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最后的独龙族纹面女
2015-01-06本刊编辑部
寻访最后的独龙族纹面女
解放以前,居住在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女性沿袭着一个奇特的习俗,女子“绣面”,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纹面,直到现在,仍有46位“纹面女”生活在独龙江流域,为究其纹面的由来,我前往独龙江,去追寻最后的独龙族“纹面女”。
独龙族是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一个特少民族,人口仅有五千余人。妇女纹面,是独龙族十分奇异的习俗,对于这一习俗,其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父母逼迫、也有人认为是逃婚、还有人认为是尊重民族习惯和为了漂亮,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为揭开独龙族纹面习俗的谜底,我拜访了撵代、齐秀莲等独龙族纹面老人。撵代说,整个纹面的过程是先用锅底灰,在眉心、鼻梁、脸颊和嘴的四周描好纹形,然后请纹面技师用竹签蘸上纹汁,一手持纹面用的植物刺,一手拿拍针棒沿纹路打刺。每刺一针,即将血水擦去,敷上锅底灰与几种树皮共同熬制成的“纹汁”。纹面时不使用任何麻醉药物,脸部相继会疼痛难忍,皮泡眼肿,而且这种疼痛和红肿将会持续一个星期。独龙族纹面总的分为全纹和局部纹两种,全纹指的是整个面部都纹面,局部纹指的是眉心、鼻梁、脸颊或嘴唇部位局部纹面。局部纹面的部位不同,纹面的纹形也不尽相同,眉心、鼻梁多用“X”符号纹成菱形,脸颊、嘴唇纹形多为蝴蝶状和胡须状。
既然纹面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为何那个时代的独龙族女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非得自愿或不自愿地纹面呢?
纹面老人齐秀莲向我回忆了昔日独龙族年轻女性别无选择、必须纹面的生活境地。她说生活在她们那时代以及以前的独龙族女子,长到十二三岁,父母亲或大家庭的家长就会说服女儿纹面,并从其他村寨请来技术娴熟的纹面师傅,为女儿刺青。疼痛、红肿只要忍过一个星期,等到创口脱痂,皮肉上就会呈现出青蓝色的斑纹,成了永远也擦洗不掉的纹面。
为什么纹面的说法很多。从纹面的原因分析,父母逼迫、自愿纹面,为了漂亮都说得过去,但为了逃避当时土司的欺压而纹面,既然是不愿为奴而毁容,为什么要请人把纹面图案纹得那么精致,那么漂亮呢?这些图案,纹路细腻清晰,图形规则有序,没有经过培训是纹不出来的。加之,大多数人纹面时,除了要请纹面师吃饭外,还要给一定的实物,如果真的是为了毁容,何必那么麻烦。因此,可以说,独龙族纹面的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纹面才渐渐演变成了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变成了衡量姑娘是否漂亮的标志之一,或者说是变成了独龙族少女成人的象征。
独龙江旅游资讯
自驾车:贡山—独龙江(新公路79.6公里柏油路,老公路96公里土路)
目前新公路已通车,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只需要3个小时,全年通车。爱好越野的游客可以选择,翻越高黎贡山的老公路,可以尽览沿途高山风光,但只能使用越野车,96公里正常情况都要7个小时才能走完全程。每年12月至第二年5月大雪封山不能通行,6至9月为雨季,也难以通行,一般只能在10、11月进入,路上遭遇落石、泥石流、堵车等情况十分正常,要做好困在山上的心理准备,带足干粮、饮水、御寒衣物。道路泥泞、山高坡大弯急,对驾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不建议一般游客前往。
徒步:全程共66公里,需徒步3天
第一天:贡山县城—其期自然保护站(22公里);贡山海拔1400米,其期海拔2000米,全天沿普拉河行走,相对高差不大,较为轻松。
第二天:其期—东哨房(23公里);东哨房海拔3200米,一直上升,体力到达极限,但这天的风光最好。
第三天:东哨房—巴坡(21公里);翻越海拔3842米的南磨王雪山垭口,然后一直下山。
第四天:可乘车或徒步至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之后乘车返回贡山。
独龙族特色饮食
醇香四溢的蜂蜜拌炒面、鲜美的“恰饿”和“切堍”(包谷稀饭)、酥软的肉包粑粑和菜包粑粑、香脆的包谷片、回味无穷的爆米花、香喷喷的火锅饭、原生态的美味肉食、甜美可口的水酒等。
独龙江特色购物
独龙族服饰及独龙毯、竹编、弓弩、刀具等手工艺品,董棕粉、野生木耳等山货。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地处中国缅甸边境和滇藏交界结合部,全乡总面积1994平方千米,有国境线97.3千米。独龙江乡位居北纬27°31′~28°24′,东经98°08′~98°30′,属著名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地带,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形成封闭式的地理环境,是独龙族群众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