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热情“开场”困难犹存
2015-01-03蔡继乐王强张晨
中国教育报记者 蔡继乐 王强 张晨
校园足球热情“开场”困难犹存
中国教育报记者 蔡继乐 王强 张晨
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指导下,从2014年12月起,中国教育报开展“校园足球神州行”特别报道,组织记者陆续奔赴全国各省份调研。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国11个省份的调研,并形成6万多字的报告和报道。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校园足球发展中来,为推进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献计献策,中国教育报将其整理汇编出《2015中国校园足球发展报告(上)》。
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开展校园足球热情高涨,创新举措频频推出,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同时,随着校园足球逐步走向深入,一些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现状:越来越多孩子享受到足球的快乐
目前,校园足球活动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布局学校5084所,注册人数近20万,吸引了270万名学生走进绿茵场。今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对校园足球的描述多达17处,凸显了足球改革对校园足球的重视,校园足球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新操场开放的那一天,孩子们都跑疯了!”站在新修建好的操场边,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兴奋地说。为了让孩子们开展体育运动,北京市朝阳区用23天时间,腾退校园周边16家商户,拆掉了一栋楼,在北京寸土寸金的二环边,硬是给孩子们“抠”出了一片占地3500平方米的操场。场地不足一直困扰校园足球发展,在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这一问题尤为明显。记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为解决校园足球运动场地条件问题,北京采取市、区两级政府统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租用社会场所开展校园足球,在城区校园内外因地制宜,建设小场地和笼式足球等特色化场地;在远郊区县利用社区空间、空闲地段,改造上千块简易足球活动场地。
通过多地调研记者发现,对不少长期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很多地方纷纷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在构建校园足球联赛制度、编制地方特色的校园足球教材、营造校园足球发展氛围等方面做出特色取得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校园足球的快乐。
除了注重“硬件”条件的改善外,很多地方还将目光瞄向了校园足球“软件”的升级。湖南从20个县、8个市州选出100名分管体育的副县长及教育局、体育局的相关人员,进行校园足球方面的培养。此外,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利用优质资源发展校园足球。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该市充分利用华侨资源,与阿根廷、哥斯达黎加等国建立校园足球交流支持机制,聘请3名阿根廷教练到多所学校进行校园足球培训,数百名体育教师受益。曾是足球“洼地”的甘肃省,如今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推出了一批学生喜闻乐见、操作性强的足球趣味游戏和校本教材,突破了足球运动的空间限制,让城乡中小学生都能广泛参与。
问题:校园足球“升级”仍面临诸多难题
自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中国足协联手推进校园足球以来,特别是去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地校园足球发展轰轰烈烈。如果仅看新闻报道和统计数据,可以说是形势喜人。但随着校园足球逐步向广泛深入迈进,一些矛盾也开始凸显。
养一支校园足球队要花多少钱?南方某中学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支20人的校队,外聘教练费用每年约10万元,与同城的其他学校踢一次比赛,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补助费等至少要万元以上,要是到外地参赛,费用还要翻番,“每年的费用少则30、40万元,多则50万元以上”。然而据校长们反映,在一些地方,校园足球经费没有渠道直接划拨到学校账上,为了孩子能打上比赛,许多校长、教师只得四处“化缘”拉赞助。“今年,我们特意向教育局申请了足球教练员需求数量,但反馈给我们的信息竟然是招不到。”广东一位中学校长说。
一方面,现有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缺编,且大多不具有足球专业教学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足球专业毕业生“一生难求”,很多退役的职业球员却不具备教师资质。“缺少优秀师资”,这是很多基层教育局局长和校长共同的心声。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学校“连孩子做操都没有地方,更没有场地给孩子踢球”;各级财政资金“给学校盖楼的钱多,建操场的钱少”。就算有了场地和经费,“师资问题也逃不过”。场地、资金、师资,这三个老大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渐显露出来。
按照普遍规律,体育人才大多出在农村。现在大部分足球试点地区都在城市,校园足球如何从城市扩大到农村,成为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重庆市彭水县教委体卫艺科科长谢江林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仅教学点就有近6万个,它们的共性特征是师资不足、课外活动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如果能以校园足球为载体,提升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养,那么校园足球的生命力将更加旺盛。另一方面,足球作为世界上职业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如何激发俱乐部参与校园足球的热情,在校园与职业俱乐部之间搭建桥梁,借助市场化手段和资源,让真正有潜质的校园“球星”走出校园,成为足球人才“红利”,也是一个亟待从机制上进行统筹设计的问题。
此外,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急功近利,一心想出成绩,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参与到校园足球中来,这与校园足球注重普及和“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建议:“寓教育于足球,以足球兴教育”
如何破解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中国足协副主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为推动各地加大校园足球投入,教育部将明确学校加强足球活动保障条件建设的具体要求,细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支持办法。对于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根据教育部的计划,2015年国家层面将培训6000名足球老师,各省市也都有自己的培训计划。
国际合作也是今年校园足球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一项就是聘请100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阿根廷等足球发达国家的高水平足球教练员,面向国内40个城市送教上门。王登峰说:“我们将请他们分散到不同的特色校里教一年足球课,我们的足球老师跟他们配合,学习他们的一整套东西,这就像导师带研究生一样。”
在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论坛上,中国足球“金哨”、清华大学教授孙葆洁表示:“现在,体重超标的孩子非常多,近视眼的发生率也非常高。所以,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体育运动,需要足球运动。”在孙葆洁看来,足球运动恰恰能在无形中承担起责任、公正、平等等价值观方面的培育功能。“尤其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规则意识,都能通过足球运动来养成”。因此,孙葆洁建议,一方面要注重“金字塔尖”球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关注校园足球的普及,“寓教育于足球、以足球兴教育”,为中国足球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著名球星、意大利AC米兰俱乐部青训主管加利很认同孙葆洁的观点。他说:“足球不仅仅教会我们体育,还教会我们如何尊重对手及如何赢得对手的尊重。足球与其他的项目相比,强调合作和协作精神,对孩子们来说,通过足球来教育他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加利还向我们介绍了意大利开展校园足球的经验,他说:“一批像AC米兰这样著名的足球俱乐部纷纷通过基金会与很多公立或私立学校密切合作,并经常请教练员、运动员走进学校,为学生开展某些体能和技巧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对足球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