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对抗
2015-01-04
德国与日本,这对二战时的轴心国基友如今却在另一片领域战得不可开交——德系车和日系车究竟孰优孰劣,相信永远都是广大车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截然不同的造车理念
去过德国的朋友都知道,那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发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身为汽车的发源地,又坐拥如此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德国人自然对汽车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在德国,几乎人手一辆车,经常开车的他们显然会把车辆的操控性和驾驶乐趣摆在首位。而对于许多把汽车当作身份象征或者家庭代步工具的亚洲人来说,耐用、经济、实惠和豪华的内饰才是购车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成为了德系车与日系车最大的区别。
大众就是很好的例子,以速腾(海外叫捷达)为例,大众曾在中国和北美为了降低成本而把非独立的悬挂使用到了速腾上,不过在欧洲本土却仍坚持使用多连杆独立悬挂,其目的就是要保证车辆的操控性。相反,日系车的代表丰田和日产往往都会偏重于豪华的内饰,经济实惠的维修成本和舒适的整体调校,即便因此牺牲掉一点驾驶者的乐趣和相对的操控性也在所不惜。
此消彼长的新技术与故障率
有句俗话说“开不坏的丰田,修不好的大众”,虽然有点夸张,不过还是存在一些道理的。德系车的故障率比起日系车确实要高上一些,当然也没有达到“修不好”的地步。究其原因,首先是德系厂商为了追求车辆操纵性能,往往倾向于把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大量应用到汽车生产上,然后再通过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来改良优化这些新技术,从而导致了较高的故障率。说白了,元凶就是新技术的不稳定性。其次,德系车大多使用了复杂的电子系统,保养时间、保养项目、机油和变速箱油的存有量和可使用时间一一这些数据都会经由电脑计算后显示到汽车的中控台上。这种方法固然帮助了不少初级车主,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报漏报的情况,从而提升了故障率。
反观日系车,其引擎和电子系统就比较简单,且对新技术的应用也相当保守,并不像德系车那样会大胆直接地把新技术推向市场。时至今日,许多日系车仍坚持使用故障率较低、结构比涡轮增压引擎简单的自吸引擎作为汽车的心脏,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使得日系车享有极高的可靠性。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日系厂商也被贴上了“新技术应用不够积极”的标签。平心而论,日系厂商在这方面的确不如德系大胆。即使研发出了新技术,许多日系厂商也会先在一小部分汽车上试用,在观察其成果和数据后才进行改进或者决定是否大量投产;而此时,德系厂商可能早就将第三代同类技术产品推向市场了。
安全性的误区
汽车的安全性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传统观点认为日系车“纸糊”一般的车壳在德系车面前根本就不够看。不过许多机构的碰撞测试都表明日系车的安全性其实并不亚于德系车,在看待一辆车是否安全这个重要问题上,我们还存在着非常多的误区。
误区一:车越重越安全
在传统观念中,同一级别的汽车,越重越安全,而汽车轻量化技术却告诉我们,这未必是正确的。事实上,汽车的整体重量与安全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轻量化技术本身并不与安全性相矛盾。汽车的安全性对于不同部位有着不同要求,能做到“该刚性时就刚性,该变形时就变形”才是最安全的车身。
误区二:钢板越薄越危险
日系车的钢板之薄可谓声名远扬,这使得其在节油的同时,也给人落下了安全堪忧的话柄,日系厂商则以“虽然薄,但是结构好,可以分散撞击能量,高速撞击时存活率高”反驳。其实汽车的安全性有着一个相当宽泛的范围,仅以钢板的厚薄来定义显然是不科学的。钢板厚的车辆耐撞性好,但发生重大事故时存活率较低;钢板薄的汽车能有效分散撞击能量,不过轻微碰擦就会导致较严重车损的后果也不是所有车主所能够承担的。
误区三:安全气囊多多益善
安全气囊的出现,使得不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亡率有所下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安全气囊必须配合安全带使用,而由于其弹出的速度在300km/h左右,往往会对驾乘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国外甚至发生过因安全气囊快速弹出导致儿童颈椎断裂死亡的案例。
写在最后
德系还是日系?这是很多车主在选购爱车前都会问自己的问题。其实最早开辟大陆市场的德系厂商一直都有着自己的坚持,而日系车的进步也可谓神速。在面对两者各自不同的优势时,还是那句老话,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