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路

2015-01-06刘宝志

中国教师 2014年24期
关键词:教师应新课改交流

刘宝志

语文是初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才能凸显新课改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直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值得教师探讨和研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有所创造、独立解决问题,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笔者立足新课标,与新课改同行,把引领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路作为教学座右铭,本文以教学《秋天的回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同仁讨论交流。

一、把好预习关

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方式很多,培养途径也很多,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式之一。把好预习关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将学生“引上路”的主要通道。

1.明确学习目标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编写的预习提纲也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应达到的目标,学生只有明确目标、确立方向,学习时才会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回忆》一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第一,预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查询并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文章的创作背景;第三,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不同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结合本单元主题,以本课为例,谈谈作者如何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这些任务将学生带入文章中,使他们能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写景抒情的方法。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文道俱佳的作品。

2.预习应“授之以渔”

想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授之以渔”也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帮助他们高效预习。

预习环节中的“授之以渔”体现在预习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如预习目标中有对课文的分析,教师须给出具体的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让学生在方法和目标的引领下学会预习,例如提出“找出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课文的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菊花在‘秋风里正开得烂漫?”“结尾处妈妈的‘好好儿活有什么深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使预习具体化、明朗化,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和标准,这样一来,可实现预习的有效性。

二、多措并举,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追求的终极目标,打造高效课堂重点在于走出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会学”再到“我乐学”的转变。要实现这一飞跃,在教学中应多措并举,突显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是首要前提。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预习学案

徐州市于2013年底提出“学讲模式”,推进“学讲计划”,重心在于“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其方法要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采用小组交流或班级交流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讨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预习交流可在课初5~8分钟进行,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冲淡教学主题,时间也不宜过短,时间太短不能实现有效交流,达不到交流目的。

2.情境法导读

导读的方法很多,诗词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音乐烘托法等都是语文教师津津乐道的导读宝典,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用,为有效课堂教学增趣加味。

关于《秋天的回忆》一课的导读,笔者认为情境法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平:1972年,作者因病致残,从此与轮椅结下了不解之缘,18岁农村插队,接受农村再教育,腿残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生活无以维持,似乎迷失了方向,一切都失去意义。通过介绍将学生带入作者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坎坷,引起心灵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自强不息的一生和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是文章的不竭源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书写人生的华丽篇章。

3.引领学生初读感知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阅读文章知之甚少,提到读课文,学生就会从头至尾读一遍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再者就是想到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总结文章中心,仅限于文章表面,对文章的深层阅读把握不够,不知如何欣赏佳作。因此,教师引领学生初读感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引领学生初读感知的方法很多,最实用的是作品的介绍、情境的运用及使用“问题法”。对于《秋天的回忆》这一课,笔者认为以“问题法”引领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把握课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一个重要情节——‘看花,文章中几次提到看花?”文章由“看花”起笔,写到“看花”的矛盾及结果,以“赏花”而结束,“看花”贯穿全文,可谓全文的“明线”,教师可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看花”经历走进风华秋实的秋天,走进菊花烂漫的秋天原野,走进作者一家彼此包容、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浓浓亲情里,感受家人的温暖,感受母爱的伟大,理解作者的无奈,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4.引领学生研读文章

英语文章的阅读方法有三种,即快速浏览、细读(品读)和推断读。笔者认为这三种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语文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历年的中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中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阅读和写作,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将快速阅读、精读和推断读作为教学重点,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更有实际意义,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一,双腿瘫痪后的“我”脾气怎样?问题二,“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三,是谁使“我”的人生观发生改变?这些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的主题,教师应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提高有效阅读能力。另外,分析母亲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展开进一步分析。

这篇文章需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教师可指出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引导学生分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妈妈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一句,“扑” “抓”“忍不住”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对“我”的迁就,也描绘出母亲怕失去儿子的恐惧。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研读、一起分析、一起欣赏,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构建多元互动的高效课堂。

总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实现新课改,是当下语文教师应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应跻身课改前沿,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创建学生会学、乐学的生态课堂,将“引领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路”作为课改宗旨,并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邢楼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新课改交流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如此交流,太暖!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交流平台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