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2015-01-05赵立新王黎明
赵立新+王黎明
摘 要 科普资源开发是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环节。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结构同时,也为科普资源开发在科普信息化、社会化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突破方向。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整合能力,调动社会参与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专业体系,构建高效率的公私合作关系,可作为新时期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科普资源;科普专业体系;科普信息化;科普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01-03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普工作由政府部门主导,国家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集中定位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的“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程”,带有鲜明的政府视角和立场。根据“十二五”《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工作方案(2011—2015年)》①,国家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程设定有鼓励原创、推动转化、加强集成、建立平台、发展产业等五大目标,由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委分工负责。方案出台以来,在科普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诸多待突破的难点,如共享参与意愿不高、缺乏原创性优质科普作品、原创人才数量不足等。
近年来,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意愿,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催生了全新的媒介、服务和个体行为,新媒体技术在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建立于微博、微信平台的社交媒体孕育出多元化的科普主体和更为复杂的传播模式。为此,中国科协提出要“抓住大数据时代重要机遇,大力加强推进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1]。信息技术为应对这些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实现科普现代化,则要求国家科普定位从促进知识普及向提高科技治理水平转变,政府科普部门定位从微观管理向宏观治理转变,科普模式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化科普转变。相应地,要求资源运作方式从条块管理向多层次开发转变,低技术共享向高技术合作转变。
1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现状
科普资源的具体内涵在学者间存在一定争议[2,3]。本文中,我们按照经济学对资源的一般分类,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将科普资源分为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资源和产品资源四种类型。其中,人力资源泛指有条件从事科普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群,包括科普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大类;信息资源泛指包含科普信息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型态;设施资源泛指开展科普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装置等硬件和软件服务系统;产品资源泛指信息资源的载体型态,包括图书、音像制品、科普网站、客户端软件等信息资源载体,也包括蕴含科技原理并提供视觉、听觉等感知界面的科普展品资源。
1.1 据科技部2012年科普统计[4],全国各类科普资源存量如下
人力资源: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5.78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46人。科普专职人员23.11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72.67万人。全国共有科普志愿者253.62万人。此外,2013年中国科协开始施行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制度,2013中国科协聘任第一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56名, 2014聘任第二批84名。
信息资源(载体):2012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7521种,出版总册数约为0.66亿册,占全部79.25亿册各类图书的0.83%;全国共出版科普期刊1007种,出版总册数1.39亿册,占全部33.46亿册各类期刊的4.15%;在各类科普活动中,共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11.73亿份;全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4.11亿份,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类报纸3053.01份;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6.29万个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8.44万个小时;广电部门共有科普创作人员840人,占全部创作人员的5.76%;发行科普(技)音像制品达到12845种,发行科普(技)类光盘1472.72万张,录音、录像带140.85万盒;全国共有科普网站2443个,约占全国网站总数的0.9%。
设施资源: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个。其中科技馆共364个,平均建筑面积约6500 m2,平均展厅面积约2900 m2;科学技术博物馆632个,平均建筑面积约6500 m2,平均展厅面积约3100 m2;青少年科技馆(站)739个;全国共有科普画廊24.92万个;城市社区科普(技)活动专用室9.23万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53.06万个;科普宣传专用车2341辆。此外,2013年全国运行有70个流动科技馆,覆盖200多个县(区)。科普教育基地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由中国科协批准设立全国性科普教育基地813个,此外各省、市等行政区均设立有数量众多的地方性科普教育基地。
产品资源(展品):根据中国科协2013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考核申报数据,不计入展品数量低于50件或高于5000件的科技类博物馆,800多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平均拥有展品约800件。其中,300多家科普场馆平均拥有展品约950件,60余家综合性科技馆平均拥有展品约280件。
1.2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
在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普阶段,我国科普资源开发模式呈现出“内容共建 + 资源共享”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对政府部门而言,资源组织、管理、配置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内容建设方面,科普人才培养、科普图书、期刊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科普部门的主要经营方向,展品资源建设主要在依靠政府委托开发或直接购买等方式。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以下模式:虚拟化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产品资源共享,如上海市电子科普画廊片源交流共享平台[5];活动综合信息资源共享,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展品资源共享,如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
2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普阶段,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我国科普资源开发的一种基本运作方式。围绕我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资金、政策、机制等问题,来自科普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6-8]。我们认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普资源建设的规模化发展,然而在信息化和社会化科普模式中,应更多依靠技术和社会的力量,致力于解决科普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原创程度低、专业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等制约我国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问题,并以此作为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的突破方向。
2.1人力资源专业化程度不高
科学普及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公共服务,涉及科学、技术、展览、教育、传播、管理、活动开展等多个行业,需要多方面的人力支持。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科普创作和科普展教的质量。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成熟的科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在科学传播、科普创作和展品设计这三个核心业务领域缺乏大量专业人才。在科普兼职人员中,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比例不高,科普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亟待提高。
2.2 人力、设施和产品资源绝对数量不足
从我国科普资源存量上看,绝对数量不足仍然是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以科普场馆为例,截至2011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为1:141 万;而在过去十多年里,美国科技类博物馆与总人口之比维持在1:41万人,英国为1:75 万人,日本为1:22万人[9]。与国外相比,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开发规模仍有差距。此外,全国科普志愿者、原创科普作品、科普期刊、科普网站人均占有数量仍然不足。
2.3 信息资源、产品资源同质化,原创性低,缺乏开发
深度
科普信息和产品资源同质化制约着我国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降低了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作品抄袭和展品仿制是同质化的外在表现,而其根本原因是内容原创性低。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具备专业能力进行高水平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数量少,二是有技术能力进行科普产品设计、研发和制作的科普企业少,三是在信息传播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参与不足,未能形成联合各行业的专业力量对科普信息和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产业链条。例如,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凝结着科学、文学、艺术等专业智慧,需要来自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合作;一件优秀的科技展品,同样需要结合科学、艺术审美,需要工业设计、研发、制造多种技术支持;科普场馆的展览和主题设计,需要结合科学史、科技哲学和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科学传播理念。再如,网络上的某些科技信息虽被大量转载和转发,但是还需要科技专家的审阅,需要公众参与评论,否则信息受众极易进入碎片化阅读中的伪科学陷阱。总之,科普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来自社会多个领域的投入与合作。
2.4 科普资源结构不合理
整体上看,我国科普资源的地域的分布不够均衡,呈现东、中、西部的落差,城乡差异也很大,这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差距有关,但是科学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要逆转这种差距。从科普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看,科普展教和活动领域的专业人才多,科普创作领域的专业人才少。从科普信息资源型态看,图书和传统音像制品较多,图片、视频、动漫、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较少。从展品反映的科技内涵看,表现一般性的科技原理和科学知识内容较多,表现最新技术发展、生活方式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的内容较少。这种结构的失调限制了科学技术在地域和人群中的流动效果,并且客观上造成了科普资源的同质化,制约着科普资源开发水平。
3 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科普资源开发是对各类科普资源进行运作,以提高其利用价值或实现新的利用方式的过程,涉及对知识、技术、人力的重新整合,其本质仍然是科学传播的一部分。一方面,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科普需求趋于多元化,向科普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技术和社会变革也在科普信息化、社会化等方面为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3.1 科普专业体系是各类科普资源开发的发展基础
就科普公共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属性而言,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在以往的科普专业体系建设中,往往重视知识层面的“专业”划分,忽略了科普工作的跨行业属性;在科普专业发展中,往往重视面向科普展教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而忽略了科普的“前端”——科普创作和原创性科普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的专业人才的组织和培养。为持续提升科普资源开发的效率、规模和水平,要求来自多个行业的专业合作。考虑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发展出市场化的大规模科普产业,因此组织来自各专业领域的科普人才,建立面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普专业共同体”,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中的高效率专业合作,应成为未来科普专业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
对策:组织并发展面向各个专业领域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成熟、高效的跨专业、跨领域科普资源集中开发团队,培养高水平“前端”专业人才。
3.2 科普信息化是增强科普资源流动、优化科普资源配置的技术通路
互联网是天然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资源是科普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为科普知识“众包”(crowdsourcing)提供了便捷的通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对各类科普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和评议,鼓励公众参与科普创作、知识共享和科技议题讨论,并在此过程中深入跟踪了解公众的多样化科普需求。在信息化的科普工作平台上,各类资源可以冲破地域和人群的界限,提升科普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均衡程度。
对策: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权威性科普信息众包平台,为政府部门、科学共同体、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技术联盟、自媒体和一般公众设计专用入口,提供多元个性化的科普公共服务。
3.3 科普社会化是突破科普资源同质化和结构失调局面、促进科普资源开发多元化深度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政府部门而言,科普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科技治理水平,这要求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综合性的关注、认知和理解——这也是构成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重要方面。因此,科普资源开发需要来自科学界、企业界、非政府组织、一般公众等多种社会主体的介入。一方面,这些主体对科学技术持有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其加入科普资源开发过程有利于改善科普资源同质化和结构失调的现状;另一方面,这些主体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竞争与合作,可以形成科普资源的多元化、多层次开发链条。
对策:建立科普产品开发创新平台,鼓励跨专业、跨领域的团队合作,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向全社会征集、遴选优秀的科普产品设计、开发、创作或制作方案。
3.4 公益科普与私有领域的高效合作应成为科普资源的长期开发模式
科普在我国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公益科普有利于促进知识和人力资源的大范围、低成本合作。然而,现代化科普对于专业技术的依赖程度正在增加。技术的自主性、专有性及其商业属性与科普事业的公益属性存在尖锐的冲突,造成了我国科普人力资源和产品资源开发的技术瓶颈。科普与技术的关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表现形式上,科普产品创作和制作依赖于创新的技术实现,二是在表现内容上,通过科普产品可以有效展示新型技术的社会应用。因此,必须在两方面加强公益科普与私有技术领域的高效合作,一方面引导技术创新企业开发原创性科普产品,另一方面就特定科普产品向其征集最新的技术创意和解决方案。
对策:扶植小微科普企业,加强与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合作,探索科普技术领域的高效率、高技术公私合作模式,将科普技术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延豪.科普创新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N].光明日报,2014-09-04.
[2]任福君.繁荣科普创作丰富科普资源的几点思考[J].科普创作通迅,2009(3).
[3]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内涵[J].科普研究,2007(5):34-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科普统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丁刚,吴华刚.我国典型地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经验概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12(4):39-42.
[6]莫扬.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 科普研究, 2010,5(1):12-16.
[7]危怀安.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科协论坛,2012(4):43-45.
[8]樊婷.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D].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32.
[9]陈珂珂.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原因与预测[J].科普研究,2014,9(3):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