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教育教学理论“跑”
2015-01-05马肃霜
马肃霜
如果有人问,从教25年来,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跟着教育教学理论“跑”。
也许你不以为然,不就是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吗?怎能跟着教育理论“跑”呢?
此事说来话长。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初中任教。从听老教师的课,到在老教师指导下上课,再到自己独自备课、上课,渐渐明白了上课的路数。没想到,轰轰烈烈的教师“充电”活动接踵而至,打乱了我刚刚理顺的执教思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着理论“跑”,也是印象较深的一次。就在这次理论学习中,我开始接触国外的各种教育理论。为迎接理论考试,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雷先科娃的“超前教学法”、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表法”、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熟读成诵。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仍旧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本、一张嘴、一个黑板等硬件,与所学的理论接不上轨,一想起这些便觉得有点可笑。
后来才知,我们天天背、常常考的许多理论,大都是国外几十年前的理论产物。我们咀嚼人家这些“新”理论、“新”模式、“新”教法!岂不悲哉!
在我的印象里,第二次规模较大的“跟跑”活动大概在世纪之交那两年。当时在教育界叫得最响的词是“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破除传统的“唯书、唯上、唯师”的思想观念;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和发展;允许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科目;允许学生……那几年的各种报纸和教育类刊物,几乎都是这类“允许”或“敢于”的字眼。
我在学习过程中开始了新尝试。比如数学课上我让同桌两人互出口算题,我让学生阅读数学书并划分层次……这在当时可谓推陈出新,受到了听课领导的赞许。也就是这次“跟跑”,我的处女作《劳动课教学方式变革》变为铅字。我知道,这是沾了“创新教育”的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某些创新的课堂好像步入了怪圈。该讲的老师不能讲,该说的老师不敢说。课堂上就像有一根无形的链条,把你紧紧锁定在里面,挪动不得。《浅议课堂教学创新的误区》就是自己在此时的思考,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上。
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实效最强的理论“跟跑”活动是在2003年。我清楚地记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纲要解读》《课程标准解读》等一系列相关学习材料扑面而来;动员大会、集中培训、专家报告、个体学习、反思、考试、实践运用、再反思、再检验、再汇报……我们就像进入高三的学生,一轮一轮地学习,逐条逐条地消化,一点一滴地吸收,真是应接不暇。清点近几年教育部门陆续下发的学习材料,由于经常翻阅,封面和内页已经旧得不成样子,从侧面看,也是黑黑的。
我可以自豪地说,这几年的“跟跑”,我跟出了门道,跑出了收获。有许多思考,包括课堂教学的,班级管理的;也有实践“纲要”的疑惑,以及对“课标理念”的看法。如果你到“中国知网”上查阅我的文章,能查到66篇呢!
有人说,痛并快乐着。我要说,“跟跑”并快乐着。在“充电”的路上,我会继续“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