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让中学生作文写得大气一些

2015-01-05徐英

文学教育 2015年1期

徐英

内容摘要: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无论题材还是写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小气”的特点。作文的小气,表明学生知识的匮乏、对事物认识的肤浅和思维的狭窄。要改变这种状况,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思路,力求从写作环境、写作题材、写作方法上为学生作文造势,让学生尽量把作文写得大气一些。

关键词:写作环境 作文题材 文章气势

不可否认,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尽管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小气,内容狭小,写法拘谨,语言刻板。读着这些文章,好比坐听古刹中单调的木鱼声,虽然可以感受到音符的跳动,却无法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一个个跳动着鲜活生命的青少年,一个个富有青春朝气的中学生,写出的却是毫无生气的作文,实在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缺憾。

这个缺憾由来已久。中国的作文教学历来讲究的是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作为一个传统代代相传。虽然这个传统千百年来造就了无数文章大家,但是到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由于我们自缚于这个传统,加上训练不得法,作文教学中舍大求小,小题目、小题材、小感情,一说写作文,就只知道在自家一亩二分田里找素材,提起笔来就是小猫、小狗之类。这种训练模式羁绊了学生的思维、销蚀了学生的智能、矮化了学生的志向。显然,这不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正确方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文教学也要适应社会发展步伐,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得大气一些。这或许会给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一.为作文营造大环境。作文训练的大环境,就是把作文教学与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很大关系。”这说明阅读至于作文是多么重要,可是恰恰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为了使考试成绩上去,我们教师不能、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大量接触课外书,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生花的作文?所以,要想作文教学富有成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实在是不可偷懒的环节。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或者为学生接触社会创造条件。我认为,吸收不限于阅读,感受生活也是吸收。教师不应该止于课堂上的讲讲练练,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作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把吸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心得,进行“合于法度”的倾吐。这种作文教学大环境的旨意,就在于把作文教学从课堂小环境中解脱出来,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如此或可破解学生作文小气的瓶颈。

二.帮助学生寻找大题材。所谓大题材,是指关系到中国和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如全面深化改革、治理环境、经济全球化、反恐等等。这样的题材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写?或者我们的教师是否允许学生去写?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中学生能不能写这样的大题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让学生写这样大题材的认识基础。教师有了这个认识基础,并给以恰当的指导,什么样的题材学生都敢试笔。近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大题目让学生写,如《节能减排对生活的影响》、《你怎样看拉登之死》、《中东国家局势动荡给我们的启示》等。这些素材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写这样的大题目,一方面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尽量选择那些事实清楚、背景资料丰富、性质明朗的事件,便于学生把握,容易成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挖掘新意,避免人云亦云,漫无边际,尽可能写得具体可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媒体上收集写作素材、如何剪辑和组织材料,而且摆脱了空发议论的作文套路,每篇作文都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指导学生写出大气势。文章的气势指文章所表现出的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态势:如读《沁园春.雪》,我们会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放性格和改造社会的博大胸怀;读《背影》,父子间的真挚情感令我们为之动容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得文章的气势。文章的气势因题材不同而各具特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材的不同、所表现的主题和感情的不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造势。基本做法是,把大事写“宽”,把小事写“活”,以此展示出文章的博大气势。如此训练,假以时日,学生的文章自会呈现出感人的力量。

应该指出的是,让学生把作文写得大气,决不是要让学生作文养成假、大、空的文风,而是为了让学生作文逐步摆脱“小气”的窠臼,把笔触伸向更广阔的层面,反映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宽阔胸怀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在这种关注中得到同步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三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