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六维观
2015-01-05苗贵松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作为面向社会的开放资源,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先生《唐诗艺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分为概论、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十二讲,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外学习、实践教学、教育技术和课程考核六个维度,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了研究型的教学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学 唐诗艺术 公开课 课堂教学 文化传播
1904年5月,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林传甲编印《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古代文学史教学的现状,认为其面临着教学课时持续减少、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降低等多层困局,有的主张走突出能力培养路线,有的主张走突出人文精神培育路线,有的主张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欲以化解危机[2]。笔者认为,在开放教学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文献的获取已不成问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唐诗艺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缘自主讲人2007年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开设的唐诗艺术课程,2008年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时分说声律(上下)、立意(上下)、结构(上下)、语言(上中下)、比兴、剪裁、情景、言意(上下)、技巧(上下)、时空(上下)、诗画(上中下)二十一讲。《唐诗艺术讲演录》,没有一句诸如“帅哥”、“酷”等当下开讲人插科打诨的现代语,而深切感受到的是其教学的严肃性和艺术性[3]。作为面向社会的开放资源,《唐诗艺术》公开课取其精华,编为概论、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十二讲。2013年5月,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深度:教学内容的学术性
平心而论,百家讲坛传播和弘扬经典功不可没。但它并非完整、严谨的文化课程,它使经典更为通俗化、更为平民化则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以踏踏实实研读经典为主要宗旨的教学背道而驰[4]。《唐诗艺术》公开课选取若干重要关目,如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予以集中而深入的解说,重艺术赏析,更重创作脉理的探寻;重文本解读,更重理论概括。
而将某些问题集中起来,更便于把耳熟能详的唐诗讲透。譬如讲唐诗“技巧”,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此诗采用的是一种排除法,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广而狭,凝聚于一叶“孤舟”,进一步聚焦到一个老翁,聚焦到老翁的一个“独钓”的动作,再聚焦到诗中没有出现的钓钩。再举柳宗元另一首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重点谈与聚焦式相反的发散式、扩张式手法,使读者对诗人欲化一身为千亿而散上各个峰头的设想获得真切领会。大学课堂要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原始职能,即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保证本科教学要求,以区别于高职教育目标。
二.温度: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应加强现实感、生活感、亲近感。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古代文学应该“活”在当下[5]。例如讲唐诗“对偶”,从缘起和发展、种类、艺术及其功用三个方面,结合生活中的“偶”现象,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调诗中对偶扩展、改变作者的思维方向的特殊功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领悟的启迪。再如在“立意”一讲中,通过比较中唐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白居易《买花》、陈陶《陇西行》三首咏春之作,意在说明角度新颖、巧妙传神和与众不同是唐代诗家追求的立意标准。
讲课是一门艺术,能不能把课讲好,不光在于口才的好坏,也不完全在于知识面的广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能否授人以渔,让听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变思维,举一反三,进而由此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本质。
三.广度:课外学习的研究性
在《唐诗艺术》这门课里,很少单独讲述抽象的理论,也尽量避免孤立的作品赏析,而是试图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理论为线索,顺藤摸瓜,获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深入解会,并围绕作品的艺术特点,把握唐诗的某些创作规则。受国家精品课程技术规范,课内传授容量有限,关键还是课外的温故知新。
譬如中国古代的诗论中有三部书是不可不读的:第一部《文心雕龙》,要精读,借助此书可以在创作、鉴赏、文体、理论等方面,对唐以前的中国文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二部,严羽的《沧浪诗话》,这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力作,而且在某些方面如妙悟、兴趣、韵味等方面有较大升进,对此后的诗论特别是神韵一派极具影响,借助此书可以对唐宋诗的特点有一个较细密的把握。第三部书,就是叶燮的《原诗》了,此书字数不多,是一部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诗的学理性著作,其中一些见解远超前人,如果能抽出时间,不妨去细读一下,一定会有收获的。个性化学习是大学课程的突出特点,又与研究性学习相关联。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一时难以体现课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向Coursera、Udacity、edX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借鉴组织方式。
四.高度:实践教学的专业性
人文学科的实践教学近年受到国家的重视。有学者将专业规范纳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术规范的教育落到实处,包含学术道德层面的、研究方法层面的和具体技术层面的[6]。因为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培养目标,所以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精神是要必须掌握的。受时间和录像技术要求的限制,公开课实践教学一时难以展现,只能放在第二课堂进行,如对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作些比较考察,运用比较专业的话语,分析其文化意蕴。
如果能进而通过学习唐诗的立意、剪裁、声律等知识,尝试古典诗词创作,就更能体会唐诗艺术的真谛了。除了平时勤于练笔外,加入校内外诗词社团是条捷径。若想进一步提升,可参加高层次免费学习班。如中山大学“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招少量本科生旁听学员),聘请两岸四地著名学者、诗人授课。此为真正的诗歌实践教学。
五.厚度:教育技术的互动性
读图时代不可回避,对深受新媒体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更是教学必备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本应能引起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变化,体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精神而走向广阔的课外世界。然而,有时新媒体过度使用和粗制滥造,却妨碍了课堂教学和伤害了学生胃口。具体到人文学科尤其是诗歌艺术,则更要精心设计课件,否则就会注重了形象性,却忽视了文学形象感知的间接性特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就是这个道理。
六.亮度:课程考核的创新性
讲课大可即兴发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以获得师生互动、兴会淋漓的效果。譬如律诗所以要对、要粘,就是为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好比一把折扇,可以收放自如。在唐代格律诗的ABBAABBA式中,不仅是上联和下联之间互相粘合,而且首照应,首句是A,末句也是A,起点预示着终点,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整个形成了一个首尾圆合的环形。这不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吗?但演播室全程录像,还是与平时课堂情境有别。譬如既有山西省太原市网友“引经据典而又通俗易懂,学术功底厚重”的赞赏,也有浙江宁波大学网友“内容很好,就是讲得平淡了,缺失了唐诗的热情”的关注,这恰恰是开放课程的特色,受众与单纯大学课堂层次相对一致不同。
有时怎么考决定着怎么学,进而影响着怎么教。同时,还涉及到怎么“管”。一般来说,知识性考题不宜超过40%,原典诵读默写可占20%,而不低于40%的含量应放在个人论文、小组作业和课外实践上,基本规范前提下可不拘形式,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再进一步说,如果有学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古典诗词,也完全可以拿到课程学分(民国时期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曾出过对联题),当然教学管理改革要跟上,教师应拥有课程考核自主权。
因为《唐诗艺术》背后有专业技术制作团队,课件都比较丰富、精美,但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主要还是老师放、学生看的单向传播。在师生共同投入上,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而开放课程的优势,也为受众赐示批评提供了条件,使大学课堂更有益民生,贡献社会。
方兴未艾的“慕课”潮流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7]。学生的学习方式颠覆着教学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在相应演进。出新是必要的,但具体到传统学科,则要具体分析。另外,现有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仅就课堂教学规范要求而言,就可能束缚了某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个性。我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的体会,值得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思:
中央大学期间,一些狂放的教师每以汪洋恣肆的作风进行讲学,林损讲《老子》,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讲了两个多月;徐英上课,只拿两支粉笔进场,对那些手持讲义和参考读物的教师反加讥笑。小石老师因系两江师范学堂出身,备课一直很充分,教学效果特佳,但也总是完不成教学计划。其它教师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学计划的也很少。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过去一些水平高低教师常是随便谈谈,聊聊掌故,甚至攻击他人,自诩高明,但他们确有两手,否则也站不住脚。到了六十年代教师队伍加了不少新人。这时开始使用统一教材,教师上课时,不会再发生什么离题的怪论,大家都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流于照本宣科,不再强调什么个人心得,研究成分大为减少,对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人才而言,可未必有利[8]。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文系教学时段最长的一门主课。这门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实质上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这里从《唐诗艺术》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入手,取法乎上是也。
参考文献
[1]刘敬圻.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69.
[2]李秀华.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90-93.
[3]王志清深入浅出的技巧和境界——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评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42-244.
[4]毛振华.改制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87-89.
[5]欧明俊.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38-41.
[6]苗怀明.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学术规范教育——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56-57.
[7]桑新民.“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15.
[8]周勋初.教学终身 甘苦备尝——教育生涯中的突出事例[J].古典文学知识,201(2):3-12.
基金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RA2013065);常州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审美文化”(项目编号:J12059);常州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A-3001-13-032)。
(作者介绍:苗贵松,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于唐宋文学和审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