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金融系主任、金融学博导——刘晓星教授
2015-01-02本刊编辑部
一、个人简历
刘晓星(1970.9~),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后,金融学教授,金融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金融系主任,全国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中国金融工程年会理事,江苏省金融青联常委委员,江苏省科技创业导师。
二、研究方向和学术活动
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金融理论与政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
1、连续多年出席中国金融学年会和中国金融工程年会。
2、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
3、The 9th Annual MIT Chief Data Officer&Information Quality(CDOIQ)Symposium.
4、The inaugural Internet Finance Forum at the MIT Faculty Club.
三、主要学术观点
1、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面临新的消息面时,更多表现为认知不足,惯性交易、羊群行为使得市场中投资者跟风的交易行为更加集中,从而市场流动性被更大程度上被消耗;理论上,在投资者信息认知不足的市场,允许套利交易的程度越大,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流动性的正向影响越小,然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规模相差悬殊,套利机制反而促进了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2、主权债务管理一般从债务存量、债务结构、投资者结构和债务资本市场结构四个层面影响金融系统稳定。
3、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必须与其经济金融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由于金融业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去杠杆宜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不同于美欧国家,中国资本市场宜在增量中去杠杆;提升国民经济资本化水平,从资产端实现资本市场去杠杆;适度量化宽松内生性货币,从货币端推动资本市场去杠杆;协同发挥行政与市场机制,结合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差异去杠杆;积极推动“互联网+资本市场+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从产业端实现资本市场去杠杆;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载体,以沪港通为起点,借力国际资本市场去杠杆;加快资本市场杠杆结构调整,实现风险定价合理化;强化机构投资者和金融衍生品监管,尽快建立证券信用交易保证金制度。
四、代表性的论文学术成果
以独立或第一作者在《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金融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南开管理评论》、《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SCI论文和SCI论文各1篇,CSSCI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
1、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股票市场流动性变点检测.《管理科学学报》,(CSSCI权威期刊),2014(7)。
2、股票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EVT-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世界经济》(CSSCI权威期刊),2011(11)合著。
3、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度量——基于金融高频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2009(7)/4。
4、主权债务管理:模式选择、宏观协调与金融稳定,《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14(1)。
5、基于稳定发展视角的银行监管效果分析,《财经问题研究》(CSSCI),2011(6)。
6、《全球化条件下基于系统视角的中国新型金融监管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
7、《全球化条件下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机制及其监控研究》(基金号:71273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7万,2013.1~2016.12(在研),主持人。
8、《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影响机制及其动态均衡研究》(基金号:71473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5万,2015.1~2018.12(在研),主持人。
9、《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新型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基金号:70973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万,2010.1~2012.12(已结项),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