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水利:一部流淌的宁夏发展史

2015-01-05杨森林曹雄

新商务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水利宁夏黄河

本刊特约撰稿 杨森林 曹雄

宁夏水利:一部流淌的宁夏发展史

本刊特约撰稿 杨森林 曹雄

古老水车

水是大地母亲的乳汁,使生命繁衍灿烂,自然绚丽多彩,经济繁荣发展。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对水的本质最精确的赞美。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就是黄河水滋润出来的杰作

苍龙盘旋,穿山裂谷,黄河水从祁连山余脉和腾格里沙漠交汇的峡谷,涌向了宁夏地堑。天地突然开阔,被逼仄山峡挟裹的激流猛地止住了桀骜不驯的狂奔野性,在宽广的河面上,闲庭信步,款款徜徉。

从中卫南长滩村进入宁夏的黄河,过境318公里,水位由1271米,降低到1071米。直落200米。极大地便利了自流灌溉。于是就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

宁夏水利源远流长

嬴政一统天下,以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尽有匈奴河南地(河套以南)。于是迁移中原民户3万,置于河北(今吴忠至中卫黄河北岸地)、榆中(今伊金霍洛旗至灵武、中宁),屯田实边。借用都江堰治水经验,借助黄河分段下跌之势,自峡口流水自然落差处,选择合适地段开口,内侧口岸以石堤前出于河中,延伸并与河岸平行,以分水、壅高水位,引黄自流灌溉。位于青铜峡河东的秦渠就是这一杰作的产物,它开启了宁夏平原无坝引水的历史,成了塞上经济开发的肇始。

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汉武帝时期,屯田、水利事业迅猛发展。丝绸北路开启,从关中北上河朔,东向河套,西向居延海、黑水城和河西走廊。于是商贾行旅,不绝于途,商品经济繁荣。光禄勋徐自为镇守朔方,募劳工在黄河西岸开凿光禄渠;黑山峡口北岸,出现了美利渠前身;中宁黄河南岸,七星渠引自泉眼山。青铜峡河西有汉延渠、河东有汉渠开凿。宁夏的水利灌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公元444年,北魏名臣刁雍任灵州薄骨律镇将时,在青铜峡口河西筑坝抬高水位,开艾山渠,恢复灌溉事业;实践总结出“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的灌溉制度。

大唐,天宝年间的名将郭子仪,大历年间的朔方节度使李听主持疏浚、延伸光禄渠,达300余公里,至贺兰山东麓。以“唐来”定名,成为宁夏川诸渠之首。灌溉良田120万亩。而郭子仪在银川东北还开凿御史渠。整个河西,还有尚书渠、百家渠、胡渠,河东则开凿有七级渠、特进渠。汉唐时代,整个黄河自流灌区,良田不下300万亩。

南朝·宋的俘虏,被北周放逐到贺兰山下,惊叹这里的风华类似于故国江南;水稻栽培技术也由此带入宁夏。《宋史·夏国传下》记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那时,已水旱轮作,旱涝保收,经济臻于发达了。

西夏政府兼有黄河之利,特设农田司,专司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以疏浚贯通前代各大渠系为主。李元昊时期,于贺兰山东麓,新开昊王渠。那时,宁夏境内有干支渠68条,灌溉良田9万余倾。

元初以中书左丞张文谦、诸路河渠提举郭守敬主政宁夏行省。数学和水利世家出身的郭守敬,沿黄河踏勘地势、水情、熟谙灌溉史和治水、引水经验。在应理州(今中卫市)修筑蜘蛛渠(美利渠)。并“因旧谋新”,以新型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案,恢复新建水坝、水闸。旱则开闸引水入田,以收灌溉之利;涝则关闭闸门,以避泛滥之灾。宁夏灌溉系统由此具有了良好的灌溉和防洪效益,使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生机。

明朝继续移民实边,疏浚修缮青铜峡以下古渠,又于卫宁平原开凿羚羊角等十二水渠,泽被良田约25万亩。农业经济再次繁荣。

清承前制,致力于水利开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大清渠,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间高地。雍正四年(1726年)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以东地区。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三渠及唐徕、汉延渠并重,发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因此被合称河西五大渠。

军屯、水利建设,丰饶了农业物产,繁荣了农业经济,解决了民生饮水之困;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商贸往来,口外口内物资交易频繁。水利事业成为银川平原的民生与经济的血脉支柱,维系了宁夏川的富庶和繁衍。

古人情动于中而发言于诗,形象地展示了水利繁荣宁夏的事实:

乾隆时期宁夏黄河流域及渠口位置图

古老的唐徕渠

“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

鱼游浅碧东风细,花涨残红暮雨余。

千倾良田凭富足,万家编户获安居。

亢阳任尔为骄虐,稳岁何妨史氏书。”

新中国书写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发动义务建勤的劳动大军,开垦了贺兰山东麓的漫坡地、贺兰及银北的泥淖沼泽,奋力开挖青铜峡反帝沟、永二干沟、银新沟,完善了银川平原排水系统。电排站和排水机井拔地而起,形成沟、站、井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军垦农场迤逦相连。宁夏平原的耕地面积空前扩大,达到25万公顷。1958—1978年,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水电站历经20年建成。河东河西灌区、卫宁平原水利体系形成,无坝引水转而为有坝引水。唐徕、汉延、惠农、西干,四渠合闸的进水闸门屹立在河西渠道分水口,唐徕渠裁弯取直,翻建、新建桥梁、渠口、节制闸等水利配套设施,确保了输水安全。沟渠纵横,灌排配套,条田成档,成为银川平原一景。1959年开凿的西干渠,浩浩荡荡,经过银川,直下贺兰山麓,滋润了那里千万顷军垦农田。农场渠、第二农场渠、完善了军垦系统用水体系,充实了宁夏川粮仓的内涵。河东灌区则有新开掘的东干渠,及焕发青春的秦渠、汉渠,流经青铜峡、吴忠、灵武,南起牛首山,北至明长城,东靠鄂尔多斯台地,西临黄河。以湖泊湿地美化沿途山川,将千里灌淤土润泽成膏腴之地,宜稻宜麦,盛产蔬菜水果,成为宁夏另一块米粮川—风光旖旎的卫宁平原。

1958年,黄河北岸新开跃进渠。涓涓流水,润泽了中宁河北、广武山区,以致林木葱茏,原野锦绣。1976年,七星渠延伸工程,扩大了径流量,从香山至于白马、张恩,几十万亩良田得以滋补乳汁,媲美“风景旧曾谙”的江南。跃进渠、七星渠、美利渠流域成为宁夏的粮油产地和枸杞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地区。

引黄灌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就在那个时候吹响了号角,千家万户动员,利用冬春、秋冬农闲季节平整土地,修筑田间道路,营造防风林带,建设机耕条田排灌体系,夯实了川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山区也在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开始了兴建坡田、梯田、兴建水库、淤坝,绿化植草、治山治水的漫长历程。

为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区农业的开发和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西海固扬水工程的前身—同心扬水工程自七星渠引水,于1975年动工兴建。黄河水利由是开始润泽宁夏中南部地区,为民族区域的稳定,永远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安康,输送了生命的血液。

只有作坊,没有工业基础的宁夏,电力、采煤、制造、造纸和一大批轻工业如雨后春笋涌现,而文教科技事业也蒸蒸日上。一个引黄灌区,以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全区60%的人口,创造了国民经济的80%的财富。

车行包兰铁路,远眺窗外千里沃野,黄河如带,飘渺于水天苍茫中。林带如云,覆压两山山麓,环绕乡村城郭。蛛网似的沟渠,波光潋滟,条条畦田,宛如色彩斑斓的棋格,平铺在平原田畴,如诗如画。这一切都赖水利所赐。

登上牛首山,俯视青铜峡水库,高峡出平湖,山河相依,两岸峭壁奇景纷呈。鸟岛、青铜古镇风采各异;拦河大坝、黄河铁桥,锁扼巨龙;一百零八塔、秦王古渡、黄河圣坛人文典藏;宛如镶嵌在黄河金岸的颗颗明珠,使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云烟深处,河东、河西引水口闸门开启,金波汤汤,一泻而下。千里平原银线织锦,生机勃勃,风光无限。那蕴藉深厚的自流灌溉渠系,遍阅塞上风霜,人文荟萃;构成了一座座引黄灌溉的水利博物馆,一座座边塞历史的丰碑。

新时期尽展恢宏画卷

新时期宁夏水利的恢宏篇章开始于1978年6月动工兴建的固海扬水工程;以同心扬水工程为序曲,前后三期。干渠总长260公里,解决海原、固原部分居民的饮水问题,并扩大灌溉面积到60余万亩,解决了24万多人口及2万多头大家畜、20多万只羊畜饮水问题。

1987年,国家批准兴建盐环定扬黄工程。1996年,工程建成后解决了三省区12.41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灌溉面积20.85万亩。

1994年9月,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三年半后,红寺堡扬水工程开始实施。翌年,固海扩灌扬水工程开工建设。两大扬水工程及灌区地跨吴忠、中卫、固原3市的红寺堡开发区。干渠总长293千米,年引水量5.1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万亩,解决了宁南山区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大扬黄工程,将滔滔黄河水送往中部旱塬。1 6 0多万亩类似荒漠的旱田,成为菽麦飘香的土地。70万饥渴的生民,从此不再焦虑于缺水及饮苦水。盐环定扬水工程,更把水利的福祉播撒到革命老区,真正惠及民生,博泽桑麻。

固海扬水 泉眼山泵站

宁夏中南部饮水工程为百姓带来福音

引水灌溉,促使宁夏中部的园田建设走上轨道,规划砌护灌溉渠道、平整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实施高科技节水灌溉打开了新的一页。南部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则因地制宜,确定固土、造田、植被。适时蓄积雨洪水,保障人畜饮水和农业抗旱。105座水库,几十万眼新式水窖布满山区千家万户。“引泾济清工程”,也即固原东山坡引水工程,于2000年开工—把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泾河水,潜坝截引、穿山越沟,引到清水河,解决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18个乡镇,23万多人的饮水困难和农田灌溉问题。2003年开工的引庄浪河水济困的桃山引水工程,则将六盘山涵养林渗出到庄浪河流域上游的富余水量,跨流域调至甘渭河流域的隆德温堡灌区,解决了那里农田灌溉用水紧张和人畜饮水困难。南部旱象由此改观。

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也在世纪初拉开帷幕。2006年11月开工建设的太阳山供水工程,以水资源配置支撑太阳山能源新材料基地开发建设,是一个美丽的肇始。

根据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和南部山区自然地理和水资源分布特点,自治区政府深化对区情和资源转化规律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开启节水型社会建设序幕。2006年,宁夏承担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任务。开展了工业、农业、学校等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将高耗水行业作为重点,建立了以化工、发电、造纸等企业为主的综合节水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多项措施并举,缓解了工业化带来的用水压力。而总用水量达到80%的农业的节水改造,在于通过水利工程配套改建、管道输水,发展喷灌、滴灌、渗灌技术,改单一谷物为节水特色作物种植等措施,将前期766万亩灌溉面积中的600万亩,建成了节水农田。

2007年对于宁夏来说,是个标志性的年份。治水、管水、用水,综合地节约性地运用水资源,解决其瓶颈制约,开启了更加辉煌的历程。

西夏政府兼有黄河之利,特设农田司,专司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以疏浚贯通前代各大渠系为主。李元昊时期,于贺兰山东麓,新开昊王渠

让我们把视线沿黄河上溯。中卫沙坡头U形湾,上游,峡口处,一座巨型水坝矗立在河面上,宛如中流砥柱。

这是2007年建成营运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它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卫宁平原南北两翼山麓洪积扇平原和沙地的风貌,在发电的同时,滋润了数百里荒原和整个南北两山及平原。腾格里沙漠南缘治沙获得了充足的水源,沙坡头旅游区和通湖草原旅游区更显妖娆风姿。

2009年,固海扩灌和红寺堡扬水工程全面完工,灌溉面积达到72.02万亩。为辐射区30多万亩特色经济作物抗旱补灌和30余万人口、10万只家畜饮用水,也为海原新区城镇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改善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条件。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则如期完成,解决了历史欠账,赐福于老区人民。宁东、金积、海原新区供水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等工程加快实施,初步构建起了全区“山川统筹、南北调剂、丰枯补给”的水利调控和供水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能力、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2007年开工兴建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景观大道,将堤防、生态、交通、园田、景观建设融为一体,使创世纪的神话变为现实。银川城区唐徕渠、艾依河、塞上城市水景及人文景观、更以锦上添花之笔,描绘着宁夏的锦绣山川。而这一切又与统管集资、融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和治水、管水,有偿配水的水务公司的成立和水权的确立为依傍,以有限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臻秀美。水利管理和改革不断深化,法制建设进程加快,水利事业进入建设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投资最丰、发展最快的时期。

宁夏大地,三个雨量带、三个地理板块,虽景象各异,但都山河锦绣,原野换妆。山区梯田坡田,掩映在林莽,镶嵌在草场间熠熠生辉。昔日的旱塬披上新装,反射着层次不一的绿。移民点的新村瓦房,整齐划一,标致完美,宣告着贫困的远离。而北部沿黄而立的是一座座宜居宜安的城镇;那一个个滨河靠山、雄踞于旷野的工业园区则是塞上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有那千泓碧波、条条曲折飘曳的玉带,点缀于山光水色和园田的仿古建筑、历史遗存。那是生态建设的水景景观和人文景观。宁夏已经以新的天府之国的容貌展示着自己。这一切源自于盛世的丰功伟业,也源自于赐福于这里生民的水。作为创造社会财富和上层建筑的战略资源,她以生命的律动,谱写了塞上蓬勃生机的乐章。

改造一新的水利风景区—唐正闸

猜你喜欢

水利宁夏黄河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宁夏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宁夏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