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礼背后的经济学
2015-01-03李小末
□ 李小末
聘礼背后的经济学
□ 李小末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首民谣《氓》选自《诗经》,描述的是先秦时期发生在卫国的一段悲剧爱情故事:男人用花言巧语骗娶了单纯的女孩,女孩嫁人后为家庭辛苦劳作,待家庭情况好转,男主人公却开始对她拳脚相向,更是在外面搞起了小三,最终已为人妇的女子毅然选择了分手,结束了这段不幸的婚姻。
我们暂且先不感慨民谣中女主人公敢于向命运说“不”的绝然风采,其实这段民谣还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早在先秦时期,想要求娶别人家的女儿,已经需要带着聘礼了。即使是像男主那样又穷又黑心的流民,也是抱着布匹当聘礼才好意思去求亲的,没敢弄什么空手套白狼的伎俩,因为他知道,没有聘礼,即使姑娘自己愿意,她的家人也不会同意将她嫁给自己。
婚姻,一场特殊的“交易”?
其实,自从“妻从夫居”时代开始以来,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自发地形成了在订婚时由男方送女方聘礼的风俗,而聘礼的实质,则是对女方家庭养大女儿,所付出的感情和财物上的一种补偿。由于古时男性是家庭中主要的劳动力,而女性的地位较低,因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婚姻更像是一种买卖,即男方用聘礼买断了女子在性和经济上的权利。
既然是一种买卖,那么就应该遵循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至少对过去的大多数民族来说是这样的。比如在我国少数民族傈僳族,一个健壮又漂亮的姑娘至少得送5头牛的聘礼才能娶到;而长得一般的姑娘,3头牛的聘礼就足够了;如果长得歪瓜裂枣或是病病歪歪,能有1头牛当聘礼就要谢天谢地了。哈萨克族也有类似的习俗,当地有句俗语“美丽的姑娘值80匹骏马”,这完全是将姑娘当成了商品来对待。
其实古代中国人还算厚道,一般来说,如果结婚后由男子休妻,聘礼是不需要退回的,就算是一次性交易了。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某些民族,比如苏丹南部的丁卡族,还支持类似“7天内有问题可以退货”的不公平条款,那里的男性族人在娶妻时要以60头牛为聘礼,但如果妻子婚后不育或出了其他问题,也就是女子的“使用价值”没能实现,不能帮男性传宗接代,那么男性可以离婚,并要回之前60头牛的“货款”。
正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古时候的妻子其实是用各种有价值的聘礼交换而来的“商品”,所以妻子在家中的地位往往非常低下。将女子娶回家之后,夫家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压榨她们的剩余价值,让她们干一些苦活累活,甚至是本该由牲口干的活计,以使得自己“不赔本”。很显然,《氓》中的男主人公就是这样做的。
聘礼,成为了古代人“交易”新娘的“筹码”。
功能繁多的聘礼
当然,聘礼具有“货币”功能,不代表着“货币”功能是聘礼唯一的功能,事实上,聘礼的作用多得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女方经济上的补偿,同时还有着体现民族价值取向、联络社会关系、反映社会地位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还对结婚的双方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就像是给婚姻上了一个“保险”。
比如我们汉族传统的纳征中的“奶母钱”,其实就是送给女方母亲的礼金,感谢她在生育、抚养女儿的过程中的各种艰辛付出。奶母钱一方面补偿了女方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使得男方增进了与女方家长的感情,同时,如果奶母钱给的多,不光代表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男方家的财势地位,实在是一举多得。
而对于即将成为夫妻的男女来说,聘礼还是一份定额婚姻保险。对男方而言,聘礼已经送出,如果没有合理原因就提出离婚,那就等于白白损失了大量财富,人财两失;对女方而言,聘礼已经收入囊中,如果做出失德或是其他会导致男方能够合理休妻的事情,那么这份到手的聘礼还得“吐”出去,搁谁都得心疼。聘礼制度的存在使男女双方在想要结束婚姻关系之前,都得好好掂量掂量得失,客观上对婚姻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不过,聘礼行为实际上还是对男方更有利。因为结婚后基本都是妻从夫居,女性是要长期与丈夫一家生活在一起的,因此大多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比如被婆婆打压、被夫家苛待做苦活等,都是常事。但由于聘礼是交给女方亲属的,拿人手短的亲戚即使知道自家的女儿在别人家过得不好,也得劝女儿忍一时之气,以免给男方离婚拿回聘礼的借口。可见,聘礼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甚至买断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
社会地位竟与聘礼成反比
不过,时代在发展,民间风俗也在随之改变。时至今日,虽然聘礼制度并没有彻底消失,但是它的特点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力都普遍低下的年代,聘礼的多寡和男方的身份地位是息息相关的。男方家里越有钱、地位越高,给出的聘礼自然也就越丰厚。但是现在,事情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但是如果你参加过农村的婚礼,就会发现,单以普通人来看,农村的婚礼无论是规模还是排场,都要比城市的婚礼大得多。而且在农村,女方对于聘礼的要求,也远远超过城市。
有人曾在甘肃省的一些贫困山区进行过一项聘礼数额的调查,发现当地人虽然年均收入只有数千元,但是在嫁女儿时要的结婚聘礼,却都在数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甚至有些地方起价就是十万或十五万。很多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欠下了一屁股债,老父老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还债,甚至有些家庭,在孩子出生上学之后,还是还不完欠下的聘礼钱。
反观在城市中,女方对于聘礼的要求却少得多。有些女方家里条件好,只要女儿过得幸福,家里甚至会贴车贴房,并不会以昂贵的聘礼来为难男方。而且,城市中的女性有时甚至连婚礼也并不太看重,两个人领了结婚证,一起去旅个游,就算把婚结了,送个几千块的钻戒也就权当聘礼了,女方家里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不满的情况。
要真说起来,城市中由于人们教育程度水平高,在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男性相差无几;而农村中由于人们文化程度较低,还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女性的地位则远远比不上男性。可怎么从聘礼上看,社会地位反而和聘礼数量成反比了呢?
其实,这与女性本身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女性的平均收入低于男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男女收入的比例,在不同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城市,根据行业区别,女性的平均工资大约相当于男性平均工资的70%~90%,其实差距并不算大,一些事业型的“女强人”,收入更是远远将许多男性抛在身后。这些女性的收入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家庭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不需要把希望寄托在男方的聘礼之上。
与城市不同,大部分农村地区,男性还是主要的生产力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女性只能创造很少的价值,收入比男性少得多,能有男性的50%都算是高收入了。这样一来,聘礼成为了女方家庭唯一“赚大钱”的机会。有些贫困山区的家庭,就是凭借着“嫁女儿”收取的高额聘礼,从贫困户一跃成为当地的富户,还引来许多人的羡慕和效仿。这样一来,这个奇怪的现象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以现在的眼光看,我们最好将聘礼当成一种态度,只要两人真心相爱,聘礼多少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过于看重聘礼,那真是成了“爱情买卖”了,女人一生的幸福,又岂是聘礼能够买来的呢?
(摘自《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