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道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2015-01-06王学云
王学云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然而,反思教学工作,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家长,最关心的都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种评价标准下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有些学校虽然重视德育教育却只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把德育理解为理论的灌输,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距离太远,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教条化和简单化带来学生的性格扭曲和无视教育,致使学生对德育没有兴趣。
在感叹学生道德素质日趋滑坡的同时,教师是否思考过我们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是否挖掘出可供利用的道德资源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抵达可触的目标?教师只有掌握德育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养成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才可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应多运用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德育资源,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社会发展到今天,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我们应当回溯民族的优秀文化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使之内化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引导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事例引入课堂
现行的中学德育往往存在空洞说教的现象,学生是被教育和被矫正的对象,教师是德育的主宰者,强制灌输“大而空、高而全”的道德理论,严重削弱了教育效果。如果德育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入手,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会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例如,面对两种道德现象“拔刀相助”和“见危不救”,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辩论,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明确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还可开展“身边好人”调查活动,在课堂上分享并呈现,使学生在感动中懂得道德楷模是从每一件身边事做起,然后持之以恒。道德教育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也无须苦口婆心的说教,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去体悟、去感受,将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开展教学
道德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产生共鸣,才能收到实效。网络媒体能将问题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针对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教师可选取几个典型的“网瘾少年”从迷失自我到道德沦丧的事例组合在一起播放:有的网瘾少年为得到100元上网费向年迈的奶奶举起手中的斧头;有的网瘾少年为阻止父母干扰自己玩游戏残忍杀害自己的母亲;有的网瘾少年三番两次下毒直至毒死父母双亲。面对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我相信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洗礼,远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另外,像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湖南卫视的《变形计》等媒体节目或震撼人心,或引人思考,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都可加以利用。
四、重视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德育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展开。道德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有道德地生活,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在德育方法上,教师要摒弃灌输,重视“渗透式”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教师要以自身的“榜样力量”示范道德教育,处处以身作则,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理解、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不仅能帮助学生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集体生活氛围,而且有利于协调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这些都是德育教育滋养的土壤和资源,有助于构建充满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的“德育场”。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奠基”应成为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幸福的道德资本。学校、家长和社会要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从校园走向社会大舞台的道德平台,使学生在亲切、可信的指导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不断调整自我、提高自我。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育人之道,才能收获真正的育人之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