授的信息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也较为理想。

(3)系列位置效应与重复。认识自我这节课,是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学生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每节课中,都提及了该内容,不断的重复强化也是学生记忆最深刻的原因之一。endprint

(4)设计连贯,重点突出。在最受欢迎的两节课中,都没有设置过多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节课,只安排了一个活动,就是通过调查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周哈里窗。在第三节课,主要内容则是通过职业介绍视频的播放和采访已经工作的人,自然过渡到对辛苦劳作的人的感谢,并没有过多繁杂的活动,课程进行得也较为流畅和顺利。

针对以上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做好学情分析。在课程设计之前,通过各种方式(纸笔调查、谈话等)了解学生所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特别是在介绍具体的职业信息时,如果教师选择的职业是学生不感兴趣或不想了解的,那么课程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相反,如果教师选择了学生渴望了解的信息,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十分集中,教师传递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也越大。

(2)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信息。由于学生想要了解的不同职业的信息种类繁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同时,学会查找相关职业信息也是提高学生职业适应力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本系列课程中并没有突出该部分的内容,是为不足。查找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选择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集信息,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在课堂上演示、学生模仿的方式对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进行直接的训练,也可以提供材料(如杂志、报纸等)指导学生当堂查找相关职业信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当堂演练的效果一般要好于家庭作业的效果。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笔者建议教师将“如何查找职业信息”作为一项单独的内容安排到自己的课程中,而不是仅仅作为某一项活动的补充内容。

(3)慎重考虑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分解。本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节内容为“十五年后的我”,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分解,列出如果要达到该目标自己在什么阶段该做些什么。学生活动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对目标进行分解,而只能列出要做的事情。笔者认为,这一部分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时期的儿童虽然能够进行初步的逻辑运算,但是思维活动仍需具体内容的支持。十五年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让学生畅想未来十五年的规划超出了其认知发展水平。因此,如果教师需要学生进行职业计划,建议考虑缩短时间,或者仅要求学生列出关于职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进行计划乃至计划的分解。此外,这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有关,当学生没有对一个职业了解足够的信息(包括工作内容、特点、要求等)时,要求其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分解确实是欠缺考虑的。

2.教学形式

(1)多样化的活动与体验。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单纯的讲授很难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对信息的接收与内化程度会更好。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例如游戏、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小调查、唱歌、绘画等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

(2)对讲授法给予足够的重视。丛立新教授指出,心理语言学实验证明了讲授法要求以学生复杂、积极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奥苏贝尔的研究证明了讲授法是教学方法中比较高级的一种。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历来强调活动与游戏,似乎讲授法越来越不被广大心理健康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所推崇。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采取何种授课方法并不应该由教师个人的喜好或者学生的喜好决定,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确定。对于一部分陈述性知识,我们不应该否认讲授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3)弱化竞争。保罗·埃根认为,关注学习的课堂氛围比关注表现的课堂氛围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习的氛围和关注表现的氛围的区别在于,关注于学习的人认为成功在于掌握和进步,关注于表现的人认为成功在于高分,比别人做得好。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在意谁或者哪个小组赢了这个游戏,而不关注游戏的内容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虽然游戏的形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如何引导游戏的进行,使学生的关注点从竞争转移到游戏中所传达的信息,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把握的。

3.教师

除了课程设计外,教师本身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认知发展还不成熟,有很多学生会因为对某一位教师的偏爱而喜欢某一门课,也会因为对某一位教师反感而对该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在调查中,尊重学生、认真备课、理解学生心理、关心学生、幽默、经常鼓励学生和倾听学生排在前七位。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倾听时,才会真正打开心扉,心理健康课中的分享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一个对所教学科富有激情的教师是很有感染力的,这种激情除了在讲课中体现出来,也可以体现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能敏感地知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关心和鼓励,也能知觉到教师的认真和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所有的这些对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所传授信息的掌握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们常提到的关心、尊重、鼓励、备课、理解、倾听外,还有很多同学提到幽默。幽默是一门学问,往往可以化尴尬为神奇,显示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专业修养。

(2)管理课堂的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往往更注重构建平等的课堂氛围,尽量避免在课堂中消极情绪的表露,特别是对新手教师来说,也往往更容易给学生造成可以没有规矩的错觉。在调查中,不少学生表示,希望教师会发脾气,能够管理好班级课堂秩序。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是教师能力的表现,更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真实情感,包括消极情感的自然流露,提供给学生一个了解教师及课堂规则的途径,教师也并不需要完全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绪的表露应是直接且清晰的,告诉学生为什么生气,学生的哪些行为触犯了班级中的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应该是学生参与制订并得到认可的),应该怎么做。否则学生会不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也不知道如何改正,那么教师的消极情绪除了宣泄情感外就不能起到很好的课堂管理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进行生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授课为主要形式的生涯教育,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设计,不拘泥于职业信息,而将教学目标扩展到问题解决和社会适应的层面。对教师来说,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楠)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内容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奥巴马:总统生涯使我成为更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