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大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
2015-01-04吴云贝副教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浙江温州325000
■ 吴云贝 副教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浙江温州 325000)
流通产业竞争力指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更能比其他国家、地区的流通产业更为有效地提供服务或商品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可见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流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资金与创新体现出的交易成本、经营能力以及经济效率的综合反映,更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此外还是体现该国流通产业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保平,2012)。
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该国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与调整,还可全面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更好更快地为提高流通企业的生产效率,对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起到重要的带动、引导作用。
国内流通产业的现状分析
国内流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市场功能等方面初见成效,流通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年底,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超过18.5万亿元,比2011年实际增长17.16%;扣除价格因素外实际增长为11.68%,是2000年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的约5倍。按照商品消费的形态统计,餐饮收入额为2.1万亿元,增长17%,商品零售额为16.4万亿元,增长17.32%。
流通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本土流通企业熟悉消费需求。现阶段国内流通产业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很多城市的流通产业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岗位,从而有利于吸纳第一以及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较多的流通企业熟悉当地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挖掘并发现更多新消费热点,以便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进而扩大流通企业的产业规模;同时也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利润,全面改善流通产业的效率,更好地促进其竞争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城市流通产业的市场体系规划滞后且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在城乡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城市的流通体系规划出现滞后情况,因此导致体系缺乏战略性与前瞻性,致使规划未能很好地与城市实际的发展相互同步进行。对于城市流通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不明显,缺少健全的支持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各项配套与法规、政策还有待健全与完善,不利于城市流通业的长远发展。
流通技术落后且缺乏高素质的流通管理人才。当前国内城市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投入力度不足,传输设备与信息处理方面比较落后,导致流通企业的集中采购配送效率不高;城市的流通业受到轻流通、重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上物流业的起步与发展缓慢,使得流通企业缺乏熟悉计算机、物流管理以及通讯与网络技术知识的人才,导致流通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流通产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流通产业的管理水平较低,网络设备、电子虚拟的商品流通、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的流通产业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型的流通业态发展过程中,网上结算较为滞后、物流的配送覆盖区域有限、对第三方物流的社会化管理效率较低,规范化的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国家或对产业及其他城市的作用
有助于快速提高城市流通产业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提升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城乡的商品流通,进而提高流通产业的效率,更好地降低其流通成本;有利于快速调整并优化流通产业的结构,进而全面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对于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与国民经济的贡献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集约化与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速资源与资本的集中,较好实现流通产业的高效运作,低成本、集约化管理。
有利于揭示流通业的运行规律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发现并揭示当前流通业的运行规律,较好地进行流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快速改造流通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环节,大大降低流通的费用支出。有助于全面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促进作用,快速提升产业的层次以及集中度,形成较强的经济发展集聚能力,全面实现流通产业带动周边城市或区域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全面快速带动、引导其他城市流通产业的和谐发展。提升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可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环境功能,一方面提升流通产业的竞争力能够强化城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以及人才流的合理流动与凝聚力,从而带动其转移与公平合理竞争。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流通产业的辐射带动与整合消费需求作用,进而引导流通企业的生产,提升周边城市的流通产业实现协调发展,进而全面带动其他城市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特大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以上海和北京为例
分析上海与北京城市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情况是因为:第一,当前随着国内工业进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与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城市中的工业化具有规模大且集中度高的特点,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效益与结构角度而言,上海与北京的城市化水平位于我国各城市的前列,都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市与强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同时研究这两个城市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状况,对于其他城市与地区的发展起到示范性的效应与作用。第二,上海与北京分别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的发达城市不仅承担着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还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级,因此选取该两市的流通业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流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性带动、引导作用。此外这两个城市流通业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同时其他城市通过比较流通产业的不足,可借鉴上海和北京城市流通业的发展经验,更好地促进本城市流通产业的和谐发展。
(一)上海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
1.上海流通产业简介。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内地城市,位于大陆海岸线的长江口处,是集内地的贸易、经济、航运以及金融为一体的中心城市,不仅拥有国内最大的航运中心与港口,同时该城市的流通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龚晓菊,2011)。2010年该城市的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等增加值比重占全市比例的21.52%,而且从业人员比例占全市的近26.57%;2010年该城市的进出口总额约6846.86亿美元,该数值占我国比重的23.27%。此外该城市现已形成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而且流通产业开展供应链管理,积极融合城市的制造业、金融与服务业,从而更好地带动了该城市农业、商业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2.上海市流通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城市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失衡。上海市城乡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不高,影响了商品流通业的长远发展。根据2009年上海市相关的调查信息显示,该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为43905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1765元,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2012年该区的农村人均生活中消费支出约12690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31284元。可见巨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之间消费需求结构出现的大差异,不利于上海市流通产业的协调、共同发展。
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工作尚未真正形成。上海市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未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流通体系,使该地区对水产品、肉类等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耗损率分别为:18%、21%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中肉禽、果蔬冷链的有效流通率达到65%-80%之间。该地区流通产业中市场集中度与消费品零售总额偏低,截止2010年上海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仅有约45000元,该数据的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以及消费品零售总额不高,不利于流通产业竞争力与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化程度偏低。上海地区流通企业连锁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偏低且竞争力较弱,根据2011年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该区零售百强企业的零售规模较低,仅为13.86万亿元,该数值占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比重不足35.17%;而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60%。2010年上海地区的零售百强的企业当中,仅有百联集团、国美以及苏宁这三家企业的销售额超出千亿美元;而外国的零售企业例如沃尔玛的销售额早在2009年就突破了4082.14亿美元,这一数值到了2010年变成了4210亿美元。可见上海地区的流通市场集中化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3.上海市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采取的主要措施。积极借鉴优秀的发展模式走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流通产业不但积极引进先进的流通企业发展模式,进而提高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与综合竞争力;积极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商贸企业或集团,提高流通企业的商品开发、品牌运作、信息管理、物流、采购以及资源配置等综合能力。大力建设生鲜食品、进口水果与鲜花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多元化的商品市场体系,从而快速提高该城市流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充分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流通产业的各领域。上海市积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的采购平台与电子市场,充分将卫星导航技术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流通领域,例如:进行智能卡、自动导购系统、物流配送、电子标签以及仓储管理等,切实提高城市流通产业的信息系统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
完善城市现有的流通产业制度全面提升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上海市通过进一步健全并改善现有的流通制度与市场发展,确保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建立较为开放的流通产业制度体系,有效扩大流通产业的辐射范围,较快形成流通互动以及流通先导的商贸流通生产发展模式。重视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加大对流通产业在信息流通标准化、商品销售、选配以及流通自动化的利用水平,提高城市流通产业的市场与国际竞争力。
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海市为了加速该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利用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不断加快流通企业资产的优化或重组。一方面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规模化与组织化的顺利发展,加快对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流通业态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确保流通业由销售终端向流通环节的转变,延伸流通产业的产业链,有效提高该城市流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周凌云等,2013)。
(二)北京市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
1.北京流通产业简介。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内地的第2大城市,位于渤海经济圈并处于明显的中心地位。该城市依托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同时借助其便捷的交通枢纽与广阔的腹地等优势条件,现已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消费市场与物流中心。2010年该城市的流通业实现产值突破2918.69亿元,该比值占全市总产值比例的20.68%,而且产值的动力值已经达到了1.52。截止2013年年底,该城市从事流通产业的零售、批发、餐饮、运输以及住宿服务业的从业者达到42.58万人,可见该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2.北京市流通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流通产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目前北京地区的流通企业中的从业者大致为跨专业从业,缺少专业的商贸流通人才,按照2012年北京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该市城市与乡镇从事商贸流通产业的总共约160万从业者当中,仅有约不足20万人具有中专或大专以上的职称,仅占总从业人数的12.64%。可见该区的流通人才严重缺乏,不利于北京流通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现阶段北京流通产业进程中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缓慢。北京流通产业中的第三方市场仍面临困难,如2007年上半年该区物流的总费用约10.2亿元,该数值仅占GDP的总额的56.89%,比值为17.93%;其中第三方物流占19.2%,还不足20%。在美国第三方物流通常占物流市场比例近57.5%,欧盟的为35%,而日本的为80%。发达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例已达30%以上。而在北京地区的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的占18%,把销售物流交给第三方的仅占16%。
流通产业的经营成本偏高效益难以体现。北京市流通产业的物流配送与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效率不高;产业的经营成本偏高,导致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城市流通产业的顺利发展。北京流通产业中商贸物流业总体上数量偏小,2012年该区的商贸物流业总额仅为58.27亿元,该比例仅仅占到我国同年商贸物流业总量的不足10.28%。其次北京市商贸物流业态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等不良现象普遍,导致城市流通的实体出现缺位,不利于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3.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之途径。加强城市区域的合作促进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破北京城市的封锁以及行政分割现状,进一步加强城市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该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高。加强北京各城市的区域合作,通过组建城市的商贸市群,不断带动城市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更好地提高城市流通产业的竞争力(王薇,2011)。完善有关流通产业的各项法规政策并规范当前流通市场的秩序。北京市政府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根据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地区流通产业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认真负责该地区流通市场方案的调整以及规划、审批等工作。完善有关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做好市场的监督调控、管理以及市场信用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建立、完善有关现代流通市场的管理体系工作;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加快物流第三方的发展,对传统的业态进行改造升级,促进流通产业的顺利发展,全面带动其流通竞争力的提升。重视培育流通人才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重视对流通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该市流通现代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通过定期培训流通人员,为全面推进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提高国内大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之有效途径
(一)打造特色城市的流通产业实现其规模化经营
各城市流通产业应积极贯彻并落实国家、各省市政府有关发展流通产业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优惠或扶持措施,例如充分运用奖励、经费补助或者贷款贴息等方式,大力发展城市的流通产业,较快实现城市流通产业的特色与规模化经营。不断对城市流通产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鼓励流通体系不断向城市周边地区延伸与渗透;培育并建立适合各地区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的零售业态。强化对信息、网络以及技术方面的利用;打破城乡之间的阻隔,不断构建边缘地带与中心地带、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体化流通网络。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为流通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应注重制定合理的各项政策,确保促进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稳定提高,一方面重视对流通产业网点的布局工作,规范建设工作,强化该地区流通产业的功能并不断向周边县域、乡镇辐射,以便进一步健全流通市场。另一方面该地区的政府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进一步规范当前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为我国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快速提升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荆林波等,2012)。
(三)提高流通产业者的综合素质
加大对流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的流通、物流、法律等方面知识,通过继续教育或定期培训的方式,切实提高城市流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商品流通机构或组织之间的合作,重视现代流通培训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城市流通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更快更好提升。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提升流通技术
加强城市流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的流通技术水平,推动城市传统流通业逐渐向现代化、集约化流通产业方向拓展,进一步提高城市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与经营效率。在依靠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积极改造提升传统的流通产业,加大对城市批发市场以及商业街的建设工作,全面带动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更好更快提升。完善有关城市流通交易的物流配送体系;全面加快建设生产资料加工、城乡生活配送等服务体系;积极鼓励物流配送企业广泛使用配送自动化或装卸机械化系统,积极与第三方物流开展流通业务合作,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城市流通业的竞争力。
(五)不断优化城市流通产业的空间结构
不断优化当前流通产业的空间结构,扎实推进流通产业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制定适时的流通产业结构规划,加快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前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城乡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促进流通产业的稳定发展。加大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流通产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完善流通产业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为有效提升城市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建设特色的城市流通功能区与多元化的流通市场
根据城市的业态布局、特色定位确定招商引店,确保企业外销产品以供应内销需求的特色模式;政府重点引导与政策优惠扶持,形成企业、消费者各方积极参与互动的“三网”监督局面,规范市场的流通秩序。建立城市百货副食、农产品批发交易等流通物流市场,不断建设层次分明且布局合理的城市各商业网点,建设并且完善现有区域的中心商业区,以便全面完善现阶段城市流通产业的市场,最终提高国内城市流通产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
总之提升我国大城市地区的流通产业竞争力,就需要不断优化并整合现有的流通资源,推广先进的商贸流通管理技术的运用,切实推动欠发达大城市流通产业的顺利发展。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流通业的改革进程提高流通业的物流流通效率,同时不断健全、完善现有的流通市场体系,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的技术对传统的流通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有关流通产业的政策法规,积极培养流通管理人才,更好地提升城市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带动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1.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
2.李琪.三大都市圈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及比较[J].商业时代,2014(2)
3.荆林波,王雪峰.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2)
4.龚晓菊.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流通经济,2011(4)
5.周凌云,顾为东,张萍.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6.王薇.“十二五”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