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冲撞中舞蹈
2015-01-03史博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文/史博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在文化冲撞中舞蹈
文/史博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舞蹈不是高塔里的舍利,而是生命的律动。
有一天,在看地方戏曲的时候,拉脱维亚知名舞蹈家Olga问我:“为什么他们不去表达自己?”我顿了一下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表演的最高境界是忘记表演,通常我们说‘物我合一,物我两忘’,从我表演关羽,到我似关羽,再到关羽是我,我既是关羽也是我,最后我不是关羽也不是我。”
“你在说什么?”Olga一头雾水。“最后既不是我,也不是关羽,而是我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我说。Olga很认真地表示:“我无法理解,但我知道。”我顿觉有点头皮发麻,我跟Olga说:“有时候我在想我是谁?比如,你眼中的我是谁,我眼中的我又是谁,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
这是今年夏天的一幕。这个夏天,在陕西参加了一个跨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东欧舞蹈夏令营,我们3个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带着38名国内舞蹈专业的学生,遇上了中东欧八国(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拉脱维亚、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的九位舞蹈教师和他们的13位舞蹈专业学生。
当东方遇到西方,古典遇到现代
9位老师都是各国在舞蹈教学和编创方面的代表人物,官方的初衷是希望我们去学习欧洲先进的舞蹈创编理念和技术,并将其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编出有中国“基因”的现代舞。
我们都离开了原来习以为常的环境,像孩子一样寻访古迹、住窑洞、学唱山歌、练腰鼓、学剪纸。对东欧国家的朋友们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旅行,对于我,也是一个神奇的经历。
当东方遇到西方,古典遇到现代,奇妙的冲撞感自然不可避免。尽管大家在团队配合上非常和谐,但在学术观念碰撞起来,火花四溅,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什么是舞蹈?什么是现代舞?什么是传统舞?什么是古典舞?是表演他人?还是表现自我?是肢体的世界?还是人生的哲学等诸多问题。
教师和学生共分成三个组,来自马其顿的Adrijana(流动、力量训练)、拉脱维亚的Olga(编舞、即兴训练),捷克的Andrea(特长地面技术,双人技术训练),以及我(上肢、下肢、气、力为主的中国汉唐古典舞训练)成为A组导师,大家每天都开3~5次教研短会,每天、每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环境调整授课的内容、进度、强度,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的互动、更好的效果。关于传统与当代、过程与结果、过去与未来的观念差异,在实践发现,在实践中讨论。
在我眼里,现代舞和古典舞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但都在解决“舞蹈”共同的问题。东欧现代舞以肢体为载体,通过各种手段接触,地面、单人、双人、三人来训练演员,而即兴、环境、声音、空间等一切都是可以利用之物。这种以“术”为主的训练方法,手段多样,变幻无穷,确实深深吸引着年轻人也吸引着我。而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中,不仅仅是这些,里面还包含了东方人的情感、天地万物、人生观、宇宙论等等。
外国教师讲授现代舞时,往往通过肢体(手指、腕、臂、肩、胸、腰、胯、膝、脚等关节)与地面、其他人的身体接触、受压、移动等,具体到用骨骼肌肉去感受重心、力量在身体上的运动与控制。表现为对于动作中“力”、“线路”、“身体”的关注。
在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授课中更注重“意走形随、气从地起、力从心发”的原理,上下互引,气力互借,外松内紧,易在得形,难在得气。要领在蓄劲力如拉弓,发力如放箭,由整体到局部,由虚到实,由内(神)向外(形),外(形)化于内(神),讲求内外合一,气韵生动。动作流转多姿,游丝引带,时而如清泉穿岩,时而如长虹贯日。
“身体上仰;右臂外旋,左臂内旋;下肢步法连续掰扣步,走圆;头眼随动。”汉唐古典舞蹈的学习,让各国舞蹈家们穷于应付。对他们而言,困难在于中国人的思维中,“是”和“不是”有时候相对模糊。虚实相映,意在言外,在舞蹈中则化为若来若往与龙飞凤舞之势。当我问大家是否明白“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时,中国学生频频点头,而东欧朋友们只是看着我,一脸窘态。授课到一半时大家连连叫“苦”也开始连连“称赞”。而在学习现代舞时,中国学生们一开始就一脸兴奋之态。
很多时候,人们都在寻找各种“意义”,在各种“意义”中产生争夺。然而,在程式中,很多意义都是假设,我们经常在各种假设限定的局限区域内选择和徘徊。
结果决定了过程,还是过程决定了结果?
关于舞蹈的过程与结果,外方教师更多注重过程。他们认为,在肢体训练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可能,要享受过程的奇妙,结果并不是追求的目的。我则认为,对于训练的设计要有计划,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恰恰是对于结果和目标设计的呈现,授课不能过于自由和随意,应该在限制中获得相对的自由。
舞蹈是什么?是渴望肆意执著快乐的行为,还是深思熟虑的思想表达?这样的问题,就像问一个旅行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是准备周全以便上路,还是有一颗渴望远方的心就好?或者问,生命该理性安全地度过,还是快乐着地肆意消磨?这样的问题,可能都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
然而我们依然能从这些角度去反观自我的惯性。Olga与Andrea常跟中国学生说:“打开你的心。”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坚持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获得的东西就会有损耗甚至出现偏差。我在教学中,同样要求学生先放下自我,然后才能发现自我。但这并不容易。即便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依然经常固执地停留在惯性的轨道上,把自己锁得紧紧的。有些时候又总去观察结果却忽略成因。
作为传承者,我必须面对某种困境。结束中国传统舞蹈的并不是现代舞的现代本身,而是一个不承认其价值的社会。现代舞与当今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乎“我”的存在,在没有程式的限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自我,找到生活中少有的自信。这种现代的精神力量给传统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国传统舞蹈的严谨、规范和程式的确与现今生活有了不小的距离。虽然真正的艺术或者说学术具备一定的免疫力,也包含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思考,但该选择让中国传统舞蹈的生命伴随着身体,还是存放在博物馆与展览会中?这是一个需要面对和选择的问题。
舞蹈就是每天都要穿的鞋子
最后再讲讲Lukas的故事。
斯洛伐克大三学生Lukas,只有21岁,是男学员中最优秀的,放在国内一流的现代舞团中也可以算得上优秀。身体的张力、表现力、技术都非常棒。他不爱说话,很安静,烟瘾却不小,有时大家外出吃饭喝酒,他就一个人坐在台阶上抽烟。
在离营前最后一次聚会上,大家都在喝酒跳舞,Lukas跟我耳语,说这里的酒太贵了,附近有超市吗?在超市,经过几番筛选Lukas买了容量最大最便宜的二锅头,四包金桥软包香烟,把钱包里一张孤零零的50元纸币交给了收银员。回到酒吧,我们继续坐在外面喝酒,聊天。Lukas告诉我,在斯洛伐克,他为了支付房租以及自己的生活开销,学习之外要做两份工作,一份是科技公司电话接线员,另一份是超市的收银员,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即便在大多数人看来Lukas的生活别无选择,但他却真实地走着每一步。“我爱我的生活,尽管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旁边的中国同事问他:“舞蹈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说:“舞蹈就像我每天要穿的鞋子。”我们相互看了一下,感叹说“舞蹈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我们还总在应该继承还是创新的问题上较劲。”的确,那一瞬间,我觉得舞蹈其实离我很远。
很多时候,人们都在寻找各种“意义”,生存的、生命的……并在各种“意义”中产生争夺。然而,在程式中,很多意义都是假设,我们经常在各种假设限定的局限区域内选择和徘徊。有很多意义虽然宣称自己如此重要,但面对 Lukas的回答,突然觉得好像有点迷失在某种想象的“意义”中,却忽略了最真实的一面。
“天,这是属于我的音乐”,兴奋的Lukas起身说,“对不起,我想跳舞了。”
舞蹈对于我来说,是理想、是职业,但其实舞蹈只是生活,如同每天都要穿鞋。舞蹈从与神沟通的祭祀仪式走向今天,需要拥抱大地,拥抱一切,它不是高塔里的舍利,而是生命的律动。
酒吧里的音乐冲破了我们的谈话。坐在酒吧外,月光斜射,望着柳树在河面上的倒影,天与河面碧影相连,里面似乎浮现着各种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是璀璨的。Lukas在酒吧内尽情舞蹈,舞动着折射出光亮的身体,眼神陶醉,汗水四溢,这就是他的生命和生活,不宏伟,却很真实;不雄壮,却很有力量;不绚烂,却很美丽。
事实上,九个国家、四十多人的肢体文化差异越大,相互得到的滋养越多。身心合一的舞蹈,将大家连接在一起,没有国界限制,没有语言障碍,通过肢体去接触、探寻、发现不一样的身体,不一样的自我,不一样的国家。这是一个奇妙的旅程,一次惊艳的经历,因为舞蹈与生命一样,就在当下,没有重来。
本榜单旨在为读者提供中立、专业、权威的中文经管图书阅读参考,周期为双月,上榜图书为近期特定2个月出版的中文经管类新书。我们邀请拥有管理实践或相关研究背景的阅读爱好者组成评书团进行图书推荐,并撰写导读及榜评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