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过烟桥走正道记乡愁

2015-01-06姚德荣姚德荣梁平

旅游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古巷阿文祠堂

文/姚德荣 图/姚德荣 梁平

佛山过烟桥走正道记乡愁

文/姚德荣 图/姚德荣 梁平

1 过烟桥,走正道,记乡愁。

烟桥村如一幅梦中的国画,浓郁的儒家之韵与清新的田野之气在古宅古巷中交融糅合,因此生出一种独特的烟桥韵味。当我不经意地闯入时,竹林屋舍,夹岸古榕,在眼前朦胧显现,如轻纱般的乡愁向我袭来,心中顿时冒出如酒一般的情韵,醉了!然而,心,却极为清醒。同来的美女阿文说:她感觉自己似乎是从烟桥的历史中走来,眼前的一砖一瓦似曾相识,有回到故乡的感觉。我说,也许,这便是乡愁。

烟桥边,榕树叶正浓

2 大榕树下。

烟桥位于广东佛山南海的九江镇。到达烟桥村是上午10点多,前一天还在下雨,天还未转晴,似明非明,村中与环绕着村中河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仿佛是梦里显现,这使古村名至实归。村口,几棵大榕树一字排开,繁茂的枝叶如一片绿云飘荡在村子上空。镇里宣传办的梁先生请来村里的奋哥做我们的导游。据他介绍,这几棵榕树非同一般,是烟桥村的历史见证,种植于辛亥革命期间,虽然看起来是几棵树,实则是一棵分支而出,地下根茎相连。他说,这里的村民仿效古老的结绳记事,每到有国家大事发生,村民便将榕树的分支或者气根引种到地上,让其孕育另一棵新树。比如,抗日战争胜利,村民引种了一棵,新中国成立时,又引种了一棵,改革开放时引种了一棵。此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都分别引种了一棵。对此事有人撰写一联:“一树成林风景好,榕怀国事志气高”来形容这一榕树佳话。我们对这棵传奇的榕树充满了敬意。

榕树边有一河,河上有一木桥,这就是有名的烟桥。据说,这桥之前的名字叫燕桥,因为整个烟桥村的布局如一燕子凌空飞渡,故名。桥下河水潺潺,经常是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清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为“烟桥村”。此桥看着简陋,实为独特,桥分三段,桥头桥尾皆是木桩托住厚厚结实的木板,唯有中间一段,铺设一弹性极好的柚木,人走过时,桥身上下浮动,如在船上随波逐流。胆大者,如驾祥云,潇洒快意;胆小者,止步不前,生怕坠落水中。从桥上看对面的烟桥村,古榕遮天蔽日,洒下满村的绿意,旁边是烟桥古祠,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风飞扬,绝好的风景。我们于是叫同来的阿文姑娘换上古装,手持油纸伞,在这美丽的烟桥之上演绎各种表情,或走动,或伫立,或莞尔笑之,或托腮思之,或远望,或近思。飘逸的裙裾之后,是古榕、古村、古桥,还有桥下的绿波,岸边的杨柳等等这些美丽的景物。烟桥之上,由于有了阿文的巧妙演绎,便生出许多的神采和灵气,仿佛将几百年的故事就在这一时刻一一呈现。我们便紧张地按动快门,将这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定格。

古祠,古巷,正道斜阳

3 六世祖祠。

4 祠堂前的旗杆石。

5 龙舞烟桥。

过烟桥,迎面便是烟桥核心古建筑——六世祖祠。奋哥告诉我们,烟桥村的祖先本在中原,为避战乱经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到佛山南海九江镇石龙村,在明朝正统年间迁到此处,建起了烟桥村。此古村规划严整,以《周易》为布局依据,至今仍然保存以《周易》内容命名的元、亨、利、贞四条古巷和一条古巷道——烟桥正道。

古祠建筑精美,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镬耳厚墙,奠定庄严肃穆的祠堂风格,祠堂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手工精巧,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显示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祠堂为二进三间,中为主门,伺候两道侧门,中规中矩。大门有一楹联曰:“云礽仪水部,坊表重烟桥。” 大意是烟桥祖先德高望重,儒家家风严谨淳厚,告诫子孙要延续祖辈家风,代代相传。此联由烟桥祖辈名士何文绮所题,何文绮官拜嘉庆年间的兵部主事,为官清正,后辞官教学为生,桃李甚多,皇帝念其崇文的贡献,人品的高尚,赐为“郡邑乡贤”。

祠堂为抬梁式木构架,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祠堂,有一天井,往前便是主殿,供奉烟桥何氏六位祖先的牌位。清香缭绕,将人带入岁月悠长的烟桥历史。祠堂两旁摆满了龙舟。烟桥村有重阳赛龙舟的传统,这种龙舟能载五人,细长狭小,如一支箭。据说,在水中,五人同时用力,船如离弦之箭,迎风逐浪,好不威风。祠堂前有许多旗杆石,仿佛向人述说着烟桥村昔日的辉煌。烟桥村历来所出人才不少,单清代就出了七八个进士或举人,其中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的何文绮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是最令烟桥村人感到自豪的历史名人。

从祠堂出来,左边便有一条长长的古巷,幽深悠长,地面石板路平整光滑,沧桑古雅,两边的镬耳山墙,高耸挺立,上与天齐,高低错落,仿佛是一首悠长壮美,意境深远的古诗,又如一首古典飘逸的古筝雅曲。那种词调相合,音韵相融的文雅意境随风飘荡开来。同来的梁先生诗兴大发,吟诵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同来的阿文伴着诗的节奏,款款步入这悠长的古巷,从容地再现了当年诗人笔下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阿文一身粉红色的衣裙,手持一把桃红色的油纸伞,如一片红色飘逸的云在沧桑的古巷中徜徉徘徊,风姿绰约,淡泊清雅,如一阵春风瞬间拂过这百年古巷,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我们一行四人跟随阿文在古巷里行走,回头望,远处的烟桥在河上静静地等待,桥头正对着这如诗般的古巷,一切都处在意境之中。古巷很静,很长,很美,时光在此凝固,仿佛在孕育着什么。突然,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的时刻里,阿文忽然回头一笑,这一笑,正应了一句古诗“回眸一笑百媚生”,仿佛在古巷中绽放了一朵粉红的桃花,古巷刹时生出一种妩媚,随着空气一下子飘洒开来。恰在此时,有一道斜阳射到古巷,映着阿文的背影徘徊在那古巷的尽头,洒下一路的诗情画韵。

古巷的尽头有一门楼,这就是烟桥村有名的“烟桥正道”。此门宽3.5米,高4米,青砖瓦顶,上有花鸟雕塑,门楼上刻“烟桥正道”四个刚劲的大字。此门厚重,风骨凛然,通过古巷与南边的烟桥隔巷相望,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于是便有了,“过烟桥,走正道,记乡愁”的说法,这说法体现了烟桥祖辈乡民正直善良的家风,烟桥祖辈一直以来秉承儒家家风,坚守以德为本,以善为根的儒家理念。烟桥祖辈名流何文绮被皇帝赐为“郡邑乡贤”,如今牌匾仍然保留在烟桥正道的祠堂一侧,成为烟桥儒乡的历史见证。

1 烟桥古巷。

2 烟桥村收藏家何德奋走过烟桥正道门。

兰桂坊与节孝牌坊

3 回望烟桥。

走街穿巷,如入迷宫,眼前突然闪现一高大的牌坊,为花岗岩构筑,四柱三间冲天格式,高5.42米,中宽6.9米,中间刻有“旌表节孝”字样,左刻“流芳”,右刻“百世”。此牌坊为清道光年间所建,烟桥祖辈何蕴斯去世后,其妻程氏在夫去世之后,恪守妇道40余年,勤惠一生。何蕴斯是何文绮的哥哥,当时何文绮在京为官,将长子留给程氏抚养,她视为己出,尽职尽责,道德风范感动了朝廷,何文绮奉旨建造此牌坊,以表彰程氏的千秋大义。这一历史见证再次表明,烟桥儒风淳厚。古语云:厚德载物,烟桥村经过几百年的沧桑,仍然矗立在人间不败,甚至成为当代广东文化村落的典范,绝对不是毫无由来。可见德行为做人之根本,有了德行之根,才有枝叶的繁茂。

正因为烟桥乡民儒风淳朴,因此从这里出去的人,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都能有所成就。烟桥星桥书舍一巷建有一建筑,中西融合,名叫兰桂芳,取“兰桂腾芳”之意,此屋主人在西欧经商,富甲一方,回乡建下此屋,平整方正。古墙斑驳平整,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坚固,门楼之上,各种古典壁画,砖雕灰塑,保存良好。建筑的靠路边一墙,开有并列四个窗户,窗框为麻石砌成,典型的中式风格,窗篷却是西洋风格,中西合璧,仍然显得如此和谐。

4 兰桂坊老墙。

5 旌表节孝牌坊。

秋竹流水银鱼肥

烟桥村有一条“护村河”把村子团团围起,水道与水道之间共种两层棘竹,厚密成墙。除考虑到挡风和净化空气等环境功用,水道和竹基还是一道天然的防御工程。奋哥说,抗战时期,日本人来到村外,炮轰烟桥村,隔着远远的河道,发射的炮弹根本没法到达村子中心,都是中途坠落到鱼塘中。宗祠坚固的五层瓦顶亦令所有从天而降的子弹束手无策。村民分散躲进竹基深处,让侵略者在村里扑了个空。可以说,烟桥村充满睿智的结构和布局救了全村人的性命。

奋哥找了一条船,让我感受竹林护村河的韵味。船狭小而长,可容三人,阿文坐船头,我在船中,奋哥在船尾为我们划船。船缓缓而行,入竹林,如入画廊一般,两边茂密竹子,如撑天之伞,挺拔刚劲,构筑一道厚厚的竹墙,绿意横流,河中之水绿如碧玉,桨摇船动,荡起道道涟漪。阿文端坐船头,手撑纸伞,文静贤雅,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古典清新之美,粉红的衣裙与两旁的竹子交相辉映,如一道红色的音符在竹林水道中穿越。突然,阿文一声尖叫,打破了竹林的静谧,一条手掌大的鱼从水面高高跃起,稳稳地落在船里,我正在船上专心摄影,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我吓了一跳。“这鱼为何要跃到我们船上?”我问奋哥。奋哥笑答:“也许这鱼跟你们有缘,想上船会一下老朋友,也许是被阿文的风姿所倾倒,也未可知啊!”说完哈哈大笑。奋哥是信佛的居士,回答问题幽默而有禅意。他说:“人与人,人与物都是讲究缘分,无缘不会相聚,所以,在生活中遇见的人和物,我们都需要去爱护与珍惜,不要互相伤害,这就是结善缘,善缘结多了,自然诸事顺利。”我听了很有感触,将船上的鱼轻轻抓起,说了一句:“老朋友,后会有期吧!”将它放回到河里,鱼在水里友好地摆摆尾巴,便一头扎进水中。

从竹林回来,奋哥请我们到他的私家菜馆喝茶。私家菜馆也是收藏馆,在村头,建筑古雅别致,屋内有不少字画古董,还有各种珍奇盆景。二楼的茶室,风光宜人,举目所见,绿树古墙,窗外荷叶田田,清风徐来,普洱飘香,还有佛乐声声。一番紧张的游览之后,来到这清净的茶室,听风品茗,听奋哥谈经论道。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惬意生活啊。临别时,我题诗一首赠与美丽的烟桥与热情的奋哥。诗曰:“烟桥正道燕双飞,秋竹流水银鱼肥。清风斜日隔窗照,但愿长住不须归。”

TIPS

外地游客到达佛山后,从佛山城巴站搭乘禅城到南海的大巴,行程半小时到达南海客运站再转到烟桥村的旅游专线巴士即可到达。

猜你喜欢

古巷阿文祠堂
梁家祠堂史话
古巷老面
拆迁
古巷游记
古巷
扶儿子一把
阿文的诗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