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多有似人处
2015-01-05李津军
李津军
如果有人认为动物没有思想不够聪明、没有情感冷若冰霜,或者只承认经过训练的动物才具有某种才能,那就大错特错了。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动物都具有不逊于人类的情感,在某些方面,有些动物甚至比我们人类还聪明呢!
亲情爱情皆拥有
美国研究人员戴安·福西在卢旺达领导一个大猩猩研究观察站达18年之久,她的研究表明,大猩猩之间也有着神圣的爱。她曾经观察过一只寻找父爱的小猩猩,它经常坐在那里,钦佩地注视着父亲的脸。每当与父亲关怀的目光不期而遇时,小猩猩幼小的身体便幸福地战栗起来。
动物中同样拥有母爱,这种母爱有时甚至可以表现为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美国作家安妮·达格和布里斯托尔·福斯特在《长颈鹿》一书中详细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6只长颈鹿正在低头吃草,一头凶猛的狮子突然向它们扑了过来,长颈鹿四散逃命。一只小鹿逐渐跟不上了,母鹿看到这种情形便停了下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母鹿用自己的身体把小鹿和饥饿的狮子隔开,用前腿一次又一次地打退狮子的进攻。经过长达1个小时的拉锯战,狮子终于放弃了几乎已到嘴边的美味,不情愿地走了。
动物的爱,不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雄性和雌性动物之间,往往也拥有一种超越性爱和繁衍后代关系的情感。比如,天鹅等雁亚科动物,雄性和雌性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爱抚和依恋之情,而虎皮鹦鹉则是动物界中让人羡慕不已的爱情伴侣。
非洲的羚羊素有“敬老”的美名,小的在休息时,如果看见有老的站在一边,就不敢躺下。骆驼在沙漠上奔波,背上积满了沙土,每当休息时,小骆驼就爬上去,在老骆驼的背上舔了又舔,既是除尘,也是慰问。黑鱼在产卵时,眼睛看不见,小鱼孵化出来后,为照顾妈妈,宁愿牺牲自己,游进妈妈的嘴里去喂食,经常被妈妈一不小心吃进肚里。
当两头大象意外相逢的时候,它们便相互朝着对方飞奔过去。在会和之后,它们把头高高扬起,让长长的大鼻子相互缠在一起,互相抵触长牙,两支大耳朵扇动不止,与此同时,它们还不停地跺脚和嘶叫,以此来表达高兴之情。
动物也有悲伤痛苦的时候。动物生态学者康拉德·洛伦茨通过对灰雁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一对灰雁夫妻中有一只不幸死亡,那么还活着的另一只便伤心欲绝。它会变得消沉,无精打采,整日耷拉着脑袋,两眼呆呆地愣神,沉湎于过去的美好时光不能自拔。
救死扶伤赛天使
一只野兔受伤后,它的同伴会弄来具有镇痛和止血作用的黏性蛛网,敷在受伤者的伤口上。当獾发现自己的幼崽患有皮肤病时,竟会每天坚持带领小獾到附近的矿泉水中洗浴,直到小家伙健康如初为止。山鹬会给另一只受伤的同类上夹板,促其伤体早日康复。这种原始的夹板是用泥和树皮或茎皮做成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大象是当今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也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在赞比亚卢安瓜自然保护区发生的大象求医的故事,曾一时成为人们的美谈。一天清晨,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刚打开大门,见一只大象站在门口高声吼叫,管理人员没有在意。第二天清晨,那只大象又在门口发出凄楚的叫声,管理人员感到奇怪,便跟随大象来到一群象中,发现一只被打伤的象躺在地上,发出痛苦的呻吟。经过管理人员20多天的精心医治,受伤的大象终于痊愈。
动物救死扶伤的利他行为不仅仅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在异种动物中也常常见到这种行为。一只母豹不知什么原因拒绝为其幼崽哺乳,饲养员将豹崽送与一条哺乳期的母狗代奶,结果母狗对幼豹的爱护竞胜过对自己的爱子。在非洲的西南部地区,科学家在野外考察中看到过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只小羚羊和一头野牛结伴而行,羚羊在前,野牛在后,每走几步,野牛便哀叫一声,小羚羊也回头叫一声,似乎在回答野牛的呼唤。小羚羊若走得太快了,野牛就高叫一声,小羚羊马上原地立定,等野牛跟上了再继续前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家们走近细看,原来野牛的两眼红肿得厉害,单独行动已经十分困难。“舍己救人”讲奉献
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中北部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体型较小的草原狼。猎人在围捕这些狼的时候,往往会放出鹰鹫。当鹰鹫发现目标时,会对狼实施追逐,引导猎人进行围捕。人们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被鹰鹫发现的狼一边大声狂叫通知同伴躲避,一边拼命奔跑将鹰鹫吸引到自己身边,让同类得以逃脱猎人的包围。
这种现象在狼袭击鹿群时往往也会出现,最早被狼发现的鹿并不朝同伴方向逃避,而是将狼吸引到远离同伴的地方,藉此让同类摆脱狼的袭击。动物的这种“献身”精神,如何从进化论的角度加以解释呢?
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汉米尔顿认为,动物的“奉献”精神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动物中存在“血缘淘汰”进化现象。汉米尔顿观察到,北美草原狼在亲子和其他幼狼共同遇到危险时,往往是先救援其他幼狼而非自己的亲子,这种看似“舍己救人”的行为其实从遗传角度上看是有道理的,因为亲子身上的遗传基因有相当部分和自己是重复的,而先救助其他小狼,对保持狼群整体遗传基因绝对数量是有利的。“血缘淘汰”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核心应该首先着眼于种群的利益,而非具体的个体,好像这些动物已经意识到“没有集体,哪来个人”的道理。
“血缘淘汰”最极端的例子是蜜蜂和蚂蚁的不孕现象。我们知道,一个蜂巢里只有一只蜂王,而全体蜜蜂辛劳采蜜喂养的并非自己的亲子。那么,不通过蜂群群体繁殖又怎能保证蜂群群体进化呢?科学家认为,蜜蜂是属于雄性单倍体的昆虫,即雄蜂体内只有一组染色体,而雌蜂体内和大多数高等动物一样,具有两组染色体,因此,雄蜂体内的遗传基因只有雌蜂的一半,同一蜂巢中,雌蜂之间遗传基因有3/4是重复的,这种重复率比一般动物要高许多,正因为如此,从遗传基因绝对数来看,通过个体基因遗传来促进蜂群进化的意义已经不大,于是,蜜蜂选择了大部分不孕,而仅留下个别雄蜂的特殊的“血缘淘汰”进化方式。
印度等地曾出现过猴娃和狼孩儿,海洋中也曾有屡次援救溺水者的“海豚英雄”,这些看似很难理解的救助行为,其实是动物在进化的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在激烈的为生存而竞争的环境中渐渐迷失了,只在特定的条件下偶然重现罢了。
摘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