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湖泊的生态休闲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2015-01-06黄其新陈燕妮

绿色科技 2014年4期

黄其新 陈燕妮

摘要:指出了城市湖泊与市民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使得市民的生态休闲需求日益强烈,地方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有质量的生态休闲服务。以武汉东湖为研讨对象,论述了城市湖泊的休闲价值体现在生态观光、生态教育和文化体验方面,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关照市民休闲需求和发展生态休闲产品则是保障价值实现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城市湖泊;生态休闲价值;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4-0008-02

1、引言

城市湖泊一般位于城市内部或近郊,这一特性决定了城市湖泊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如何更好地为市民生活服务,自然是城市湖泊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我国社会发展现状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进步,“为工作而生活”的传统价值观正在被“为生活而工作”的新型价值观所取代,休闲质量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新的“休闲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本文立足于这一背景,以武汉东湖为例,对城市湖泊的生态休闲价值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2、市民生态休闲需求对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

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社会学家J·杜马兹迪埃(Dumazedier J.)认为休闲对个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放松功能,适当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现代都市人的紧张身体和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减轻现代“城市病”对人的危害;②消遣功能,休闲中的游戏活动有助于解除人们的紧张身心和发展平衡健康的社会关系;③发展功能,休闲可以扩大个人对周围的兴趣范围,有效避免线性生活方式引起的生理和智力的衰退,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战”以后,工商业资本主导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促进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城市生活、符号消费代替“工业生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时代。在此社会形态中,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毫无例外地受到资本操纵而异化为一种商业消费景观,同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使市民们承受着更大的身心压力,人们开始怀疑城市生活的美好性和真实性,并越来越注重对环境的需求,渴望走向大自然,彻底地放松自己。城市居民的生态休闲需求即由此而生,并且“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休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直接影响到公共的、私有非赢利型的以及市场型的各种休闲服务。”因此,从现代公共服务理论视角看,向公众提供生态休闲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其范畴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二是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及服务设施的建设。

3、武汉东湖的生态休闲价值

武汉东湖水域面积32.5km2,包括郭郑湖、汤菱湖等11个湖泊,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中湖。伴随城市发展,东湖经历了从“城郊湖”到“城中湖”的发展过程,其作为市民休憩之地始于1929年,当时实业家周苍柏在东湖地区建设农业技术改革基地“海光农圃”,同时亦供给市民作为休闲之地,1949年周苍柏将其捐给政府并更名“东湖公园”,1950年扩建为“东湖风景区”,面积达105kmz。如今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东湖的生态体验价值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3.1 生态观光价值

生态观光的本质是体验自然界的生命之美。东湖区域有34座山峰、5500亩山林,绿地面积占武汉城区绿地面积的42%,因此,由山水乔木构成的自然景观是东湖的核心魅力所在。东湖的生态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自然形态美。近代名人任桐曾在《沙湖志》中评价东湖:“东湖之美,美在天然,韵在自然。”东湖烟波浩渺,山水森林相互交融,犹如一幅山水画。早在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袁说友就有描写东湖美景的诗句:“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鸟。”瑰丽多姿的自然山水使得东湖具有很高的视觉观赏价值。

(2)生物多样美。东湖宽阔的湖面、多变的地形为生物的多样化分布提供了条件。目前东湖拥有国家湿地公园和梅园、荷园、樱园等13个植物专类园,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落雁景区为例,该景区占地面积10.24km2,其中水域面积4.29km2,既有繁茂的古树、茵茵的湖草和密集的芦苇,也有雁、野鸭等水鸟出没于水草间,人们漫步其间,能体会到与自然相融的快感。

(3)生命节奏美。东湖一年四季可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服务:春季踏青赏绿,夏季亲水泛舟,秋季登高远眺,冬季踏雪赏梅。在对东湖四季的休闲体验中,人们能感受到自然变化带来的生命节奏之美。

3.2 生态教育价值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深,加强生态教育已成社会共识。在我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两型社会”,不仅要有理论认识,更要有全民性的生态实践。生态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意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生态行为塑造等。东湖拥有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可成为区域生态教育的重要平台。

从资源禀赋上看,目前东湖区域有19个科普教育基地,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诸多学科。在生态教育服务功能方面,区域内各科普教育基地都配备有人工讲解、电子导游、文字图片说明等服务系统。人们在东湖观赏生态景观的同时,还可获得诸多生态学知识,其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可在休闲过程中得到提高。

3.3 文化体验价值

东湖拥有诸多文化资源,如以屈原、李白、毛泽东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以行吟阁、楚天台、楚城为代表的荆楚文化资源,以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教文化资源等。人们在休闲的同时,不仅可体验自然景色,而且可造访诸多人文景观,品味东湖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文化关系。

4、武汉东湖生态休闲价值的实现机制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东湖旅游文化资源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东湖区域内管理机制不畅、过于强调服务于外部游客市场和过于强调人工景观项目建设等原因,东湖的生态休闲价值并未有效开发,市民对其作为城中湖的认同度、依赖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东湖生态休闲价值开发应着力于以下方面。

4.1 加强生态资源整体保护,构建“大东湖生态休闲区”

水体、生物、地形地貌等是城市湖泊景观的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城市湖泊景观系统的基本元素和基底,必须加以认真保护。长期以来,东湖风景区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给东湖生态资源保护带来很大困难,违法填湖、破坏植被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使得东湖湿地资源面临着面积萎缩、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受损等诸多问题。2006年地方政府成立了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加强区域生态资源保护理顺了管理体制。今后,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新的管理体制的整合作用,从“大东湖”的视角出发,发掘、发现东湖生态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变革,让围绕东湖的分散的文化资源产生聚合效应,推动“大东湖生态休闲区”的发展。

4.2 拉近与市民的心理距离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东湖已与武汉城区融合在一起,其地理身份由“城郊湖”转变为“城中湖”,但武汉市民对其心理认同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许多市民认为东湖仍是一个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大的“城郊湖”。要改变这一现状,东湖管理机构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发展定位问题,作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应改变过去“城郊湖”的发展思路,要把眼光转向更多地为市民提供休闲机会,如此才能吸引市民更多参与、更多关注。

(2)交通问题。东湖原处城郊,面积大且岸线曲折,历史上的交通制约使得汉口、汉阳、青山等城区居民与东湖有着较大的“心理距离”。为此,地方政府可通过增设公交线路、延长公交运行时间、开发水上交通线路等方式,为市民便利到达提供条件,进而拉近市民与东湖的心理距离。

(3)门票和开放时间问题。门票过高、开放时间不便等原因都可限制市民与东湖的亲近感。东湖可采取年票、一票通等形式降低市民休闲的经济成本,同时可通过延长主景区游览时间等形式,为市民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如此市民才愿意常来常往。

4.3 贴近市民需求,发展地域性的生态休闲产品

东湖旅游产品开发,既要着眼于外部游客,更要服务于本地市民,如此才会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价值。首先,东湖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开发生态休闲产品。其次,东湖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应贴近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