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一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调查研究

2015-01-04杨目

共产党员·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同志调研习近平

杨目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对科学决策至关重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至理名言家喻户晓。毛泽东还说过:“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原因。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怎么才能想出新点子、干在关键处、形成新亮点?首先就要从搞好调查研究入手,正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对科学决策至关重要,否则“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现在中央强调要狠刹“四风”,一些人片面认为,还是少去下边为好,免得有触线违规之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地方甚至连必要的调研活动也不搞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去确实有不少调研在走形式,有的为了联络感情,有的借机游山玩水,正所谓白天坐着车子看,晚上围着桌子转,走时带点土特产。你在这儿玩得很尽兴,别人表面应承,内心苦不堪言,没准走后人家还戳你脊梁骨。这样的调研确实没有意义,只能给地方上添麻烦。然而,反对不良之风搞调研,并不是反对调研,不必做因噎废食的事情。如果成天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坐而论道,你的想法、你的决策,又能符合实际几分呢?前些年调研,有西部省份的同志说,我们这里的扶贫工作很有效,给农民买了拖拉机,农民很欢迎。实际上怎样呢?这里多数是山区,农民们居住在半山坡上,买来了拖拉机又怎么开呢?可见,不了解实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工作也难以做到位、做到家。

调查研究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搞调研也一样,要想想主要目的是什么。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他强调,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领域各方面都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就业、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面对这么多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关键是要结合各行各业的实际,抓那些难度较大,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抓那些制约工作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的问题,抓那些“想抓未抓”或“想抓还来不及抓”的问题。要找准症结、对准穴位,这样才能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当然,一次调研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关键是要聚集,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把硬骨头挑出来。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调查,重心在研究。调查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客观实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更不容易把握。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是要解决问题。”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不仅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这就需要经过系统梳理、仔细甄别,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看到好的方面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善于在比较中知晓好与坏、长与短、优与劣。对地方工作的分析要充分全面,评判要客观公正,对存在的问题要眼光敏锐、分析准确,提出的招数要实实在在,符合实际,管用有效。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

最近,《福建日报》刊发《群众的赞许最甘甜》一文,回忆了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推动“四下基层”等事件的经过。文中提到,在闽东,他曾披荆斩棘步行两个多小时,深入寿宁县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为下党乡注入致富动力。那时候,宁德寿宁县下党乡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非常窄的土路,土路上还长满了杂草。前面走的人必须用木棍挑开才可以看到路。当时,习近平同志说,没有看到群众就不算下基层,脚要走到群众中。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什么材料都有。殊不知“百闻不如一见”,“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

调查研究要真正有效,必须接地气,摸活鱼。习近平同志有一个观点广为人知:当县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必须深入群众生活当中,亲自看,亲自问,将情况摸准摸实摸透,获取丰富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设性意见。这就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湖南少数民族乡亲们时就强调,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在赴河北阜平考察时他对当地干部说:窥一斑知全豹,到这里就是要了解真实的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这些都为我们搞好扎实的调研活动提供了指导。

以优良作风搞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中央“八项规定”强调,调研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这项规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调研回归到本质。过去有的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端着架子、前呼后拥,下车就叽里哇啦,讲一通话,发一通指示,就像古代的官老爷下去巡视。基层的干部群众就会怀疑,是你听群众讲,还是群众听你讲?你是调研来了,还是作指示、下命令来了?这实际上是作风不正的表现。搞调查研究,如果不放下架子,群众就会敬而远之;如果不注重交心,群众就会产生戒心;如果不满怀真情,群众就会敷衍应付。特别是前些年,一些地方“奢华调研”见怪不怪,成了常态:有的领导还未动身,下面早已“万事俱备”,甚至还要事先“演练”;有的前呼后拥,又是到辖区边界迎接,又是警车开道……对这种“调研”要坚决说“不”。中央明确接待要求,少花钱办实事,无疑开风气之先,自然会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高质量的调研一定要以优良作风作保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真心实意搞调研,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不能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能为摆样子、做宣传、树形象才下去调研,也不能练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要谦虚谨慎搞调研,有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摆正位置,不能先入为主想当然,未调查先带着成见,未了解情况先发表意见。去调研本身就是“麻烦”地方,要多为基层着想,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能省则省、能短则短,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好工作,也有助于提升基层的办事效率。

□本栏编辑/白华鲜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志调研习近平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