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短篇故事《求婚人》主题浅析
2015-01-05李珍玲
内容摘要:本人选取了拉什迪于1994年写就的短篇故事集《东方,西方》中的《求婚人》这则故事为目标文本,探讨了拉什迪在东西方移民问题上的体会和选择。本文以对故事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为主要线索,从“东方”与“西方”的相遇、摩擦、分离、选择这四个方面细致分析了东方和西方在试图使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最后得出结论:拉什迪认为东西方的连接是注定要失败的,最好的选择就是不选择。
关键词:拉什迪 《求婚人》 “东方” “西方”
一.引言
1.作家生平与创作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 )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因198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午夜的孩子》(Midnights Children)而声名大噪,而后因为1988年出版的另一长篇《撒旦诗篇》中含有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城麦加和圣书《可兰经》的内容,而被伊斯兰教痛下追杀令。虽然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地下生活,这位勇敢的作家依然笔耕不缀,每隔几年就能给读者呈现出新的作品,且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其中包括长篇小说、童话小说、短篇小说集、非小说集和文学评论集等。
2.《东方,西方》与《求婚人》
出版于1994年的《东方,西方》(East, West)可以说是萨尔曼·拉什迪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虽然拉什迪本人因他的长篇小说而为大家熟知,但这部短篇小说集也别具特色。《东方,西方》由九个短篇故事组成,分为三个部分:“东方”(“East”)、“西方”(“West”)、“东方,西方”(“East, West”),每个部分分别包括三个故事。一读故事就会发现,拉什迪之所以把这个短篇集分为三个部分并相应地命名为“东方”、“西方”以及“东方,西方”,与故事所发生的地点是密切相关的。“东方”中的三个故事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为背景展开叙述,而“西方”中的故事则发生在丹麦、英国和西班牙,至于“东方,西方”则是发生在双重地点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游移在英国和印度之间,东西方之间连结着一条斩也斩不断的纽带。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说的东方西方不仅是地域上的东方西方,更是指这种地域上的差别和联系给故事中人带来的复杂际遇和体验。
《求婚人》是该小说集的最后一篇,也是最广受好评的一篇,有人认为文中的“我”就是拉什迪本人,故事中所描写的那段家族史就是拉什迪的家族史。无论真假成分到底有多少,这个故事确实处处都有拉什迪和其家人经历的影子。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1962年至1964年主人公“我”从15岁到17岁这几年之间在英国发生的故事,除了他的家庭外,主要故事是在他家的印度奶妈和来自东欧的公寓看门人之间展开。
二.“东方”与“西方”
1.“东方”与“西方”的相遇
奶妈名叫玛丽,但由于她说话总是喜欢加个“当然”在里面——例如“是”或“不”说成“当然是”或“当然不是”,我们都习惯叫她“理所当然的玛丽”。玛丽的英语讲得很不标准,“p”经常读成“c”,因此,总是把“看门人(porter)”读成“求婚人(courter)”。然而歪打正着,因为这个原因,玛丽与与老实忠厚的看门人梅西尔既然慢慢熟识,并逐渐坠入爱河。玛丽和梅西尔都是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并且对这段“东西合璧”的感情充满了信心。他们在一起培养了不少共同爱好,维持着这段晚年的“跨国恋”,例如他们会一起看当时很受欢迎的儿童动画《摩登原始人》,会一起下象棋,会一起喝茶吃点心等等。
2.“东方”与“西方”的摩擦
然而,在包括奶妈和梅西尔在内的这一家人简单平静的生活背后,其实真正涌动的是各种与英国社会的格格不入和隔阂。首先就是口音带来的问题。不仅奶妈会把“p”经常读成“c”,事实上其他人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次,父亲去药店买婴儿用品,把“teats”说成了“nipples”( “teats”在英国专指供婴儿用的奶瓶嘴,而“nipples”则是指女性的乳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女店员扇了一记耳光。而文中的“我”虽然已经在英国上了一年的寄宿学校,却还是避免不了“孟买式英语”的影响,因为这,“我”经常被同学讥笑。因为这些事情,“我”和我的家人常常感到沮丧和“难堪”,但又无可奈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度人,要想摆脱印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作者似乎在控诉秉持着这种狭隘种族和文化观念的英国社会,暗示他们应该对移民更宽容更大度,而不是一味地讥笑或讽刺。
3.“东方”与“西方”的分离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梅西尔身上。公寓里面除了我们一家人之外,还有两个同样来自印度的租客,即P和B,他们过着奢侈且不检点的生活。P是个十足的赌徒,而B是个混迹声色场的浪子,两人不务正业,不顾家庭,成天在外面鬼混。终于,麻烦事降临了。P欠下巨额赌债,B因与别的女人厮混而得罪了人,就在同一天晚上,找麻烦的人先后上门,懦弱的两人躲在楼上避难,把一切都扔给梅西尔。梅西尔忠诚老实,认真承担着自己作为看门人的责任,却被P的债主无理地揍了一拳。不久之后,母亲与玛丽推着“我”最小的妹妹去家附近散步,回来的路上碰到上次来找B而被梅西尔拦截下来的两个披头士打扮的古惑仔。两个古惑仔不分青红皂白就认定母亲是B的妻子,并出言侮辱,甚至拿出刀子出来威胁。就在这时候,梅西尔出现并加以澄清,虽然解救了母亲和奶妈,但威胁不成的古惑仔十分气恼,走时用刀刺伤了梅西尔。虽然梅西尔得以恢复,但从此以后他和玛丽的关系开始疏离起来。玛丽一蹶不振,并且时不时出现心悸,开始十分思念印度的家乡。最终,玛丽选择回到印度,而心悸也奇迹般地好了。梅西尔重返岗位后,却变得像个空心人一样,不苟言笑,眼神呆滞,越来越内向,似乎心事重重。虽然他和玛丽维持了一段时间的正常关系,还是像以前一样喝茶看动画,但气氛却变得怪异。后来,“我”的一家迁到巴基斯坦,而“我”继续留在英国的寄宿学校。一年后,当“我”再次经过威弗利公寓时,梅西尔已经消失,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endprint
两个乐观向上的老人,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本以为可以抛弃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在一起相濡以沫,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妥协并败下阵来。一方面,玛丽被英国伤透了心,美好的愿景化为泡影,她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融入英国社会,与梅西尔的结合注定是要失败的,于是她选择了回家。玛丽和妈妈被拦截在回家的路上,古惑仔们先是对她们进行不堪入耳的谩骂,称她们为“狗日的东方佬”,然后甚至拿刀出来威逼她们脱裤子,试图进行猥亵,完全不听玛丽和母亲的解释。或许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印度移民都是B那类货色,肮脏下贱,不务正业。英国人对待移民的这种无理、过激、侮辱的行为和态度深深地伤了玛丽的心,正如作者所说,“是英格兰使她伤透了心,因为她不再属于印度;是伦敦使她生不如死,因为她不再属于孟买”[1]。远离了自己的国家,跑到无数人梦想的大英帝国,试图抛弃家乡的烙印,融入新的社会,结果却既回不去,也融入不了,就这样生活在东西方的夹缝之间,不知何去何从,就像拉什迪发出的疑问:“抑或是她的心被两种爱捆绑着,一会儿被拉向东,一会儿被拉向西,嘶叫着高扬着,就好像电影里的马匹一样,一会儿被克拉克·盖博往这边拉,一会儿被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往那边拉,以至于她明白生活就是必须做出选择”[2]?另一方面,梅西尔代表的是乐于与东方人交往的西方人形象,却因为这段跨地域的“不伦之恋”而被卷入一系列难堪甚至危及生命的灾难中。首先是P的债主讨债不成,无理地把他揍了一拳,梅西尔成了印度人P无辜的挡箭牌;而第二次由于他出面为玛丽和“我”的妈妈解围,被前来找印度人B的古惑仔刺伤,生命垂危。这一系列的事故这使他明白这群东方人也许会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梅西尔最后变得冷漠,疏离了玛丽也是基于此。
4.“东方”与“西方”的选择
而文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处于这样一种东西方的窘境中?从文中可以看到“我”对爸爸一直是处于一种埋怨和想逃离的态度,对父亲总是随意搬迁自己的家颇有微词。父亲先是把“我”送到英国上寄宿学校,随后又举家迁到英国,最后又在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情况下搬到了巴基斯坦,留“我”一人在英国继续求学。拉什迪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提到过“把家搬到巴基斯坦是个巨大的错误,从此我没有了家”[3],可见他对搬家这件事十分反感和抗拒。由于父亲的决定,“我”总感觉自己的命运被父亲牵着走,不能自己做出选择;也由于父亲的决定,“我”和玛丽他们一样,成了一个中间人,夹在东西方的缝隙中,一半的“我”向着东方,一半的“我”向着西方,“仿佛脖子上套着一根绳索,一会儿把我拉到这,一会儿把‘我拉到那,东方,西方,套索越来越紧,逼迫着‘我:选择,选择”[4]。这种挣扎正是拉什迪的挣扎,这种挣扎让人窒息,让人痛苦。一边是给他生命给他血液的家园,一边是我无限向往,努力融入的新家园,到底该如何选择,这是无数移民挣扎的问题。拉什迪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拒绝选择”[5]。
三.结语
可见,在拉什迪心中,地域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这条鸿沟造成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多的是心灵之间的隔离,就算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把这条沟填满。于是,拉什迪决定放弃连接东西方并使两者融合的尝试,更乐于在这个夹缝中或者说“第三空间”中生存,既不向西,也不向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移民之殇,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
注 释
[1]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6, p209.
[2]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6, p209.
[3]Rushdie,Salman.Joseph Anton:A Memoir.NewYork:Random House,2012,p60.
[4]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p211.
[5]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p211.
参考文献
[1]Rushdie,Salman.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
[2]Rushdie,Salman. Joseph Anton:A Memoir.New York:Random House, 2012.
[3]Rushdie,Salman.Imaginary Homelands:Essays andCriticism 1981-1991.London:Vintage Books,2010.
(作者介绍:李珍玲,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