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红河一夜》的生态叙事
2015-01-05石健
内容摘要:杨杨的长篇小说《红河一夜》,在瑰丽多姿、充满诗意的生态叙事中,蕴含着对人性灵魂的深层剖析,及对美好心灵家园的真诚呼唤。这与作家的生态意识密不可分。
关键词:杨杨 《红河一夜》 生态叙事 自然 生命
绚丽多姿的云南水土,是云南著名作家杨杨不竭的创作源泉。多年来,他一直游走于滇中与滇南的大地上,以弥漫着浓郁诗意气息的作品,尽情开垦着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与历史、乡风与民俗。他的长篇新作《红河一夜》,叙述了发生在中越边境的一幕“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整个文本在瑰丽多姿、充满诗意的生态叙事中,蕴含着对人性灵魂的深层剖析、对心灵家园的真诚呼唤。
在《红河一夜》中,女大学生丁冰冰为了探寻家史,以及寻找越南男友阮艾中,孤身来到中越边境的河口,意外地被困在红河的沙滩上,并在此时遇到了一个欲对其图谋不轨的越南男子。丁为防止受到侵害,仿照《一千零一夜》中的方式,不断地讲述自己与阮艾中的交往历史,他们双方的家史,以及近代以来中、越、法之间的国族历史,最终得以安全脱身。
文本中有大段关于边地自然景物的奇幻描写,如丁冰冰眼里的“魔法森林”:“草木和动物在这里自由生长,阳光在这里变幻出各种色彩,各种若有若无的气息似乎既能让人兴奋,也能让人沉睡。这里对于人类来说的确是一个禁苑,似乎几百年来没留下一个人的印迹。”“我从那里走过的时候,因为极致的宁静和阳光的作用,使我心中笼罩着一种无形的魔力,每走一步都好像是沉迷于梦幻之中。森林历来是产生神话、传说、巫术的地方,那里有我无法想象的原始的、神秘的力量,一切都似乎充满了魔法。”而据指引丁冰冰进入森林的一位老爷爷说,即使从前的见识非同一般的工匠,“当时面对那样的森林也看得目瞪口呆,既不知道它们属于何类植物,也不能呼出它们的名字,在那些奇怪的大树面前,他们显得非常无知,非常胆小。”
显然,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所产生的一种敬畏之感,其所传递出的生态美学意识昭然可见。生态美学的出现,与生态科学的发展,及现实中自然生态灾难的频繁发生密不可分。“‘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①20世纪现实生态的巨大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由于被各种欲望所左右,人类丧失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疯狂的攫取、盲目的开采、过度的享受,都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异化。
曾繁仁先生在《试论生态美学》一文中说:“对于生态美学的界定应该提到存在观的高度。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而其深刻内涵却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②《红河一夜》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通过赞美自然,剖析人性灵魂的深层奥秘,并完成对人类美好心灵家园的寻访。
丁冰冰不止停留于对于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中文系的熏陶,还让她具有更多浪漫的情怀,如其在河口大街上漫游的感受:“每一天都如若进入了一座梦幻之城”,“阳光暖融融的,让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好像潜藏着深深的魅力。……我也因此走进了梦幻世界,走进一个个诗意的空间。”在她看来,由于红河的哺育,不但使这里“更加雄奇、温暖、丰富、古老和奇妙”,这里的人也是“一群最自由、最快乐、最浪漫的人。”甚至,“那里的自然和历史,神奇得令人不敢相信,它们在现实与超现实主义之间飞翔。”他和阮艾中之间的爱情,也是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酝酿出来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及历史时空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充满诗意的古老梦境,走进了这个充满着生命热情的地方。我和他也似乎随之进入了恋爱季节。”丁冰冰对异域情调极度迷恋的浪漫天性,最终促成了其与阮艾中的恋情:“这座小城中的好多男人,都有杂交品种的嫌疑,也正是这种‘杂交优势,使他们在体质和精神气质方面,对我有一种抗拒不了的吸引力。”阮艾中的血脉中,就流淌着中、越、法三国的血液。“杂交”,在这里实则隐含着对人类诸多文明交流融和、和平共处的美好诉求。
于是,在奇幻的氛围中,《红河一夜》对边地各民族的和谐生活,便有了如此诗意的描写:“小姑娘们显露出天使一般的性情和花一样灿烂纯洁的光辉,小伙子们则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和体魄。各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各人都看到对方真实的心灵状态。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如此和谐,如此可敬,如此美妙。”这种明显的乌托邦情结,在文本大量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描写中,显然具有美好的祈愿寓意:“它总是在人类不幸或者失意的时候,给人一种未来的美好期许,弥合人的创伤,给人以温暖的安慰,以一种超越的力量助推人类前行,让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焕然一新。”③丁冰冰这一人物,实际上就负有弥合国族历史恩怨的神圣使命,因为尽管丁父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但她在爱与美的感召下,还是毅然放弃了曾有的复仇计划。
生态文明的存在,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鲜活的生命和生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及其所形成的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是生态文明的首要特征。因此对生命全面而深刻的重视和推崇、审视和关注,渐渐成为生态美学的主旨。通过以上情节可以看出,《红河一夜》除了敬畏自然,还真诚地呼唤人间的博爱,这也是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关注。
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还充分体现在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中,如在阮艾中祖父母的童年时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们都听到了铁路边的一排树上有一只奇怪的大鸟在啼叫。越南女孩说,那只鸟的妈妈是不是在战乱中被打死了?中国男孩说,恐怕不仅它妈妈被打死了,还有它的爷爷、奶奶、父亲、大伯、叔叔、同伴也许都被打死打伤了,不然它为何那么长久的悲鸣?”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及对战争的无比憎恶,鲜明地呈现出来。此后,对于美军对越南国土的轰炸,在老年祖母的视角里有了如此呈现:
她看到不远处的街面上,墙角下,大大小小的儿女们全被炸飞、炸碎在那里,一切都是分离的,一切都是变形的,一切都是血腥的,一切都已无可挽回。此后,她什么也看不见,听不清了,一切都恍若一个噩梦,断断续续,忽明忽暗,让人时而浑身发冷,时而焦渴难耐,时而惊恐不安,时而麻木不仁……那是一个万籁俱寂的死亡世界,又是一个喧嚣混乱的魔鬼地狱,一切都难以用语言表述或描摹了。战争再次改写了阮艾中的家史。
这是一幅类似毕加索著名的反法西斯题材作品《格尔尼卡》般的人间浩劫的素描,在具象与抽象、实感与臆想中,把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灾难,触目惊心地刻画出来。对比那些美好的自然景观,人性的贪婪与残酷于此可见。
杨杨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长期沉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研读。《红河一夜》中对生命的关注,实际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本的忠恕之道、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及主张“德”为先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主张“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对沉迷于功利欲念,甚至不惜动用权谋手段获取一己之私的行为,充满了厌憎与批判。而珍爱自然与生命,更是佛教文化的真义。
除了传统文化的积淀,促使杨杨对生态文明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他对美好自然的情感生命的热情投入,他热衷于田野调查式的旅行就是例证。这在《红河一夜》的“自序”中同样表现得很明显:“许多年前,我曾梦想在云南的土地上寻找一块‘复杂之地,一个人悄悄潜入它的秘密角落,去探询隐匿在那里的令人惊异的事物。”“那些缥缈的神话、传说又与真实的历史融为一体,为烦躁的现实世界烘托出一个飘动诗意的宁静天堂。”“那里的一切极像一个童话、一篇史诗、一部小说,既是老百姓的日常故事,又是正史之外的秘闻传奇。”惯于在游走中激发创作灵感的作家,为此亲身来到河口,并感受到:“这里的事物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气息,蕴涵着‘寓言和‘神灵”。
当一个作家真正地立足于大地,真诚地体味自然的魅力,热爱与尊重生命,浓郁生态意识的孕育,也就水到渠成了。《红河一夜》可作如是观。
注 释
①[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②党圣元,刘瑞弘编:《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135页
③雷鸣:《映照与救赎——当代文学的边地叙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作者介绍:石健,文学博士,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