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纷争(续)
2015-01-03
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纷争(续)
□ 宋志勇 龚 娜
明治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
明治天皇打开侵略战争之门
1889年2月11日,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领衔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问世。它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第一章便是《天皇》,占整部宪法篇幅的22%。其中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颁布这部宪法的,就是明治天皇。彼时,他年方36岁,登基22年,正站在带领日本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节点上。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宪法,明确天皇的权力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国家元首、最高统帅权、外交权、大臣任免权和立法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统帅权:天皇是大日本帝国国家所有权力的源泉,是日本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此,无论在政治传统、精神伦理上,还是在近代法律上,天皇都成为这个国家最高的、无可怀疑的主宰。
1869年,明治天皇行幸东京
12岁被皇宫门口的枪炮声吓昏
明治天皇出生于1852年9月22日,幼名佑宫,是孝明天皇最宠爱的皇妃庆子所生。庆子并非皇后,按照规定,妃子所生的皇子8岁以前不能生活在皇宫里,要一直和母妃生活在外祖父家。佑宫的外祖父是孝明天皇的顾问中山忠能,中山全家及御派仆人细心百倍地照料佑宫。他的童年像普通孩子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使他成年后少了些许刻板、僵硬的皇子习气。
1860年,8岁的佑宫被孝明天皇立为皇太子,并取中国儒家经典《孝经》中的“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改名为“睦仁”,回到皇宫生活。从此,睦仁在侍女和仆人的呵护中长大,深受娇惯和宠爱。那时是武士战乱、幕府掌权的末期,1864年,长州藩士兵与幕府军在皇宫门前激战时,12岁的睦仁竟被枪炮声吓得昏厥过去。
在与世隔绝的深宫大院里,睦仁接受着最好的教育。父亲孝明天皇亲自担任日本古典诗歌——“和歌”的教师,母亲庆子担任习字教师,汉籍课程由日本一流的汉学家讲授。此外,睦仁还学习帝王之术,跟着父亲参加天皇的各种日常礼仪活动。
1866年12月,孝明天皇猝死。次年1月9日,睦仁成了日本历史上第122代天皇,当时,他的实际年龄不足15岁。他的年号“明治”取自于中国《周易·说卦篇》中的一句话:“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登基之后,皇室一心想让明治由一个文弱书生转变成崇尚武功、勇猛好斗的武士。于是他开始接受严格的武士教育,由当时日本非常有名的新田村八、山冈铁太郎等武术家教他剑术、马术、角斗术等。同时,还有元田永孚等大儒学家给他讲授封建伦理道德,学习吟诗作歌。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他还学习德语、德国法律、法国政治典章、欧美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执政要术等。
当时的日本,国内矛盾激化,又遭到西洋列强叩关入侵,人心惶惶,反对德川幕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867年,朝廷迫使幕府“大政奉还”。1868年,以萨摩、长州等藩为代表的西南强藩倒幕派和朝廷联手,利用天皇的权威,宣布“王政复古”,并在戊辰之战中打败了幕府军。德川幕府在历经15代将军265年之后,结束了对日本的实际统治。做了600余年傀儡的天皇,再次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率先喝牛奶、吃牛肉
如果说倒幕派与幕府混战时,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既无执政能力,也无施政经验,只能任人摆布的话,那么等到大局已定,这位十六七岁的天皇就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和早慧。他宣布实行“太政宫制”,先从名义上把天皇对朝政的领导固定下来。
接下来,为了团结幕府旧部服从新政权,明治天皇没有对幕府旧臣和反对势力进行灭绝性围剿,而是尽量劝其归顺,尽力安抚,使大批反对势力很快转过身来,为他服务。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德川幕府所占据的江户城实现了和平交接,德川家族也没有被斩尽杀绝,而是被移封到江户城西南的静冈地区。
新政权建立后,是仍然以千年古都京都为首都,还是迁都到幕府的所在地江户,出现了不同意见。为了实现权力的统一,防止幕府再生,明治天皇支持迁都。为排除反对派的阻挠,他以“外出行幸”的名义,两次考察江户,制造舆论。1869年,江户顺利成为日本国都,并改名东京。
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明治天皇通过废藩置县、中央集权等措施,重整国力,发展经济,摆脱了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危机,开始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1871年11月12日,天皇派出使节团考察西方,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力主维新变革的风云人物从横滨出发,东渡太平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登陆。在美国考察8个月后,又横渡大西洋,访问欧洲诸国,并于1873年回到日本。
当时的欧洲正处在如火如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的大变革让日本使节大开眼界。一份使节团的官方日志写道:“火车一到,我们刚把行李卸在旅馆,行程就开始了……我们站在钢铁呛人的气息中,周围烟雾蒸腾,身上落满了煤烟灰和尘土……回到旅馆,几乎还没来得及脱掉脏衣服,晚宴的时间又临近了……如果受邀去剧院,我们不得不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注意舞台上的剧情……夜晚我们刚就寝天就亮了,卫队要带我们去参观工厂。”1873年3月15日,使节团还会见了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对他们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这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强弱相凌,大小相侮。”
使节团不虚此行,回到日本后,大藏卿(后称财务大臣)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的维新政策。他认为:“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日本开始了天皇主导的经济、社会大变革。
明治天皇不仅明确表达支持维新的政治态度,还在生活方式上率先作出改变——喝牛奶,吃牛肉。此前,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杀生思想的影响,很少吃肉。西风东渐后,日本人开始转变观念。当时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就鼓吹吃肉,认为日本人之所以矮小,就是因为没有吃肉的习惯。1872年,明治天皇试吃牛肉时,让报纸大肆报道这一消息,以作为“率先垂范”。一时间,民间吃肉之风盛行。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1886年,明治天皇令伊藤博文组织人员起草宪法,并于3年后颁布实施。明治宪法所规定的日本天皇制,既不同于西方虚位元首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君主立宪制,其特点是天皇通过大臣的辅弼享有最高权力,主导行政、司法、立法等各个方面。
衔着子弹壳做的烟嘴
随着近代天皇制的建立和巩固,日本军国主义孕育而发轫。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统治集团就提出“大力充实军备,耀国威于海外”的方针,随后逐步确立了向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大陆政策”的目标,是将朝鲜半岛、中国大陆乃至俄国的西伯利亚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称霸亚洲,最终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到明治天皇30来岁时,日本已经发展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事力量,成为远东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1874年入侵中国台湾;1875年制造江华岛事件,入侵朝鲜;1879年吞并中国的附属国琉球。
这样的维新结果绝非偶然。明治维新的主力是当年支持天皇的武士和被天皇劝说臣服的武士。他们尽管在西方大开眼界,开始穿西装、看歌剧、学外语、搞经济,但他们骨子里依然是在皇宫外血拼的武士。以杀伐征战、穷兵黩武为无上光荣的“武士道”精神,依然被他们继承和发扬。并且,他们越是发展经济,越能感受到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的束缚。武士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当然是殖民掠夺。
对于明治天皇来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转移国内视线。他30多岁时,日本国内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为维护天皇制度的权威,不再重演幕府时代的傀儡悲剧,明治政府在资本主义尚未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地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当年那个被皇宫门口的枪炮声吓昏过去的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崇尚武力、好勇斗狠、以征服亚洲乃至世界为己任的天皇。他一年四季身穿旧式军装,骑着高头军马,衔着三八式步枪的子弹壳制作的烟嘴,经常在陆军大学毕业典礼或军事训练中抛头露面,还亲自参加实战演习,召见士兵,四处鼓吹要张扬“国威”,为日军官兵对外作战撑腰打气。他的后半生,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紧紧结合在一起。
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明治天皇于1893年决定,此后6年,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捐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为此,不但他本人节衣缩食,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就连皇后也把首饰捐了出来。他对臣子们说:“以后皇后只能用樱花来装饰头发了。”在皇室的鼓动下,政府官员主动献出1/4薪俸。正如他当年带头吃牛肉感动了东京市民一样,海军将士得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无不为之振奋,战争野心更旺盛了。
1894年,明治天皇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挑起甲午战争。他在宣战诏书中说:“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在战争中失利,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也抱有野心,因而伙同德国、法国进行干预,明治天皇只好下诏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这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卧薪尝胆”式的报仇意识迅速蔓延。经过10年的扩军备战,日本终于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获胜,首次击败了一个欧洲强国,成为拥有朝鲜、库页岛(俄罗斯称萨哈林岛)南部及中国台湾的亚洲头号强国,有了和欧美共同瓜分世界的本钱。日俄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成了“东亚霸主”,实现了千余年前推古女皇采用“天皇”一词时的梦想——取代中华皇帝的地位。这时,他的所作所为与自己名字“睦仁”的含义已相去甚远。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终年不足60岁。他与皇后、皇妃共生育了15名子女,成年者仅有三皇子嘉仁和4名公主。夭折的10个孩子中,有8个是在14年内先后丧命的,平均一年半就办理一次丧事。明治天皇死后,只能由嘉仁亲王继承王位,即大正天皇,在位14年。大正天皇因患有精神疾病,未能正常理政,作为不大。明治天皇的孙子、1926年登基的裕仁天皇,继承了祖父的好战基因,而且在位时间长达62年,发起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把世界拖入二战的深渊。
明治天皇在打开日本近现代大门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罪恶深重的军国主义时代。他的后代也难逃战争带来的灾难。
明仁天皇唯一访华的天皇
现任日本天皇是昭和天皇之子明仁。同父亲一样,1933年明仁的诞生也曾让日本举国同庆。当时,日本军队已入侵中国。
一周只能见父母一次
昭和天皇结婚之后,皇后良子接连生下4个女孩。这引发了皇室的后嗣危机,街头巷尾流言四起,“皇后陛下的肚子肯定只能生女孩”,“明治天皇拥有12名妻妾,而现在的陛下却只有皇后一人”……元老重臣们纷纷劝说天皇纳妾。关键时刻,皇后良子再次怀孕,并于1933年12月23日生下一男婴。经过仔细考虑,昭和天皇给皇子命名为“继宫明仁”,继宫为号,明仁为名。这个名字既出自明治天皇颁布的《大教宣布之诏》中的“宣明治教,以宣扬惟神之大道也”,也包含了中国典籍《周易》中“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的含义。
按照惯例,皇太子出生后,要被送到远离父母的人家去抚养。但昭和天皇不愿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过远离双亲的生活。而且他没有其他妃子,不用担心太子安全问题。于是,昭和天皇在内宫设置了皇子御殿,把明仁留在身边。
明仁逐渐长大,大臣们看到昭和天皇仍无意将他送出去抚养,不得不求助于昭和天皇的母亲贞明皇太后和政府元老西园寺公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专门处理日本皇室成员事务的宫内省正式向天皇夫妇禀告:“皇太子到3周岁时要离开两位陛下,此事业已决定。”昭和天皇拿不出有力的反对理由,况且这也是祖先留下来的规矩,只得同意。
1937年3月29日,3岁零3个月的明仁离开双亲,移居东宫御所。按规定,明仁每周只有星期日能返回皇宫看望父母。这短短的一天,对疼爱他的昭和天皇夫妇来说,显得非常短暂。他们尽量利用这一天,陪明仁玩捉迷藏等游戏,昭和天皇还经常给明仁讲解各种花草、动物的知识。
1944年,明仁和许多日本小学生一样,被疏散到枥木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日光市躲避战乱,与昭和天皇只能通过信件联系,日本共同通讯社负责为天皇和皇太子传递信件。1945年11月7日,明仁从日光返回东京,先是同弟弟暂住于未被完全烧毁的东宫御所,后又迁至位于东京都小金井市的新行宫。兄弟俩仍同战前一样,只能在每个星期日前往皇宫探望父母。学校的一些老师都觉得,明仁长期与父母分居,只能在侍从的陪伴下学习生活,实在“太可怜了”。
1946年至1950年,昭和天皇遵从“学习西洋思想和习惯”的方针,聘请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伊丽莎白·维宁当明仁的家庭教师。同时,还有4位旅居东京的西方青年帮助明仁练习英语。1956年3月,明仁从学习院大学经济学院毕业。
1957年,美智子在网球场上的青春风姿让明仁一见倾心
网球场之恋
距离东京不远的轻井泽是日本的避暑胜地,那里群山环绕,树木繁茂,气候宜人。明仁读大学时,非常喜欢打网球。1957年8月,明仁来到轻井泽参加网球比赛,遇见了同来参赛的正田美智子。美智子相貌出众、风姿绰约,明仁一见倾心,对她发起了爱情攻势,常常约她一同出去郊游、打网球。回到东京后,明仁又频频出面组织网球赛,邀请美智子参加,两个人很快就由相识、相知发展到相恋。
明仁希望和美智子结婚,但遭遇了很大阻力。这是因为美智子的出身。美智子的爷爷是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日清制粉集团的创始人,她的父亲正田英三郎一直担任集团的社长和董事长。1957年,美智子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圣心女子大学英语专业。在学校时,她担任过学生会会长。普通人家找儿媳,这样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但长久以来,日本皇太子妃的人选都是在皇族和贵族中产生。在皇室眼里,平民出身的美智子没有资格嫁入皇室。昭和天皇和良子皇后也反对这桩婚事,担心美智子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皇宫礼俗。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两人的爱情之路颇为坎坷。其间,美智子借故前往欧洲、美国,名为旅行,实则为了躲避国内舆论。不过,美智子刚一回国,明仁就给她打电话说:“一切障碍都能克服,全看我了,请拿出勇气来!”
明仁对美智子的矢志不渝感动了昭和天皇,他率先同意了这桩婚事。1958年11月27日,根据《皇室典范》的规定,日本皇室召开了专门讨论明仁皇太子妃候选人的会议。会议正式作出决定,批准正田美智子为皇太子妃。
“平民”“恋爱”这样的词语与皇室联系起来,给了日本人极大的新鲜感。公众认为,明仁皇太子此举冲破了皇室“万世一系血统”的禁忌,很有胆量,对他颇有好感。1959年2月,日本一份民意测验显示,87%的人支持明仁选择平民为妻。
1959年4月10日,明仁和美智子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大典。皇太子身穿橘黄色的黄丹袍,头戴天子冠,手执上朝用的笏(音同护)板。美智子身着宫中特有的12层单衣,头发做成下垂发型,拖至腰际。当天,有53万人涌上东京街头。当婚车经过时,人们高呼“万岁”。婚礼全程进行了电视直播。随后,日本掀起了一股“美智子热”和“皇室热”。
1960年2月23日,结婚刚10个月的美智子生下一个男婴——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取名“德仁”,号“浩宫”。1964年11月,美智子生下次子文仁;1969年4月,又生下女儿清子。
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
到西安寻找年号出处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明仁皇太子即位,成为日本第125代天皇,改年号为“平成”。平成出自中国《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内平外成”及《尚书·大禹谟》中的“地平天成”,表示国内外、天地间均和平兴旺,充满吉祥。1990年11月12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在东京皇宫举行即位典礼,正式登基。
明仁天皇登基后,展开一系列皇室外交,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访华。199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10月23日到28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日两国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访问中国。
根据时任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的回忆,明仁天皇为这次出访做了充分准备。当年10月12日,天皇夫妇邀请杨振亚和夫人到天皇起居地东京赤坂御所共进午餐。他们询问了北京的气候、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等情况,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天皇说,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要了解日本文化就应该先了解中国文化。告别时,皇后还在杨振亚夫人耳边小声说:“为不失礼,如果在中国期间有什么需要提醒我的,可别客气。”说完,两人都笑了。
在访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等人会见了明仁天皇。在致辞中,明仁天皇谈到了中日战争:“在两国交往的悠久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我国给中国国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痛心。战争结束后,我国国民基于不再重演这种战争的深刻反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在同贵国的关系上,通过两国前辈们等许多人士的热情努力,建立了要永誓和平友好的关系,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正在不断加深。”“此次我们访问贵国,如能作为一个契机,使两国国民作为友好邻居向着未来共同迈进,我将感到无比高兴。”
明仁天皇还访问了西安,他想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一看自己年号的出处。博物馆安排了几位眼神好、心思细的工作人员贴着碑石仔细查看,终于在65万余字中找到了“地平天成”4个字。当明仁天皇看到自己的年号出处时,激动地说:“西安碑林在日本颇有名气,许多日本人都知道。今天能亲眼见到,真是太好了!”
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战
2012年8月14日,在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67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说,日本天皇应就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真诚道歉”。这引起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应。明仁天皇虽然表示希望访问韩国,只要为了日韩交好,在韩国道歉也不会犹豫,但访韩之旅至今未能成行。
2005年8月15日,明仁天皇曾率领7000民众,在皇宫附近的武道馆举行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追悼仪式。他对二战中死去的人们表示哀悼,希望日本永远不要再卷入战争。80岁生日前夕,明仁天皇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一生中对什么事印象最深刻?他给出的答案是“二战”,因为“那么多怀揣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如今,明仁天皇已即位25年,对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视察过。每当发生重大灾害,如1991年普贤岳火山喷发、2011年造成严重核泄漏事故的“东日本大地震”,明仁天皇夫妇都曾到灾区悼唁死难者,慰问灾民,鼓励救援人员。这些工作,是在向世界展示天皇的新形象,也使天皇家族的千年“神话”以新的方式延续下去。
(全文完)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