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中市促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的实践

2015-01-04徐大华王波

四川劳动保障 2015年2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

徐大华 王波

2014 年,在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下行压力较大、助民增收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巴中市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为抓手,以改革开放、扶贫攻坚为统领,强化产业支撑、投资拉动、消费带动、民生改善,全力巩固和扩大追赶跨越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截至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87 元,同比增长1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态势与特点

从统计监测情况看,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正由工资性收入占主导转向工资与经营性收入“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合力促进增收的态势,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巴中市通过全面调整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标准,保证了职工正常福利待遇,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增长。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392元,占总收入的43.41%,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巴中市一大批重点投资项目开工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集聚,有效带动了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年末,全市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达6391元,占总收入的29.54%,已成为促进城镇居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随着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投资理财和财产保值意识日益增强,房屋、商铺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活跃,投资股票、基金等收益不断增加。年末,全市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为826元,占总收入的3.8%。

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随着提高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建立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作补贴、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等一系列加大民生投入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全市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至5012元,占总收入的23.2%。

市情与做法

面对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市情,巴中市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构建了抓改革、稳增长、兴产业、扩内需“四轮驱动”的助民增收大格局。

抓项目增投资促增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重点投资项目1834个,同比增长60%。及时出台工业、消费两个“17条”措施,实施工业回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乡消费、扶贫攻坚“五大专项促进活动”,对123户重点企业和项目进行“挂联帮扶”。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投资促进活动,实施“回引工程”,引进四川中软科技、渝青机械等重大项目160多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0亿元。年末,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47.8亿元,同比增长30.2%。重点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城镇居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

兴产业促创业助增收。大力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扩大城镇居民就业创业增收的主渠道。一方面,着重发展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等“四大重点成长型工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工业园区8.6 平方公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 家,累计达191 家;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实现旅游收入63.12亿元,同比增长26%;引进发展金融机构61家,新增信贷11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81 亿,同比增长12.7%。另一方面,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融资奖励办法和财税金融、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场租支持等政策措施,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城乡劳动者不拘形式、不限规模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一年来,全市新增个体、私营等经济组织1.4万户,带动城镇新增就业3.51万人,市域内就业人口累计达93.7万人。同时,鼓励富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1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用政策强保障促增收。着力用好用活中央、省支持革命老区、秦巴山区持贫攻坚、加快发展的特殊政策,累计争取棚改、民生事业等政策性投入77亿元,同比增长17%。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及时调整了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标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生活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建立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补贴制度。连续第10次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11.8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62元;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财政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近350万城乡居民受益;大病保险实现全民覆盖,不设赔付封顶限额,平均赔付率达50.4%,居全省前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调至350元,增长9%。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企业工资收入监督检查,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用工成本信息,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达16.8%,18万多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幅达6%。

盘资产活资源促增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市城区、产业园区、新型新区“三区同建”,通过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园区打造等,盘活了土地、房屋、商铺等固定资产,通过拆迁补偿、房屋出租与转让等途径,为近10万户城镇居民带来丰厚收入。同时,城镇居民通过参加风险投资、民间借贷、保险等投资活动,其资产营运和增值收益日益增加。

思考与启示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要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迫切需要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摆在首要位置。产业是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支撑。要精准把握区域优势、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持的结合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坚持量质并举,开展战略性招商引资,着力做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要围绕生态优势、特色资源,着力抓项目、增投资、稳增长、扩内需,突出抓好重大民生工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与活力,为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供源头活水。

必须充分发挥城镇居民就业创业的主体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只有提高城镇居民的就业程度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效增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点燃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兴业激情。要着力健全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体系,加快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要坚持招育并重,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壮大,扩大就业容量和增量。要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切实帮助城镇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困难就业人员稳定就业、充分就业。

必须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城镇居民增收的着力点和支撑点。要不断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支持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全民社保,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和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标准,让城镇居民人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研究*——基于ARIMA模型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经济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研究
宿州市城镇居民保险意识的调查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对房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基于收支结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