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脱氨氮技术改造工艺分析
2015-01-04郑瑞华
郑瑞华
【摘 要】 某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将初沉池改为缺氧池,并与原有氧化沟串联,原氧化沟出水处增加内回流系统,将在氧化沟内已硝化的混合液回流到缺氧池前端,以扩大生化池容积,增加污泥龄。该改造工程经过三年多的运行表明,出水氨氮稳定达1.5mg/l以下,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 技术改造 污泥龄 脱氨氮
某污水处理厂于2002年5月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8万吨/日;处理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池型工艺,当时设计出水标准为老标准二级,原有处理工艺对NH3-N没要求。改造后出水氨氮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在充分利用原有处理设施的基础上于2008年10月进行工艺改造,2009年3月份出水氨氮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并顺利通过环保验收,运行稳定可靠。
1 工程改造
1.1 设计进水水质及出水要求
本次改造出水要求NH3-N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其它一级B标准。2008年1-3月实际平均进水及平均处理出水水质如表1。
1.2 改造工艺确定
为使NH3-N和TN达标,改造原有生化处理工艺。改造工艺取消初沉池,以便保留原水碳源用于反硝化;应扩大生化池容积,以增加污泥龄;应增设缺氧池以利反硝化;应在好氧区增加充氧量,以利NH3-N硝化。本次工艺改造将初沉池改为缺氧池和原有氧化沟串联,原氧化沟出水处增加内回流系统,将在氧化沟内已硝化的混合液回流到缺氧池前端,使硝化液在丰富碳源情况下反硝化,实现脱氮。在氧化沟内增加转碟曝气机,以增加充氧量,促进NH3-N硝化。仍利用原有二沉池及回流污泥泵站,只是二沉池的回流污泥回流到缺氧池前端。
1.3 改造工程工艺设计
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初沉池改为氧化沟,拆除池内的刮泥机等,沟内安装浮动式表曝机和潜水搅拌机。每组氧化沟增加一台浮动式表曝机,以满足氨氮硝化的需氧量。每组氧化沟出水堰附近新建内回流泵站集水池,每池内安装潜水轴流泵3台(2用1备),共安装12台,其作用为将混合液回流到缺氧池。增加二氧化氯消毒系统,即增加加氯间及消毒接触池。其余设备仍按现状运行。
(1)设计流量。日平均旱季设计流量:Q=80000m3/d,总变化系数Kz=1.3。缺氧池(原初沉池)设计水量均按旱流量计算,即Q=8万m3/d。其他工艺参数:水温T=12℃;yt=0.9;MLSS=4500mg/l;MLVSS/MLSS=0.45;Kde20℃=0.05kgNO3-N/kgMLSS.d。原4组氧化沟总容积18916m3,作为好氧区容积不够,故初沉池改造需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好氧区。在冬季低温时MLSS应为5000mg/l。好养区的污泥BOD5负荷:FNSS=0.118Kg.BOD5/Kg.MLSS.d,FNVSS=0.236Kg.BOD5/Kg.MLSS.d。
(2)初沉池改造计算。 如将原初沉池改造为缺氧池,其总容积为8532m3,此次一期改造以硝化NH3-N为主要目的,可不满足完全反硝化的缺氧容积。当后期需要控制出水总氮时,可在三级处理曝气生物滤池中解决。为此,本期将原初沉池改造成具好氧/缺氧的氧化沟,三沟各安装一台曝气机,可形成3个A/O的串联,仍能发生部分反硝化反应。
(3)实际污泥龄核算。不增加缺氧区池容时,氧化沟总容积V=27664m3。实际污泥龄:Θco=0.5×V×X/ΔX=13.72d,满足要求。原氧化沟充氧量核算。需氧量计算。按达一级排放A标准,计算去除BOD5,NH3-N和除氮的需氧量,核算原氧化沟内安装的转碟曝气机是否满足要求。原转碟曝气机充氧量和应增加的充氧量。标准总需氧量:1388kg.O2/h,每组氧化沟内已安装4台转碟曝气机,每台标准充氧量43.2kg.O2/台.h,16台转碟曝气机已有充氧量为691.2 kg.O2/h,尚需增加696.8 kg.O2/h的充氧设备。
(4)将原初沉池改造成缺氧池。将原初沉池改造成缺氧池,使三条沟串联。沉砂池来的原污水(4.0万m3/d)和由新建内回流泵站送来的混合液(12万m3/d,内回流比300%)混合,先进入东沟,再进中沟,后进西沟,在西沟原出水堰溢出至原氧化沟。三沟进水端中部分别安装一台曝气机和潜水搅拌机。
(5)曝气设备确定。氨氮硝化需增加充氧量696.8kg.O2/h,和一期工程现有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相当。经多方考察并根据本工程实际,最终确定采用海神曝气机,安装在由原初沉池改造成的缺氧池和老氧化沟内,共安装10台,每台37.5Kw,充氧量94.5kg.O2/h。
2 改造后的处理效果
工程改造后,各项出水指标大为改观,效果显著。2009年3月-2013年12月实际平均进水及平均处理出水水质如表2。
不难看出,改造后的氨氮出水水质远远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出水总磷、总氮也优于一级B标准,达到了设计目标。
3 结语
该工程投入使用五年多来运行稳定,出水氨氮稳定达一级A标准,为淮河流域污染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自杰主编.《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
[2]《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0-94).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