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品诵之感悟

2015-01-06孙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速意境诗人

孙珊

一、诵读,感音律之美

教师范读是关键。教师富有情感,声情并茂的诵读,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诵读时要注意:1.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这是教师朗读示范时最起码的要求。教材中必定会有一些学生读不准甚至不认识的字,这时学生就会依赖教师的范读,模仿教师的发音。2.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结合。朗读者应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弱和声调的高低。喜悦时应声高,焦急时要短促,忧愁时应舒而缓,义愤时要铿锵有力。3.语速要快慢适宜,疾徐相间。读到紧要之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必要时可戛然而止,制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学生初读诗歌时,对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的把握难免有些不当。这时,教师应该先给予肯定,后指出错误并纠正。我认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法较好,有利于提高全班整体朗读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想象,感意境之美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歌的“境”,诗歌中的文字就会活起来,学生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通过想象,诱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获得一片广阔的空间。

首先,教师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悟诗歌意境。如在讲高鼎的《村居》时,正值早春时节,与诗歌所描述的时节吻合。我让学生先说说他们眼中的早春景色,说完后再看看诗人笔下的早春又是怎样的。学生都想知道诗人所写与自己所见有什么异同,此时再学新课就轻松多了。其次,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获得整体感知。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的景色学生不易理解,我便借助课件,北风呼啸的声音配以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动态画面,将学生带到荒寒壮阔的离别景象中,为理解全诗奠定了基础。最后可以虚拟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

三、传情,悟情感之美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每首诗歌中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月、秋声与秋风交织在一起,寄托了多少痛苦与牵挂,这无尽的思念之情打动着读者的心。离别本令人伤感惆怅,高适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豪迈之情溢于言表,鼓舞人心,读者亦从中体会到知己情深。

如何让学生透过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我认为教师自己必须先有情,然后才能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离不开对所教内容的细细品味。如果只是机械地讲解诗歌大意,学生听起来肯定会恹恹欲睡,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师要做到“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仔细钻研,认真感悟,使自己进入诗歌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欢同乐。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荡漾学生的情怀,震撼学生的心灵,传授知识。

四、品味,享语言之美

诗歌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其语言具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等特点。“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诗歌语言值得我们反复吟咏,长久回味。“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让我们体会到炼字之妙,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欣赏到夸张的神奇、诗仙的飘逸;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体味到对仗的工整,杜甫的沉郁。因此,教学诗歌时,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责任编辑 刘玉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速意境诗人
辩论赛之语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