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数学 增智慧 促发展

2015-01-06王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调整

王钊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为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作为小学教育者,如何正确地理解“数学好玩”呢?

一、“玩中学”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路,《江岸区小学“三化”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主线”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核心,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玩”中学数学。

1.观察

小学数学可以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材料”,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强化“数”与“形”的关系,培养观察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就源于观察——

(1)格子图的形成

师:你们知道吗?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请大家观察,什么没有变?

生[1]:它的标题、横轴和纵轴没有变。

师:那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生[2]:横轴表示1998年到2003年的年份。

生[3]:纵轴表示人数,单位是万人。(举例说明每条横线和竖线对应的含义略)

(2)折线统计图的形成

师:看这个点(指着第一个点),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吗?

生[4]:它纵向对应年份,横向对应人数。

生[5]:对!第一个点表示1998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有3万人。

……

师:一幅新的统计图形成了。你们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什么吗?

在识图时,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了解就水到渠成了。

2.猜测验证

猜测验证是“假设思想”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提出某些假设,然后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六年级《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师:刚才我们的这些猜测,其实就是一种假设。像7只鸡1只兔这样的假设不符合题意,请仔细观察,7只鸡1只兔,总脚数18只,比26只少。鸡、兔的只数应该向什么方向调整?

生[1]:应该减少鸡的只数,增加兔的只数,这样总脚数就会增加。

师:很有道理!究竟怎样调整鸡兔的只数才符合26只脚的要求呢?

生[2]:我先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6只鸡2只兔,现在就有20只脚了;然后再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5只鸡3只兔,就有22只脚;接着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24只脚;最后再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3只鸡5只兔,26只脚。

生[3]:我比他调整得快一些!我想,7只鸡1只兔,总脚数18只,比26只少很多,因此我就先试着调整到5只鸡3只兔,就有22只脚,还差4只脚;我就再增加2只兔,减少2只鸡,就有26只脚了。

老师,我们只用调整1次,就可以得到26只脚!现在有18只脚,题目中有26只脚,相差8只,8÷2=4,就要减少4只鸡,增加4只兔,那么就是3只鸡5只兔。

看似不经意的随意猜测,其实就是“假设”的雏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鸡、兔只数的变化引起总脚数的变化规律对假设的结果进行调整,这样“猜测——调整”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假设”的产生和验证。在调整过程中,学生可以逐一调整,也可以跳跃调整,甚至一步到位,闪现了智慧的火花。

3.讲故事

笔者提倡在教学中,将数学家的成长史、数学史料知识等寓于故事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安排”的显著作用,体会数学中的运筹思想,笔者就以《丁谓施工》的故事开课。那生动有趣的对话和精心巧妙的施工,让学生由衷地拍手叫绝,同时也使“合理安排”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玩中用”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玩七巧板,玩九连环,玩华容道,不少人玩起来乐此不疲,其实玩的是数学。玩数学,是消闲娱乐,又是思维体操。

为此,教研室组织区内骨干数学教师在数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小学趣味数学读本》《小学数学体验式作业范例集》等。读本中有数学与生活、数学漫画、数学趣题,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有学校开发了“用数学”校本教材,如育才小学的《SX开发》、育才二小的《动感数学》、光华路小学的《光华智趣数学读本》等,由“给出知识”转向“学以致用”,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数学,而且动手“做”数学、潜心“用”数学。

有学校创造性地开发数学课程或研究课题,通过“数学节”、“数学周”、“数学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放飞思维、增强智慧、促进数学能力发展。育才二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玩数学”系列活动:低年级组织“七巧板拼出美丽世界”与“ 智慧金字塔”等,中年级的“五子棋游戏我最爱”“巧算24点”等,高年级的“魔方达人秀”“巧玩数独”等。又如鄱阳街小学每年4月份举行“数学节”、汉铁小学每学期开展“数学活动月”,还有的学校开设20分钟的数学微课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博弈”“九宫格”等,让学生“玩好数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为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作为小学教育者,如何正确地理解“数学好玩”呢?

一、“玩中学”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路,《江岸区小学“三化”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主线”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核心,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玩”中学数学。

1.观察

小学数学可以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材料”,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强化“数”与“形”的关系,培养观察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就源于观察——

(1)格子图的形成

师:你们知道吗?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请大家观察,什么没有变?

生[1]:它的标题、横轴和纵轴没有变。

师:那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生[2]:横轴表示1998年到2003年的年份。

生[3]:纵轴表示人数,单位是万人。(举例说明每条横线和竖线对应的含义略)

(2)折线统计图的形成

师:看这个点(指着第一个点),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吗?

生[4]:它纵向对应年份,横向对应人数。

生[5]:对!第一个点表示1998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有3万人。

……

师:一幅新的统计图形成了。你们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什么吗?

在识图时,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了解就水到渠成了。

2.猜测验证

猜测验证是“假设思想”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提出某些假设,然后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六年级《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师:刚才我们的这些猜测,其实就是一种假设。像7只鸡1只兔这样的假设不符合题意,请仔细观察,7只鸡1只兔,总脚数18只,比26只少。鸡、兔的只数应该向什么方向调整?

生[1]:应该减少鸡的只数,增加兔的只数,这样总脚数就会增加。

师:很有道理!究竟怎样调整鸡兔的只数才符合26只脚的要求呢?

生[2]:我先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6只鸡2只兔,现在就有20只脚了;然后再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5只鸡3只兔,就有22只脚;接着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24只脚;最后再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3只鸡5只兔,26只脚。

生[3]:我比他调整得快一些!我想,7只鸡1只兔,总脚数18只,比26只少很多,因此我就先试着调整到5只鸡3只兔,就有22只脚,还差4只脚;我就再增加2只兔,减少2只鸡,就有26只脚了。

老师,我们只用调整1次,就可以得到26只脚!现在有18只脚,题目中有26只脚,相差8只,8÷2=4,就要减少4只鸡,增加4只兔,那么就是3只鸡5只兔。

看似不经意的随意猜测,其实就是“假设”的雏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鸡、兔只数的变化引起总脚数的变化规律对假设的结果进行调整,这样“猜测——调整”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假设”的产生和验证。在调整过程中,学生可以逐一调整,也可以跳跃调整,甚至一步到位,闪现了智慧的火花。

3.讲故事

笔者提倡在教学中,将数学家的成长史、数学史料知识等寓于故事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安排”的显著作用,体会数学中的运筹思想,笔者就以《丁谓施工》的故事开课。那生动有趣的对话和精心巧妙的施工,让学生由衷地拍手叫绝,同时也使“合理安排”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玩中用”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玩七巧板,玩九连环,玩华容道,不少人玩起来乐此不疲,其实玩的是数学。玩数学,是消闲娱乐,又是思维体操。

为此,教研室组织区内骨干数学教师在数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小学趣味数学读本》《小学数学体验式作业范例集》等。读本中有数学与生活、数学漫画、数学趣题,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有学校开发了“用数学”校本教材,如育才小学的《SX开发》、育才二小的《动感数学》、光华路小学的《光华智趣数学读本》等,由“给出知识”转向“学以致用”,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数学,而且动手“做”数学、潜心“用”数学。

有学校创造性地开发数学课程或研究课题,通过“数学节”、“数学周”、“数学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放飞思维、增强智慧、促进数学能力发展。育才二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玩数学”系列活动:低年级组织“七巧板拼出美丽世界”与“ 智慧金字塔”等,中年级的“五子棋游戏我最爱”“巧算24点”等,高年级的“魔方达人秀”“巧玩数独”等。又如鄱阳街小学每年4月份举行“数学节”、汉铁小学每学期开展“数学活动月”,还有的学校开设20分钟的数学微课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博弈”“九宫格”等,让学生“玩好数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为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作为小学教育者,如何正确地理解“数学好玩”呢?

一、“玩中学”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路,《江岸区小学“三化”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主线”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核心,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玩”中学数学。

1.观察

小学数学可以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材料”,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强化“数”与“形”的关系,培养观察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就源于观察——

(1)格子图的形成

师:你们知道吗?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请大家观察,什么没有变?

生[1]:它的标题、横轴和纵轴没有变。

师:那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生[2]:横轴表示1998年到2003年的年份。

生[3]:纵轴表示人数,单位是万人。(举例说明每条横线和竖线对应的含义略)

(2)折线统计图的形成

师:看这个点(指着第一个点),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吗?

生[4]:它纵向对应年份,横向对应人数。

生[5]:对!第一个点表示1998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有3万人。

……

师:一幅新的统计图形成了。你们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什么吗?

在识图时,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了解就水到渠成了。

2.猜测验证

猜测验证是“假设思想”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提出某些假设,然后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六年级《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师:刚才我们的这些猜测,其实就是一种假设。像7只鸡1只兔这样的假设不符合题意,请仔细观察,7只鸡1只兔,总脚数18只,比26只少。鸡、兔的只数应该向什么方向调整?

生[1]:应该减少鸡的只数,增加兔的只数,这样总脚数就会增加。

师:很有道理!究竟怎样调整鸡兔的只数才符合26只脚的要求呢?

生[2]:我先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6只鸡2只兔,现在就有20只脚了;然后再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5只鸡3只兔,就有22只脚;接着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24只脚;最后再把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就有3只鸡5只兔,26只脚。

生[3]:我比他调整得快一些!我想,7只鸡1只兔,总脚数18只,比26只少很多,因此我就先试着调整到5只鸡3只兔,就有22只脚,还差4只脚;我就再增加2只兔,减少2只鸡,就有26只脚了。

老师,我们只用调整1次,就可以得到26只脚!现在有18只脚,题目中有26只脚,相差8只,8÷2=4,就要减少4只鸡,增加4只兔,那么就是3只鸡5只兔。

看似不经意的随意猜测,其实就是“假设”的雏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鸡、兔只数的变化引起总脚数的变化规律对假设的结果进行调整,这样“猜测——调整”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假设”的产生和验证。在调整过程中,学生可以逐一调整,也可以跳跃调整,甚至一步到位,闪现了智慧的火花。

3.讲故事

笔者提倡在教学中,将数学家的成长史、数学史料知识等寓于故事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安排”的显著作用,体会数学中的运筹思想,笔者就以《丁谓施工》的故事开课。那生动有趣的对话和精心巧妙的施工,让学生由衷地拍手叫绝,同时也使“合理安排”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玩中用”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玩七巧板,玩九连环,玩华容道,不少人玩起来乐此不疲,其实玩的是数学。玩数学,是消闲娱乐,又是思维体操。

为此,教研室组织区内骨干数学教师在数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小学趣味数学读本》《小学数学体验式作业范例集》等。读本中有数学与生活、数学漫画、数学趣题,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有学校开发了“用数学”校本教材,如育才小学的《SX开发》、育才二小的《动感数学》、光华路小学的《光华智趣数学读本》等,由“给出知识”转向“学以致用”,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数学,而且动手“做”数学、潜心“用”数学。

有学校创造性地开发数学课程或研究课题,通过“数学节”、“数学周”、“数学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放飞思维、增强智慧、促进数学能力发展。育才二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玩数学”系列活动:低年级组织“七巧板拼出美丽世界”与“ 智慧金字塔”等,中年级的“五子棋游戏我最爱”“巧算24点”等,高年级的“魔方达人秀”“巧玩数独”等。又如鄱阳街小学每年4月份举行“数学节”、汉铁小学每学期开展“数学活动月”,还有的学校开设20分钟的数学微课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博弈”“九宫格”等,让学生“玩好数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折线统计图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18
先张法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监测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