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宽度和长度:中美关系的几个度

2015-01-05李永辉

世界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两国

李永辉

提升高度和降低高度

为什么中美关系仍然需要“提升”?这是因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使之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双边关系的范畴,应从全球和人类的高度加以审视。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并且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负有最大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两国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美双方都应将两国关系置于各自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最优先位置。在这一问题上,中美两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当美国从不愿意承认“双方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转而高调强调这一点的时候,中国官方却在这一表述的后面悄悄地加上了“之一”二字。不过,不管这一变化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战略考量,也不管表述上如何变化,但基本事实仍然是,中美关系的确是中国外交之最重要的内容和最优先的议题。

中美关系还应成为两国领导人的优先议题。为此,两国元首不仅需要建立直接的对话渠道和机制,以保证中美关系应始终处于他们的直接领导下,还应该建立起个人的密切关系,这是防止中美关系发生意外甚至失控的最后屏障。“庄园会晤”与“瀛台夜话”表明,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且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那么,中美关系在哪些方面又需要“降低”呢?

一是要降低重心,即在实际操作中不唱高调,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将问题具体化,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政策。比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中美之间的高端对话机制,为中美关系的发展确立了战略框架,但其更重要的成果也许不是媒体上高调渲染的联合声明,而是在工作层面上建立的具体的机制和达成的具体协议。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多一些就事论事,少一些上纲上线。

二是避免中美关系的过度政治化,加强过程管理,特别是危机的管理,实现中美关系的“再正常化”。长期以来,中美关系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内涵,往往被过度解读,甚至成为媒体渲染的政治噱头。随着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复杂性、竞争性甚至对抗性的增强,这种过度的关注和解读将给双方关系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因为它会放大双方分歧、矛盾和冲突,压缩决策者的决策空间。因此,双方应尽力避免问题的政治化,在操作层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分歧乃至危机的有效管控。当然,避免对中美关系的过度解读和过分关注,不是不重视中美关系,而是要改变思路,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更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特别是对美国本身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要减少公众盲目的甚至是情绪化的过度关注,尤其是要防止那些不负责任的恶意炒作。

三是重视“低政治”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所谓“低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上升。在中美关系中,“低政治”领域的合作也日益扩大和深入。“低政治”领域更少竞争性和对抗性,更多合作性,因而可以成为有助于防止双方关系偏离航线乃至失控漂流的柔软但坚韧的缆绳。

四是降低对中美关系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和结构性矛盾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因此,对中美关系而言,更重要的不是实现友好合作的最高目标,而是防止出现战略对抗和冲突的最坏结果。从心理上来说,这也有助于避免因期望值过高而带来的失望感,从而使中美关系建立在更现实和更稳定的基础之上。

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宽度

首先,中美关系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关系,既包括官方关系,也包括民间关系。就官方关系而言,中美两国地方一级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对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宣布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支持两国地方各级在一系列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在这一框架下,中美地方一级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双边关系中新的支撑点和稳定器。

中国高层已提出,要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与美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基础薄弱,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王缉思教授曾指出,中国对美关系中的先天的弱势是以政府对美国的整个社会。因此,扩大对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就成为中国对美外交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关系最深厚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存在于两国的社会和民众之中。其实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关系,最终都体现为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中美关系的有效沟通和长期稳定,有赖于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包括国家领导人与国家领导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普通公众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良好的私人关系。中国两国的沟通渠道决不能只依靠几个年事越来越高的“老朋友”。

其次,中美关系是一种全方位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方面。经济关系历来被看做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并且的确发挥了应有的稳定作用。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中战略因素的上升,特别是金融危机和美国提出“重返亚太”以来,这一传统的稳定因素似乎有所减弱。这一迹象值得重视和警惕,换句话说,中美经济关系仍然是两国关系中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的最重要的稳定因素。

此外,一个新的有待开拓的领域是人文交流。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我国的对外关系来看,人文交流在国际交往和国家间关系中都日益重要,正成为继政治/安全和经济关系之后的第三大战略支柱。而且人文交流本身就比其他领域的关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发展其他领域关系的坚实基础。但是,与其他两大支柱相比,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在层次上和广度深度上仍有较大差距。此外,除上述重大的、战略性的领域之外,中美两国还应该发现和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创造新的共同利益,从而使双方关系拥有更广阔和更坚实的基础,避免冷战时期美苏关系那种基础过于狭窄、利益过于单一、只有政府没有社会、政治太多而经济太少的局面。

第三,寻求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和合作点。中美之间有许多分歧和利益冲突,这是不必讳言的。但同时双方也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点。为了拓宽中美关系的基础,双方应共同努力,寻求更多的合作点。不但在应对重大的全球性挑战问题上,中美两国更应该承担特殊的责任,即使在传统安全领域,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十分广泛的。

第四,要把中美关系放在世界格局和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处理。中美关系不只是两国间的关系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和亚太地区,更牵涉国际关系的全局。因此,中美关系也应跳出中美关系本身,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和思考。

历史视角与长远眼光

中美关系的发展要着眼长远,从具有战略纵深的长远眼光加以审视,而不应拘泥和纠缠于一时一事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得失。着眼长远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本保证是加强机制建设。除双边机制外,中美两国还应该共同致力于完善现有的国际机制,建设新的国际机制。

从历史的视角看,任何问题都有其阶段性。中美关系也一样,目前两国正处于力量消长、关系调整的关键而敏感的特殊时期,也是一个分歧和冲突集中爆发的时期,作为守成大国,美国会显得敏感、焦虑、多疑,往往会反应过度;而作为上升的大国,中国则容易操之过急,甚至不必要地过分刺激对手。因此,对中国来说,没有必要急于求成,对那些现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一放,条件成熟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其实,有些议题,如果纠缠不休,就有可能成为双方关系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暂时搁置起来,做冷处理,也许随着时势的变化就会自然消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所提出的韬光养晦并未过时。退一步说,即使中国终将超越美国,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未来的中美关系将更加复杂并且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更加从容地应对。中美两国就像两艘大船,面前还有许多暗礁密布的未知水域,要让这两艘船安全平稳地前进,就一定要谨慎小心、缓慢行驶。具有五千年历史、尊崇儒家传统的中国人,应该比美国人更有战略耐心。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中美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