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动力机制*——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2015-01-05于善安姜燕萍
刘 琴,于善安,陈 赢,姜燕萍
(1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上海 200090;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体育赛事资源的丰盈程度决定着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地区差的存在,一个地区不可能拥有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全部资源,因而就需要在区域内整合资源,这正是体育赛事产品的合作生产特性。资源的稀缺性促使各资源主体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分配社会资源,并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1]。运用“推拉理论”来分析区域体育赛事产业合作行为的产生机理,有利于认清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过程,为更好地进行区域合作提供依据。
1 动力机制是区域体育赛事合作行为的首要机制
区域体育赛事合作作为一种行为过程,其机制不外乎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是由动机所引发的,动力机制是系统运行的动力源;第二,区域合作是伴随着各赛事资源要素的区域流动而产生的,没有要素的流动,则无从合作,要素流动也有着其相应的机制,即要素流动机制;第三,区域间体育赛事产业合作必须通过主体的能动行为来实现,各主体的合作则需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来保障[2],组织机制可以通过相关的规则或政策的约定对区域体育赛事合作行为进行引导、调控、约束,它是资源整合行为的实施和系统绩效的支持体系。
图1 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机制构成
综上所述,区域体育赛事产业合作是由动力机制所引发、通过组织机制来实施、要素流动机制来达成资源整合目标的行为过程(如图1),区域体育赛事的合作生产必须有着适度的动力,才能得以推动。因此,可以说,动力机制是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首要机制,动力激发各资源主体通过一定组织方式来引导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最后实现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目标。
2 区域体育赛事合作动力机制的“推拉”分析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最早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常用理论,用来解释影响人口迁移的驱动力因素,其创始人是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唐纳德·伯格(D·J·Bogue)和乔治(P·George)。该理论被提出之后,很快应用到经济学劳动力流动的分析当中,一方面,一地区经济条件匮乏这一不利因素成为“推力”,另一方面外区的高报酬率或就业机会这一有利因素成为“拉力”,因此,劳动力总是从报酬低的地方向报酬高的地方流动,从贫穷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3]。这也为区域间各类要素的流动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只要存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就会产生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产生一种平衡机制,使每种生产要素的纯收益和每个地区的发展逐渐趋向于平衡状态[4]。
以上理论同样可以解释区域间体育赛事合作的动力机制,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类要素的共同投入、缺一不可,并且,比赛的对抗竞争性决定必须有双方或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赛事产品的生产,而一个地区往往难以同时拥有充足的各类资源。一方面,区域间运动员等人力资源以及场馆等各类资源禀赋存的要素差,推动着要素往区内聚集或区外流动,从而构成“推的因素”;另一方面,资源主体,如赞助商、政府等对资源收益最大化的追求诱导着资源向报酬高的地区流动,形成了“拉的因素”。这两股推(push)与拉(pull)的合力构成了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动力源,推动和激励着运动员等资源的跨区流动、场馆的地区共享,从而实现体育赛事产品的区域合作生产(如图2)。
图2 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动力机制
2.1 推力(push)——地区体育赛事资源禀赋差
一个地区体育赛事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该区体育赛事行业是否具备竞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生产要素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与市场需求条件、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等共同构成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也是这样,地区的体育赛事资源禀赋是其生产的前提基础,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赛事产品的质和量。
然而从资源分布来看,体育赛事资源往往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如有些地区可能具备劳动力优势,优秀运动员的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有些地区则具备资金优势,有着丰富的社会投资;或者有着宽松的政策优势。换言之,一个地区区域承载的资源要素是有限的,不一定能同时拥有丰富的赛事产业发展必备的各种资源,仅仅依赖本区域的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虽然可能取得一定的增长,但其增长的势头难以持久[5。这种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在不同的地区,其数量、质量、种类、地域空间配置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被称做“要素差”,“要素差”的存在构成了区域间资源相互流动的客观基础[6]。
虽然一般经济理论分析都假定,在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在现实中,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有的是可以替代的,有的则不可替代,有的则部分可以替代,部分不可以替代。但在任何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这种多重替代关系都有可能导致要素区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6][7]。更何况,体育赛事资源只具备部分可替代性,有些资源是无法或和很难被替代的,尤其是人力资源,他所承载的人力资本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或训练才能达到的,它的可替代性很弱,因此,较之于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的运动员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另外,体育赛事资源还具备整体不可分性,即各资源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功能,赛事产品的生产有赖于各类资源一定比例的共同投入。[8]
客观而言,有的地区可能在资源的质、量、种类等方面存在着欠缺,即亏负差,这样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会受到阻碍,甚至由于资源投入不足而无法进行赛事生产;而另外的地区也有可能在某类资源的质、量方面存在着剩余,即盈余差,资源会因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闲置、浪费;而区域合作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地避免上述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局面的产生。资源整体不可分性、部分替代性以及地区的要素差,促使着区域间要进行体育赛事产品的合作生产,要素差是其内驱力。
2.2 拉力(pull)——相关主体资源收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说,追求更多的收益是生产要素区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进行经济合作最主要的目的和最基本的动因,利益是区域体育赛事资源整合的动力。所谓利益是利益主体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以此为驱动力从事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外界对象,从而使人们的需求和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不断得以克服的矛盾运动的产物[9][10]。
相对来说,禀赋充裕的要素在一个区域价格较低,集中使用该类要素的收益也较低;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是不变的,产品生产所合作的要素种类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生产要素一般总是从价格较低的地区流向价格较高的地区,从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收益较高的地区,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合作。生产要素区域流动的结果是使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使不同生产要素的收益趋于均等化[11]。任何一个利益主体(企业、俱乐部等)都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力,但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利益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本是利益形成的手段和基础[5]。
以企业对赛事的赞助投资为例,,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与支配,投资运作的动力源之一就体现为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因此,在选择赞助对象时,企业往往会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市场带来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树立良好企业和品牌形象、开拓市场扩大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等)将会使资源配置主体甘冒风险;另外,投资主体主要是针对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利用,其投资的程度依赖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绩效,体育赛事不仅具有竞争性,同时观赏的价值,尤其那些竞赛水平高的、竞争激烈的赛事更能充分调动人们观看、欣赏、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对市场投资主体而言也必然带来极大的利益[1][12]。
从体育赛事本身的竞争属性而言,也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得以生产,运动队或俱乐部之间存在共生性。体育竞赛不同于表演,自身无法构成对抗,必须有对手的参与,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能要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才能得以充分表现,而且彼此水平越接近,对抗越激烈,比赛结果越具有不确定性,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越大。体育竞赛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其它企业,也有别于文化娱乐企业。其它行业中一家企业可能独立从事某一产品的生产经营,它所处的垄断地位不仅不影响它的发展,还可以从中获得垄断性利润。体育赛事产业则不然,必须由各个运动队或俱乐部共同组织起来生产经营一个共同的产品— —竞赛[13]。
3 区域体育赛事合作动力机制的案例分析
3.1 美国NBA的联盟合作生产制
可以说,享誉国际的NBA其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体育赛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NBA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全美篮球协会(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缩写为BAA.),它是由11家冰球馆和体育馆的老板发起成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体育馆在冰球比赛以外的时间闲置。联盟采用的是合作基础上的均衡竞争机制,各俱乐部之间需要通过合作生产联赛产品,但各自又相互竞争,NBA的模式不仅使资源获得了很好的利用,也为联盟内的各个俱乐部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从资源角度而言,一个球队无法完成篮球赛事的生产,必须存在对抗双方才可称为比赛。另外,NBA的“选秀制度”就是为了使各个球队都能拥有优秀运动员,保证各球队之间实力相当。因为市场需求是赛事供给的依据,而赛事之所以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在于它的竞争性以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为提高赛事的观赏水平,保证观众对体育赛事的持续兴趣,NBA联盟对运动员的流动进行限制,以防止各俱乐部竞技水平差异过大,总是力求形成一种俱乐部间势均力敌的局面。从收益角度而言,NBA联盟与各俱乐部是利益统一体,董事会成员是由各俱乐部的投资者组成的,联盟是各俱乐部成员集体利益的代表,只有联盟能够获利,各俱乐部才能赢取相应的利润,因此各成员都将实现联盟共同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合作准则。NBA的模式为我国的CBA和中超联赛提供很好的合作范式。
3.2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制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为中国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喝彩。众所周知,奥运会是以城市为单位申办的,但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以及其它城市的协办,仅靠北京本地的资源来完成比赛其成本是非常高的。在新建场馆如水立方、鸟巢的基础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成功整合了北京城内以及其它城市的优质赛事资源,选取了天津、秦皇岛、上海和沈阳作为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将部分水上比赛放到青岛,马术比赛则全部在香港进行。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天津、秦皇岛极富地理优势,与北京毗邻;而上海和沈阳拥有符合奥运会足球比赛标准的体育场;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著名旅游城市之一,是举行国际帆船比赛的理想场所;而赛马是香港人最喜爱观赏的运动项目,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香港赛马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赛马机构之一。北京城内的大学场馆也在此次奥运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2008奥运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服务人员,以及志愿者。并整合了各方面的财力资源,有政府出资、有企业赞助。等等。从收益上来分析,无论是赛事组委会、主办城市,还是协办城市、赛事的赞助商都获得了双赢。由于其它城市的协办,分摊了新建场馆的风险,同时实现了本地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并为体育旅游等相关行业带来了商机。
4 对我国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建议
以上理论和案例论证了地区间的体育赛事资源差和各有关主体对资源收益最大化的预期是区域间进行合作的动力,目的在于为我国区域体育赛事合作提供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个知名经济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由于这类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的连绵性,资源流动路径短,更具备区域合作的条件,[14]以长三角为例,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先行区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上海已连续成功承办了F1赛车、ATP网球大师杯,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等多个知名赛事,并获多项国际知名赛事的永久举办权和商业收益权。以上海为极点,发挥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可以很好地带动该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水平的提升。
要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间的体育赛事合作,我们应该从“推”、“拉”两个因素出发,为区域合作创造条件,概括而言,区域体育赛事合作需要协调两大问题、采用两种形式:即解决资源流动和利益协调两个问题,构建资源流动平台、完善利益共享机制;采用两种合作形式,即共同承办国内外知名赛事,共同打造区域特色赛事。
4.1 构筑资源流动平台
区域体育赛事合作就意味着要实行区域间体育赛事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或共享,资源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体育赛事市场的活力。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区域间的体育赛事资源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流动障碍,或者说资源的流动成本过高,必须为其构筑一个“平台”来实现流动。以人力资源为例,人力资源在体育赛事资源中的核心地位决定,它的有效整合和区际流动是区域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实中可能还存在着人力资源的行政隶属化,要实现区域合作就必须要打破这种状况,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区域资源流动市场,将人力资源放在市场上来进行货币买卖交易,这种方式适用于在空间可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而体育赛事资源中也有部分是在空间上恒定的,不能产生位移的,那就是场馆资源,对于这类资源我们可以采用共享的方式实现区域的整合,即建立区域场馆资源共享中心,通过对人力资源等它类资源的吸聚,来产生相对的流动。
4.2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构筑资源流动平台有利于加速体育赛事资源的区际自由流动,使区域间实现合作。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体育赛事的各类资源往往是由报酬低的地方流向报酬高的地方,各个地区往往会对优质资源尤其的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源展开激烈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将会使资源富有的地方更加集中,资源贫乏的地区更加匮乏,即所谓的“马太效应”,可能使地区间造成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因此,在实现区域合作中,应关注各个资源主体的共同利益,区域间应该力求达到一种利益上的均衡,即在保持区域间的合作共生的基础上鼓励竞争,追求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才可能实现良性循环。[15]因为只有各个合作单位都因为实现了合作而使资源的收益得到了提高,才可以巩固合作行为。反之则不然。
4.3 承办国内外知名赛事
从区域体育赛事合作形式层面上来说,区域可以首先考虑引入国际的知名赛事,因为知名赛事往往有着固定的需求群,无需花大精力去开拓市场,风险较小。可采取巡回或分站比赛的形式。在此方面,上海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ATP1000赛事(前身为ATP大师系列赛)、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NBA中国赛等等纷纷入驻上海。长三角地区可在上海的带动下,加入到赛事的承办组织中来,如浙江和江苏可以借鉴上海承办NBA中国赛的经验,将该类赛事引进,曼联的亚洲之旅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外江、浙、沪同时具备着非常突出的场馆优势,上海的万人体育馆、杭州的黄龙体育中心、南京的五台山体育馆都曾承办过国内外知名赛事。可以尝试以长三角地区为单位共同承办足球世界杯等国际知名赛事。[16]
4.4 打造区域特色赛事
另外,另一层次的合作就是区域共同打造属于该区的特色赛事。长三角地区可以依托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体育文化氛围,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体育赛事,如长三角龙舟赛、长三角斯诺克比赛。上海的淀山湖、浙江的西湖、江苏太湖都是很优质的旅游资源,而龙舟是值得推广传统的民俗文化,此前,上海已成功举办了上海世界华人龙舟邀请赛、六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打造属于长三角地区的常规特色龙舟赛项目。另外,斯诺克台球运动在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丁俊辉的一举成名,吸引诸多媒体、赞助商对此项运动的关注,上海已连续举办了多届世界斯诺克大师赛,也可在此基础,面向国内外打造一个长三角共同举办的斯诺克比赛项目。[17]
概而言之,地区间体育赛事资源禀赋差的“推力”以及资源主体对收益最大化追求的“拉力”所产生的合力构成了区域体育赛事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区域体育赛事合作能优化资源的合作效益,产生规模效应,如突破瓶颈要素限制、创建新赛事产品、开发新的赛事组合、开拓新市场等等,从而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提高赛事生产能力。
[1]王锡彪.体育服务生产要素及其市场化准备[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4:3
[2]朱洪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筹委会组织协调机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4):349 -353,379
[3]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M].1版,北京:中国社科学院出版社,2002,5:259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0:207
[5]彭岚玉.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29
[6]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99
[7]靖学青.东西部经济合作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6:25,26
[8]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8-82
[9]佟宝全.区域整合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24
[10]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150
[11]靖学青.东西部经济合作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6:22
[12]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0-13
[13]张林,徐昌豹.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本质与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1-6
[14]郇昌店,张林,杨茜萍.政府公共投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形式及优化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46-51
[15]朱红军.非政府组织参与大型体育赛事运作的功能、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2):28-32
[16]杜江,董传升,张贵敏.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创新优化——以第十二届全运会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2):37 -41
[17]吴香芝,张林,张颖慧,刘泽华.我国区域体育联赛运作模式分析与研究——以五人制足球珠超联赛和粤超联赛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