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我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研究

2015-01-03郭昭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主体理论政府

郭昭君,张 妍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引论: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到总量跃至世界第4、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人们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亿5千多万减少到2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21世纪新阶段,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等。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体制改革,应当充分肯定我国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要客观分析当前社会体制存在的实际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指导社会体制深化改革,统筹好社会体制改革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使之协调发展,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改革我国社会事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究我国事业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适用价值。

2 复杂适应系统概述(CAS)

2.1 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

复杂适应系统①(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来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观的复杂现象,其研究思路着眼于系统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以它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其研究深度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是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演化的历程。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作为第3代系统观,突破了把系统元素看成“死”的、被动的对象的观念 ,引进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概念,从主体和环境的互动作用去认识和描述复杂系统行为,开辟了系统研究的新视野。

2.2 复杂适应系统的主要特征

2.2.1 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

CAS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简称主体。它不同于早期的系统科学用的部分、元素、子系统等概念,部分或元素完全是被动的,其存在是为了实现系统所交给的某一项任务或功能,没有自身的目标或取向,即使与环境有所交流,也只能按照某种固定方式作出固定的反应,不能在与环境交互中“成长”或“进化”。主体则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特点是一能“学习”,二会“成长”。这就使得CAS理论与以往的系统观有了根本性差别。

2.2.2 主体和环境的互动作用

主体的“活”性体现在它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理论基础是最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型。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主体不断从环境接受刺激,并根据经验作出反应。反应的结果可以是成功的——达到预期目标,也可能失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CAS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可以接受反馈结果,据之修正自己的“反应规则”。

2.2.3 产生涌现现象

涌现②现象最本质的特征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涌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适应主体在某种或多种毫不相关的简单规则支配下的相互作用。主体的相互作用是主体适应规则的表现,这种相互作用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而且更多地充满了非线性作用,使得涌现整体行为比各部分行为的总合更复杂。在涌现的过程中,尽管规律本身不会改变,然而规律所决定的事物却在变化,因而会存在大量的、不断生成的结构和模式。

3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利益主体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复杂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凸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现有的社会体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4个不适应”:

(1)公共供给总量不足,不适应人民急剧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目前,社会领域的问题较多,但最突出的还是总量问题。

(2)公共产品供给机构不合理,不适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我国目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存在3个不平衡,即城乡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衡。

(3)社会管理体制停留在传统层面,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要求。

(4)社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不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研究

4.1 CAS理论对系统理论与管理的新理解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对系统控制的基本看法及做法,以经济为例,以前总认为存在一种客观的、不变的平衡状态,是最理想的、最佳的系统状态。一旦系统偏离这种状态,就应当通过某种控制使它或迟或早地回到这种状态,也许是通过政策调节(看得见的手),也许是通过市场规律(看不见的手)。这种看法与做法常常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从思想方法上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考虑到个体是“活”的,忽略了个体的能动性和心理因素。另外,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复杂系统,往往很难确定什么是最佳的平衡状态,甚至是否有这样一种平衡状态本身就值得商榷。

CAS理论承认个体的主体性,这必然带来从平衡论到对策论的思想转变。既然主体是“活”的,当某个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其反应和行为也必须发生改变,而不会“墨守成规”。所以,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必然的、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因势利导,如何在考虑这种客观情况的前提下,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

政府是我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角度看,政府不可能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央政府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制定的方针政策,必然会与下级政府的某些利益相冲突。如何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这就需要政府主体制订政策时,应该与地方政府协商,根据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给予一定的利益,进而保证中央政府政策得到统一的贯彻实施。

4.2 CAS理论提出的“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探究我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些新形式、新情况,对现有的社会体制提出了很大挑战。

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中存在局限性的根源在于:①关注局部,却忽视了社会体制改革的整体性;②重视因果确定的线性分析,却忽视了随机性的非线性;③将外部变化发展的环境因素与内部因素割裂开来,忽视了内外因同时发挥作用。CAS理论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它强调整体性、非线性的研究范式,相对于发展更重视主体的适应活动以及系统的持续生存能力。而当前,我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获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1世纪新阶段如何有效进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可以从CAS理论提出的“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特征中分析得出。

(1)“聚集”特性要求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具有协调性和合作性。聚集是指在复杂适应系统演变过程中,较小、较低层次的主体通过“粘着”形成较大、较高层次的多主体聚集,像单独个体那样行动。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对社会领域的事务包揽过多,一提到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就过分强调“公益性”和“政府主导”,似乎一点也不容外人插手,而实际上无论从我国的国情、国力,还是发展阶段来看,政府并不具有大包大揽的能力。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行政体制改革模式,推进公平准入,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政府集中精力包“基本”,而“非基本”部分通过产业化、市场化来解决。

(2)“非线性”特性要求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具有自主性和反应性。非线性是指主体以及它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的线性关系。政府在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中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在制订相关的政策时,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关政策的制订时,必须要充分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制订弹性的政府政策,同时量化政府政策的指标。

(3)“流”的特性要求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具有开放性和协调性。流是在主体与环境、主体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因此,要求社会事业体制也要加强改革的透明度,把人民的诉求上升为政策,使人们能共享改革成果。同时,还要培育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公务员队伍来适应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需求,“多样性”特性要求社会体制改革具有自主性和学习性。多样性是指在适应过程中个体间的差别会发展扩大,最终形成分化。中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可以多借鉴西方成功的体制改革经验,同时体制改革涉及各个方面,主体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所以要增强体制改革内部之间的自主性和学习性。

[1] [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25-32.

[2] [美]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3] 田进.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 陈禹.复杂适应系统 (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

[5] 张立荣,方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模式革新探索[J].软科学,2009(1).

[6] 许萍,刘洪.复杂适应系统观的组织变革——提升企业环境适应力的途径[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7(2).

猜你喜欢

主体理论政府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