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田里守望航空的人
2015-01-04陈肖
“中国有许多农村的孩子都没有见过飞机,甚至不知道飞机,我想让他们开开眼,长长见识。有生之年,我想造一辆航空宣传大篷车,开着这辆车走遍中国所有的乡县,普及航空知识,传播航空文化。”
2014年9月,我和同事从北京驱车前往河北省沧州盐山县,拜访民间航空藏宝人——张长生。
驶入盐山县不久,我们很顺利地找到之前约定好的见面地点——县人民医院——医院门口架设着一架退役的歼6飞机,在并不算繁华的盐山县,这是一个地标式的存在。
这架飞机就是张长生捐献给当地县政府的。现在,张长生在县城里也已经小有名气。在见面之前,他刚刚参加完县城小学的一场爱国宣讲活动。
更多的时候,张长生都守在他的民间航空博物馆里。这间小博物馆借用了县博物馆的一块地方,是盐山县政府将帮他找地方筹建起来的。展馆虽然仅有几十平方米,但是里面陈列着的各种航空器实物,着实让我感到惊讶——大到飞机座椅、充气救生艇,小到个人救生电台、太阳救生反光镜——虽然没有文物类的藏品,但是这些在大型航空博物馆里很难见到的物件,却能让你更直观地了解到航空器的精密与魅力。
在这里,我甚至看到了一台“航甲18-7A”型照相机,该相机曾装备在我国第一款超声速侦察机——歼侦6腹部,多用于中低空侦察活动。张长生收藏的这部相机虽然仅有机身与一部分镜头,但完整的铭牌与编号表明了它的身份,长了细细菌丝的镜头则讲述着它的历史。馆墙上则整齐地挂着一列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航空知识》杂志。
张长生喜欢看书,在家里的收藏室中,总面积约三四十平米的3张桌子上整齐地铺满了各类航空书籍,这里除了从创刊号开始到最新一期《航空知识》期期不落,还有各类早年间部队飞机的维修说明、各大院校的航空类教材……通过多年在航空圈积累的人脉,他还收集到了很多甚至在二三线城市都难得一见的美国《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杂志。他说:“外文书我看不懂,但是我知道这是本在全球都非常有名的航空类杂志,所以我收集它。”
不仅如此,一些发行量少且售价昂贵的书刊,张长生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寻得,如宝一般地珍藏。在书堆里,我就看到一本中国空军在2014年出版的航空摄影画册,以及一本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图册。
因为我出身航空专业,在聊天时张长生很信任地拿出好东西来和我们分享。他走进自家里屋,拿出一本纸样已泛黄发脆的杂志说:“这本杂志丰富地记录了当年日本滑翔机的发展,是孤本,平时不会轻易拿出来,怕损坏。”
张长生的宝贝们不仅如此,在收藏室里,几张大桌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航空仪表——有水平仪、油量表、速度表、高度表、磁罗盘等。其中,他最珍爱的是航空钟表,聊到兴起时,他从卧室拿出两块表让我们看,其中一块初教6航空钟表还在走时。他说,现在老式航空钟表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现代数字化显示器取代传统仪表,减轻了飞机死重,但这些坚固厚实的仪表们却将飞机的历史永远含藏。说完,他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他最近收藏的宝贝——美国飞虎队使用过的六分仪——他花了5 000元钱将其收入自己囊中。对于收集航空器件,这笔开销虽不小,但舍得。
张长生曾经是军工厂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退役的军用飞机和教练机。对飞机的兴趣促使他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单位后开始收藏航空器件。如今,他的收藏品已多达50余万件。这些藏品在时间上跨越了六十余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张长生收藏飞机是从1996年开始的,如今,他收藏的机型有初教6、歼/歼教6、运5以及运5的改型“丰收”2。因家中实在放不下这些大家伙,他将各型飞机分别放在一片农田与一个仓库院内。为此,他还特意请人帮忙看管放在农田里的数架初教6、运5以及一架歼6飞机。
这样做倒不是张长生小气。他说,这些飞机主要用来展示,但在盐山这样的小县城,对飞机有深厚感情的人不多,许多人会因好奇爬上这些飞机,甚至破坏它们。自己的精力有限,无法日夜看管,所以飞机的保存情况并不是很好。有一次,当他发现因舱门没有封死致使有人在1架运5舱内解手后,气得顿时语塞,之后立即打电话告诉助手要求尽快将所有舱门密封起来。当时,这位年过半百的农村老人看着如亲生孩子般的飞机被人这般亵渎,心疼得他黝黑的皮肤被紧缩的眉头勒出皱纹,剔透的双眸已经被泪水润湿。
如今,在张长生的仓库院子里停放着3架还未组装的运5及1架初教6机身。他准备将这架初教6组装起来,让盐山县的孩子们坐进驾驶舱,亲身感受驾驶飞机的感觉。他说:“我想复原飞机内部的作动机构,即使不能飞,也能让孩子们感受手握操纵杆时每个舵面的动作。这是一个不浩大但复杂的过程,希望明年能够完成。”
张长生说,在刚开始收藏飞机的时候,因为通信不发达,主要靠朋友帮助留意哪里有废弃飞机的信息,每当飞机拉回来的时候,好多人都围着看,“张长生运回来一架飞机”的消息立刻从盐山县向外传开。随着藏品不断增多,他也在慢慢整理,2008年,在盐山县国教办、县总商会和文化局的帮助下创建了盐山县航空博物馆。而这间免费对外开放的航空博物馆也是国内首家。
张长生收集这几十架飞机,跑遍了中国大陆的每一个省。除一些单位将退役飞机免费赠予他外,多数是其自费购买的,而这些年的花费少说也有上百万元。在把飞机收回来的同时,他又将很多飞机无偿地捐献给了全国各地的单位、校园。如今,他捐赠给各地的飞机分布在北京、西安、大连、广州、南京等多座城市。他说:“我把飞机捐赠给学校,是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观摩老式飞机。这些退役的飞机相对完好,登上梯子以后,孩子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仪表和方向舵等。把前辈们留下的宝贝传承下去,支持国防教育和爱国教育,才是我这些藏品最好的归宿。”
拜访期间,张长生因招呼其他前来采访的媒体而离开片刻。此时,我与他的妻子在家中院内攀谈起来。虽然不懂航空,不懂飞机,对其也没有感情,但是妻子并不反对他收藏飞机。“人各有志,只要不对这个社会有害,他做什么我都不管。”话虽然简单,但却能反映出一位普通中国农村妇女的朴实之情。他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是有七八亩田,不愁吃,他自己也有技术,平时能帮做配件的朋友干点活,挣点儿钱补贴家用。
在交谈中,张长生似乎总在回避一个问题——收藏飞机的30年间遇到了哪些困难。每每提及此事,他总是浅谈三言两语然后绕开。但我从一些措词上察觉,在他遇到的众多困难中——“理解”怕是最为严重的。踏实务农,本分持家是中国农村传统价值观核心思想之一,而他却日日夜夜地张罗这些广大农民朋友一辈子甚至都坐不了一次的飞机们。他到最后也没有说一点遇到的难处,但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聊到未来,张长生说:“中国有许多农村的孩子都没有见过飞机,甚至不知道飞机,我想让他们开开眼,长长见识。有生之年,我想造1辆航空宣传大篷车,开着这辆车走遍中国所有的乡县,普及航空知识,传播航空文化。然而中国现在有2 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我这辈子怕是没时间走完了,但300多个地级行政单位我还是很有信心的。路上成本固然很高,但是这不能成为阻碍我的理由。我没有足够多的飞机捐赠给每一所学校,但通过大篷车的方式,我希望农村的孩子们对航空有所认识。”他说这话的时候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力。
在长达30年支持国防教育建设、回馈社会的路上,荣誉也接踵而至,张长生曾获“沧州好人”称号并在2009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但面对鲜花与掌声,他仅仅付之一笑,遇到有意收购飞机的各界人士和形形色色的“商机”,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张长生说:“我是个沧州人,是个普通的农民。我讲不出大道理,但是清楚自己做这些事情即不为名也不为利。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爱飞机,爱航空,就像女人爱美,都是天生的。”
我理解张长生这份对航空的感情,但若加上“三十年如一日且不求名利”的限制条件去维持这份感情,恐怕就难以企及了。在中国还有很多像张长生这样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热情全部倾注在航空上的人,他们不求名利,之所以普及航空知识,就是希望能为中国航空文化发展付出着自己的一份力,为中国国防事业进步奉献着自己的一份情。
责任编辑:陈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