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怜取眼前人
2015-01-05叔炎
叔炎
《西厢记》里的张生,大概是读书人当中第一负心薄幸的男子,崔莺莺则是红颜薄命的典型。该杂剧作者是王实甫,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改编而来。
爱情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在劳心费神之后,才会光临。
过程就是这样:在山西的普救寺内,张生因帮助崔家躲过一场兵劫,被崔家孀妇郑氏视为恩人。郑氏有一对儿女,女儿即崔莺莺,拜见张生时,张生看她“常服啐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像一支含苞的玫瑰,闭口不言。
张生不知她会为谁绽放,他痴迷了。他试着用言语挑逗莺莺,可惜,莺莺一句都没回应他。
古圣先贤教导过,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张生记在心里,却不落实在实际。他不罢休,他接近莺莺的婢女红娘,写了两首《春词》,让红娘转交给莺莺。
所幸的是,莺莺终于有了回应,回应是她写在彩信纸上的一首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移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再笨的人都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是叫他半夜逾墙,去莺莺住的西厢房。
二月十五的晚上,皓月当空。
这不是一个迷离的夜,月光把黑云赶走,一切清晰得很。张生凭借一棵杏树越过了墙,到达西厢房。
遗憾的是,他没有抵达她的彼岸。
莺莺义正词严地告诉张生:“哥哥恩德,救了我们全家,这是天大的恩,因此,母亲把幼弱的子女托付给你。为什么叫不懂事的丫鬟,送来淫乱放荡词?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二者相差无几。假如不说破,就是保护别人的欺骗虚伪行为,是不义;向母亲说明这件事呢,就辜负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真实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诗章,自己说明,又怕哥哥有顾虑,所以使用旁敲侧击的语言,以便使你一定来到。如有不合乎礼的举动,能不心里有愧吗?只希望用礼约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乱的泥潭。”
我相信,莺莺的拒绝是真实的,心有触动,仍然站在理性一边。后来,莺莺之所以要跟张生同床共枕,大概是拒绝后的反悔、犹豫。
张生的《春词》,始终让她难以释怀,加上红娘的鼓动,她便轻装出发,与张生开始一段人生旅途。
勘破情关路不长。张生因为赴长安赶考,一直与莺莺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从莺莺给张生的信中可以看出,莺莺在爱情旅途中步履维艰:“长安是一个行乐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牵动你的思绪,还想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我却想念你,没有边没有沿,只是我低下卑微的头,无法向你答谢什么。”
只有真爱,才能让人低下头,心甘情愿。
相聚很短,思念却很长。
没想到,张生连厌倦的心都有了,他找了一个分手的借口:“大凡上天差遣的特出的东西,不祸害他自己,一定祸害别人,假使崔莺莺遇到富贵的人,凭借宠爱,能不做风流韵事,成为潜于深渊的蛟龙,我就不能预测她会变成什么。以前殷朝的纣王,周代的周幽王,拥有百万户口的国家,势力是很强大的。然而,一个女子就使它垮台了,军队崩溃,自身被杀,至今被天下耻笑。我的德行,难以胜过怪异不祥的东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红颜祸水,几乎是所有封建时代男子辜负红颜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接下来,张生与崔莺莺的会面,是在一年以后,两人各自成了亲。
张生仿佛心不死,要求以表兄的身份见莺莺,莺莺会意,写下彻底断绝关系的文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才知眼前人是暖阳,是温柔港。过去,莺莺是张生的眼前人,张生没有珍惜。现在,张生有了眼前人,莺莺劝张生珍惜,莫再转身。
角色的转换,往往要付出妻离子散的代价,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的悲欢也不值得去计较。 记得吴文英有《尉迟杯》词:“笑从前,醉卧红尘,不知仙在人境。”请允许我断章取义地理解它:我们常说神仙眷侣,现实是,得到的前一秒,对方是神仙;得到的后一秒,对方是凡人。 有人会说,缘分真的是自己丢失的,怨不得人,只怨当初不知仙在人境。 浮生若梦,几度欢颜?在这个城市,总有那么一个人,与你共醉红尘,携手静好,即使不会一起变老,终归是命运的巧妙安排。
不如怜取眼前人,我们懂得,那许多,许多。
(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离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