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5-01-05朱庆梅

文学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想象力多媒体情境

朱庆梅

内容摘要:要把握好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运用多媒体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如果不顾实际情况,滥用多媒体,有时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多媒体 情境 语言 想象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教学是促进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统一发展的过程。学习首先是引起动机和兴趣,然后集中注意,获得感知,得到理解、保持和应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声色俱备,最容易吸引、感染小学生,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用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源泉是什么?源泉当然很多,其中录像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使小学生产生高昂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同学们要边看边想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接着,我就放映了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录像。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声、画外音,学生们欣赏着富于童趣、色彩鲜明的动画片,小脸上无不露出欢快的神情。看完后,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说一说他们看到了什么。视听并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教师单纯地范读要好得多。又如,二年级的归类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内容一般都较枯燥,识字量大,如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呢?我也把录像引入识字课的教学中,通过了解我国名胜古迹及所在地学习有关生字。在讲课过程中,每讲到一地就放映有关的录像片。学生仿佛在安徽黄山、杭州西湖、龙门石窟等地参观、游览,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山青水秀。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也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多媒体视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内涵。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第一段,在理解“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这一句中的“窝”、“洞”和狐狸、乌鸦的邻居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图像:先出示一棵大树,树上有乌鸦的窝,树下有狐狸的洞。学生看图马上说出它们是邻居,为下文它们之间发生的事作了铺垫。接着,我又把“窝”和“洞”的镜头分别拉近,放大,闪动,使学生从直观上看到什么是窝,什么是洞,从而理解了课文语言。

再如,课文第三段中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肉,馋得直流口水,这里的“直”字是理解狐狸特别想吃到肉、于是就想方设法骗乌鸦的关键。在这里,我设计了一段动态的图像:狐狸转动着眼珠,嘴里不停地流着口水。学生看图很快说出“直”就是连续不断的意思。那狐狸为什么会“直流口水”呢?学生也能很快说出因为狐狸特别想吃到那块肉。如何能读出这种心情呢?我告诉学生把“直”这个字读重就可以了。学生受到图像的启发后,争先试读,读出了感情,明白了狐狸骗肉的原因。不难看出,多媒体图像在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起到了“过渡桥”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图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

想象力和观察力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关键。在《狐狸与乌鸦》一课中,狐狸是通过对乌鸦说了三次话骗乌鸦才达到目的的;乌鸦听了狐狸的三次话,每次的表现也都不同。那么狐狸说话之前会怎么想?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又会想什么?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而文中又没有这些内容,这就需要学生观察它们的表情和动作,来想象它们的内心活动。所以在讲读这一部分时,我采取了先放动态图像,让学生观察、想象,引起学生想象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第一次狐狸骗乌鸦前是“想了想”,它在想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它在想怎样才能把肉骗到手。狐狸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乌鸦听了以后会怎么想,为什么不作声呢?第二次狐狸又说:“您的孩子好吗?”乌鸦这时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它心里在想什么?当狐狸第三次奉承乌鸦时,乌鸦为什么得意极了,它又在想什么?这一系列的图像形象地演示出了狐狸是怎样骗,乌鸦是怎样受骗的,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化为形象的图像,使他们入情入境,得出了狐狸真狡猾,乌鸦是因为听了奉承话而受了骗的结论。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它们的内心活动,理解了语言文字,发展了想象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把握好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运用多媒体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如果不顾实际情况,滥用多媒体,有时会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时集镇凤云小学)

猜你喜欢

想象力多媒体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