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渗入产业深水区
2015-01-02骆永华和君咨询合伙人
文/骆永华 和君咨询合伙人
互联网渗入产业深水区
文/骆永华 和君咨询合伙人
一旦互联网渗透到各大产业的深水区,可能爆发的潜力和造就的财富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依然热闹非凡。然而,把互联网当渠道,通过电商做销售的模式仅仅是个开端。真正的“互联网+”应该是深度的产业互联网。对此,每一个产业和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和显学。在我看来:“互联网+”就是产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交融竞合的新常态。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条件和环境下,那些既了解产业又了解互联网的创业者或团队,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业态进行重新定义,对产业资源及产业价值链进行全方位重组,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阶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成果、模式和形态,都是“互联网+”的实践。
产业互联网也与消费互联网(比如京东这样的B2C电商)、以及企业互联网(比如纷享销客这样的SaaS服务)不同,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之前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主要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现在的发展空间则主要是在企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尤其是产业互联网。
在包括前互联网的任何时代,国民经济一直都是由大众市场和垂直产业组成的。每一个垂直产业也都可能同时面对一个大众市场,比如医疗产业是垂直产业,但健康的需求形成了大众市场;教育产业是垂直产业,但学习的需求形成了大众市场;媒体是垂直产业,但获取信息和内容的需求形成了大众市场……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每个企业内部也有一个价值链。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消费互联是产业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经销商和终端跟用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不同程度地互联网化了。这“最后一公里”、营销全过程的“临门一脚”虽然至关重要,但相比整个产业价值链而言,毕竟还只是几分之一的价值空间。之前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聚焦于消费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如此大的势能,造就了那么多的上市公司和富豪;一旦互联网渗透到各大产业的深水区,实现产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可能爆发的潜力和造就的财富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快速发展,必然也伴随着企业互联网的深入快速发展。企业的边界本来就是管理和交易的替代。一个价值环节、一个职能岗位如果管理成本高于交易成本,那就更适合放在外面,通过产业链的交易去获得。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管理成本以及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带来了企业边界的模糊甚至企业的无边界化。因此也可以想见,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动力,会不断拉动和倒逼管理软件的SaaS化,推动企业互联网的发展,顺带解决了企业和企业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为产业价值链的深度互联网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谁是产业+互联网,谁是互联网+产业
产业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业态进行重新定义、对产业资源及产业价值链进行全方位重组、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设计的一个持续过程。重组后的全新产业价值链上,可能会在每个环节脱颖而出若干个平台化公司(我们称之为“互联网+产业”),也会在各个环节分布着大量的公司化平台(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
譬如:在电商领域,淘宝和天猫是平台化公司,韩都衣舍和早期的京东就是公司化平台。在互联网家装领域,爱空间和东易日盛是公司化平台,土巴兔、齐家网、一号家居网则是平台化公司。在移动出行领域,神州专车是公司化平台,滴滴快的则是平台化公司。
“产业+互联网”的操盘手们也许深谙互联网思维,善于做互联网营销,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和渠道,但他们做的是业务、企业和产业的转型,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之下,对微笑曲线的重建和在微笑曲线上的产业升级。而“互联网+产业”则是基于对产业的理解,为产业中人、产业中的企业服务,通过服务实现弱整合(不同于股权层面的兼并重组),做的是互联网平台的事,赚的是互联网平台的钱。
互联网的大平台,加上产业的小而美,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构成未来中国的产业和经济图景。
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与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
从事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创业或内部创业也好,还是做产业的“互联网+”也好,都是从0到1的创新,也是一个从1到100的创业。“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产业”都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产业互联网需要既了解产业又了解互联网的创业者或团队,最好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一部分是“具有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
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呢?比如传统企业老板的儿子、女儿、女婿、儿媳以及侄子侄女等所谓的“富二代”。我经常跟传统企业的老板讲:“你应该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支持自己的二代,在与自己主业存在一定相关性的领域进行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产业的创业,当然前提是他(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和创意。” 这样的创业,是第一代企业家相对看得懂、有产业资源、能帮忙不添乱的事。这种内部创业和风险投资既是短期内对主业的促进,又是长远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对冲安排。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将来无论是经营成熟的传统业务的上市公司收购这个“互联网+”公司,还是不断私募或挂牌新三板,蛇吞象收购上市公司,主业的更换和股权的变动也就实现了二代在所有权到经营权的接班。
当然,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并不仅仅限于富二代,也可以是第一代企业家在同乡邻居、自己朋友圈、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线员工、自己服务的客户、代理自己产品的渠道商、给自己供货的上游厂商……所有这些利益相关方中,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维、管理能力的年轻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呢?那些长时间专注于特定产业,为它们进行专业服务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机构从业者,对该产业非常了解,又有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能跳出具体的产业和企业来看待问题的,自然就是最佳人选。他们大多也愿意参与到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和转型中来。
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和具有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联合在一起形成创业团队,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是产业互联网浪潮中最耀眼的主角。
※※※※※
从短期来看,怎么高估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的挑战都不过分。然而从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前景怎样乐观期待都不过分。2015年,“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从巴克莱银行总结的1.0版本(不出台刺激政策、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演化到2.0版本,核心内容是增加了“互联网+”和“众创”和“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和注册制改革”。我们认为,“克强经济学”存在如下的背后逻辑:
(1)通过“互联网+”和大众创业,刺激和引导早在2008年之前就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举步维艰的市场化改革。
(2)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进注册制也是在推动市场化改革,激发和支持创新创业。
(3)适度调控、去杠杆,只确保经济增速不低于底线,在安全的前提下对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做除法。
(4)推出新三板,做多股市来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大众创业,也是在引导优质资源向先进生产力和优势产业重新进行配置,是对新经济做乘法。
(5)优质资源向“互联网+”和大众创业的聚集,一方面是资本,一方面是人才。改变就业文化和导向,从整个职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促进高附加值和高收入前景的就业,也是从根子上改变就业方向和解决就业问题。
也许这十年,最大的机遇就在于由产业、“互联网+”和资本构成的互动飞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