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者,先得小众
2015-01-02周雪林
得天下者,先得小众
长尾的概念说了很多年,但渐渐人们发现,长尾经济并没有爆发出多少了不起的能量,互联网世界依然遵循二八原则,20%的塔尖产品(服务)产生了80%的收入(利润)。
长尾的商业价值被高估了吗?情况好像正在发生转变。移动互联网和以往PC互联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的真正连接。正如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王赛所观察到的那样:“旧长尾只能通过打造长尾集合平台做到一定程度的纵向深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长尾则可以实现纵向深度和横向圈层的兼顾。新长尾不仅仅是一个个小众、冷门的集合器,更具备了互动沟通、深度挖掘?甚至一对一定制的基础。”的确,现实世界中,各种旨在深度服务于特定小众人群的社区平台正在密集出现,宣称只为“特定气味”的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也敢于站在主流的对面,发表各种“歧视性宣言”。
李海波,海趣网的创始人,在本期文章中分享了他的顿悟。过去,他希望把海趣网打造成海量的设计师、用户和工厂连接的平台,但Pluto音响的成功让他意识到,海量平台的想法很可能是个妄念。更有价值的做法可能是:在不同的领域,找到一个行家、工匠,由他(她)带领组建不同的群,意见领袖能够成为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主导,用社群方式去连接,慢慢形成细分和垂直领域特立独行的“好东西,好生活,好个性”。
无疑,这是一种从大众到小众的范式转换。小众是一个锋利的切口,能够让你快速地切入圈子,加速度地积累起口碑。美誉度和高忠诚度的种子用户。由于人群的示范效应、传播效应呈几何级增长,从小众引爆,再燃遍大众主流市场的案例比比皆是。无印良品,当初为了与现代商业逻辑划清界限,宣布不要商标,让原研哉、深泽直人来做设计,产品透着侘寂和禅意,成了文艺青年的图腾。然而,当一个“文艺”的“无品牌”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门店越开越多之时,它必然走到了自己曾经反对的地方,“无印”就是最大的“印”,反商业的偏偏最商业化。同样,小米“为发烧而生”,最终“烧”到的人群无远弗届。
自然,这渐渐远离了小众的初心。知乎开放之后,就有人惋惜它从那个封闭高冷的“精英圈子”沦为网民游乐场。但商业无非是一种选择,在这里不做是非判断题,想要表达的只是,从小众蹊径走向大众广场的过程越来越富有可能性和戏剧性。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丢失了什么,不同的人自有权衡,但如海浪翻滚,趋势不可逆转。“节操精选”创始人陈桦说得好,“刚开始小众是吸引人的,然后它可能慢慢变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也一定会有新的亚文化出现,这是一个不断增进、循环的过程,这也是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