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古水动力场定量研究油气运聚

2015-01-04李忠权应丹琳应文峰

关键词:相态运移水头

李忠权,彭 戟,应丹琳,应文峰,,李 应,龙 伟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国土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3.中国石油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成都610041;4.密苏里科技大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学院,美国615401)

古水动力场是指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水势面貌,研究和恢复古水动力场的目的就是了解油气运移富集区块,以便更好地为勘探服务[1-3]。油气运移一般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两个过程:初次运移为油气首先从生油层同水一起进入储集层,进而在储集层中由油、气、水高势区向低势区进行二次运移,并在运移道路上的圈闭中油气聚集成藏;而后期水动力场变化,也会造成已形成油气藏散失和重新运移 。因此可见,古水动力条件与油气运移及聚集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油气运聚的定量研究,但方法不一[4,5]。本文着重介绍三维古水动力场恢复的理论基础及解决方法,以此为基础,将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联系在一起,对油气运聚作出定量评价,其结果对指导油气勘探有较大意义。

1 数理模型的建立

建立此模型有如下假设:(1)储层无区域性排水断裂;(2)压实水量是渗流层唯一补给源;(3)固体颗粒压缩性远小于岩石压缩性,所以认为颗粒体积不变。

在渗流区域取一个无限小立方体,如图1所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式中:vx、vy、vz分别为X、Y、Z方向的渗流速度分量;W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压实水量;δ为储层厚度;q为渗流层孔隙度;ρ为液体密度;t为时间。

图1 计算水动力单元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calculating hydraulie unit

我们在化简此式时,有两点与普通水文不同:(1)储层上覆总应力是变化的,据泰萨基公式

式中:σ总为总应力;σ有为有效应力;p为水压力。

则 dσ有=dσ总-dp

(2)储层的海拔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即

式中:H为水头高度;Z0为储层距海平面的距离。

式中:β为液体体积压缩率。

最后推导出古水动力场数理方程

式中:K为渗透系数;Ss为储水率,Ss=ρg(α+qβ)。

2 恢复各地质时期古水动力场

古水动力场数理方程(1)是二阶偏微方程。如此复杂的方程,要求出它的解析解是不可能的。为此,可采用有限单元法,解出水头的数值解[6]。

用有限单元法解出古水头的关键是边界性质确定及参数的给出。

2.1 边界的确定

经反复对比计算,选用了导水系数和压实水量相结合的办法确定。

导水系数的定义是:渗透系数×渗流层厚度,它反映渗流层的导水能力。一般情况下地层往往由导水系数小的区域流向导水系数大的区域,因此可在导水系数等值线图上将研究区划分成几个区,如图2;然后对每个区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单元,如图3。这样,根据各区域的压实水量等于各三角单元的总排泄水量的原则,利用各控制点的压实水量,近似求出边界的排泄量。

2.2 参数的确定

(1)垂直总应力(σ/Pa),按下式计算

图2 用导水系数等值线图划分渗流区域Fig.2 Diagram showing the vadose zones devided by the contour map of transmissivity coefficients

图3 单元划分示意图Fig.3 Sketch map of subdivision

式中:δi为i层厚度(m),由压实计算获得;qi为i层孔隙度,由压实计算获得;ρsi为i层岩石骨架密度;ρwi为i层孔隙水的密度。

(2)岩石骨架压缩率(α/Pa-1)

式中:δ为岩石厚度(m),Δδ及d(Δδ)都可根据压实计算得到。

有效应力σ有,是采用叠代法求出:首先将前期埋深比前期水头值求出压力系数,用该值乘以后期埋深,则得该期的近似水头值,并换算成水压,又有σ有=σ总-p,可求出σ有1,求出近似的岩石骨架压缩率α1。用该α1值作计算求出近似水头值H1,将其换算成近似地层压力,代入σ有=σ总-p,求得新的σ有2,进而求得新的σ有和水头值H2。如果叠代前后水头值的误差平均大于10 m,需再次进行叠代,直到平均误差小于10m为止,其α值就比较准确。一般叠代2次,最多3次。

(3)液体压缩率(β/Pa-1),按地层平均温度和平均矿化度查表获得。

(4)孔隙度(q),由压实计算可得。

(5)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压实总水量[W/(m3·Ma-1),包括上、下泥岩挤入储层压实量],由压实计算可得。

(6)储层厚度(δ/m),由压实计算可得。

(7)Δt为各阶段经历的间隔时间(Ma)。

(8)K为渗透系数(m/Ma),K=kρg/ν(其中k为渗透率)。

(9)地层水运动黏度(ν/Pa·s),据含盐量、地温,查表获得。

3 用恢复的古水动力场对油气运聚进行定量分析

用上述方法,就可以恢复各个地质时期的古水动力场(图4)。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油气二次运聚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图4 四川盆地侏罗系阳新统水动力图Fig.4 Hydrodynamic map of Yangxin in Jurassic in Sichuan Basin

a.二次运移同油气在地下的相态有密切关系,只有计算了各控制点在各个地质时期的气油比、气水比之后,再同油气在地下的溶解度比较,才能作出油气的相态判断。而气油比、气水比、油气在地下溶解度的定量解,都要以古水动力场为基础。首先根据各期的水头等值线图所反映的流向来计算各点的单宽油、气、水量。它反映了油、气、水在储层中运移量的动态。利用各地质时期的单宽流量进一步计算出各期的气油比、气水比;再按各地质时期目的层的水头值、埋藏深度、地温梯度,根据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气在原油中的地层水的溶解度。这样,由上所求烃的溶解度及实际气油比、气水比可计算出相态值,其值大小反映了某种烃类的相态。当相态值小于或等于0,说明地层中仅存在油(含溶解气)两相;当相态值大于0或等于1时,说明地层中存在饱和气体的油相和含溶解气或被气体饱和的水两相;当相态值大于1,则有饱和气的油相、饱和气的水相以及饱和态的游离气相三相存在。可见相态值可作为判断各个时期油气在储层中的相态准则,所以它对油气运聚有重要意义。

b.在油气全部溶解于地层水时,其运移主要受水势控制。当出现油、气、水中的2种以上相态时,其运移主要受水动力和浮力的合力作用,即流体自身势的控制。由水头值,根据哈伯特流体势的公式,计算出油势和气势。

c.由各地质时期的相态值、油气势及油气流量的展布特征,结合古构造的演化,可对各地质时期油气聚集程度作出定量评价。整个过程见图5。

图5 油气评价数值模拟流程图Fig.5 Flow char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il and gas evaluation

4 四川盆地阳新统油气运聚分析

四川盆地二叠系阳新统是一套生物繁盛的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从晚二叠世直到第三纪沉积期,阳新统一直处于深埋环境,至喜马拉雅第Ⅱ幕达到最大埋深,根据地质资料和地质发展史的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8个期: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白垩纪—第三纪,用上述方法,以区内46口钻井为计算节点对各期古水动力场、油气运聚进行模拟分析,编制出阳新统8个地质时期的古水动力图、油气流量及相态图、油气势图及聚集分区图(因篇幅有限,仅附1张图,见图6),展示了白垩纪-早第三纪有机质达到成熟阶段,处于成气高峰期,四川南部以乐山-泸州隆起为中心的低势区为富气区,川东丰都-垫江-大竹一带也为含气区,其聚集分区的展布同目前勘探效果较为一致,为勘探区带优选提供重要的指示。

图6 四川盆地白垩纪至早第三纪阳新统油气势及聚集分区图Fig.6 Map of the potential energy and the accumulation partition of oil and gas in Yangxin from Cretaceous to early Tertiary in Sichuan Basin

5 结论

a.以压实为机制所建立的压实流古水动力方程,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可重现目的层古水动力场,编制的油势、气势、油气单宽流量等反映油气运移的等值线图,可成为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的直观方法。

b.四川盆地二叠系阳新统自白垩纪-早第三纪以来,南部以乐山-泸州隆起为中心的低势区为富气区,东部丰都-垫江-大竹一带也为含气区。

[1]楼章华,金爱民,田炜卓,等.论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J].地质科学,2005,40(3):305-318.Lou Z H,Jin A M,Tian W Z,etal.Origin and evolution of hydrocdynamics and the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petroliferous sedimentary basins[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2005,40(3):305-318.(In Chinese)

[2]王震亮,陈荷立.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J].沉积学报,2002,20(2):339-344.Wang Z L,Chen H L.A view on cycles of paleohydrodynamics evolution and phase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2,20(2):339-344.(In Chinese)

[3]杨绪允.论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环境[J].石油学报,1989,10(4):27-34.Yang X Y.On the underground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in an oil-gas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ca,1989,10(4):27-34.(In Chinese)

[4]曾溅辉.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18(2):273-278.Zeng J H.Hydrocarb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ffect on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aibei depressio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0,18(2):273-278.(In Chinese)

[5]康永尚,郭黔杰.论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J].地球科学,1998,23(3):281-284.Kang Y S,Guo Q J.On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luid dynamic systems[J].Earth Science,1998,23(3):281-284.(In Chinese)

[6]薛禹群,叶淑君,谢春红.多尺度有限单元法在地下水模拟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4,35(7):7-13.Xue Y Q,Ye S J,Xie C H,etal.Application of multi-scal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flow[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4,35(7):7-13.(In Chinese)

猜你喜欢

相态运移水头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基于集成学习的风云四号遥感图像云相态分类算法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机组额定水头选择
泵房排水工程中剩余水头的分析探讨
水轮机调速器电气开限及水头协联机制研究
洛宁抽水蓄能电站额定水头比选研究
煮不熟的鸡蛋
乌鲁木齐城区季节转换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建筑业特定工序的粉尘运移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