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
2015-01-02陈媛媛
陈媛媛,邹 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63)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作为文明的核心体,始终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如此辉煌的历史文化根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传承和创新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全球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全球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世界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逐步认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塑造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不仅极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人民发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各国文化进行渗透,借助各种方式占领文化市场以达到内化主权国家深层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目的,从而满足其“殖民扩张”的野心。西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逐步扩大。他们所宣扬的所谓人权和自由主义中不乏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消极因素。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需要看清问题的实质,拒绝一味盲目崇洋媚外所造成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祖国意识和道德标准的现象产生。实际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就沦为了别国的附庸了。当然,笔者并不主张文化保守主义,而是主张不同文化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坚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防范和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
二、全球化使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地位有所动摇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文化的出世。它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阶级的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属性,是时代性、先进性、人民性的统一。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矛盾始终处于相持状态。西方社会倡导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过是其试图改变他人政治信仰和道路选择的借口。当前,我国青年一代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但不能否认一小部分青年人已经发生价值混乱和信仰危机了,他们盲目地推崇资本主义价值观,追求所谓的“自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不可小觑的消极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是针对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当下实际情况提出的具体目标,符合社会前进方向和民众期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历史和传统都要求加强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也需要文化来指引方向。
三、全球化使我国文化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一个国家能否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体现就是文化产品能不能蕴含民族文化的价值观,从而走向世界,对世界人民产生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只注重文化的公益性,而忽视了它的产业属性和效益功能。在美国,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哈利波特》的品牌价值已达150亿美元,带动全国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预计将逾千亿美元。在英国,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到2010年,音像出口已占日本总出口的10%,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我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2009)》显示,美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高达42.6%,我国只占1.5%;2008年美国海外票房收入183亿美元(全球票房收入280亿美元),而我国仅3.6亿美元。
通过此对比,可以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经济总量整体上升的背景下,更应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现大国的风度和气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境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传媒业更是不断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竞争方面的差距。如何切实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四、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应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要秉着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持一种开放与谦虚的心态有效地维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绵延与发展,与此同时,把优秀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与永恒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沧桑,有其精华,亦有其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要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数千年占据世界先进文化之首;在近代,即使国家千疮百孔,优秀民族文化依然屹立不倒;在当代,中国文化经历改革开放的洗礼更展现出它无穷的魅力。我们有理由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性。恩格斯认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历史发展的科学。”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前进动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机制。通过与不同文化思潮的接触和交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换,体现时代性。同时积极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格局,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开放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批判和吸收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彰显世界性。
(二)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是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全面丰富和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中共十七大报告都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强化、发挥、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性,通过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价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主导性;面向世界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眼光,立足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借鉴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比较优势,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面向未来则要求我们要自觉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根据历史的尺度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善于从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目标与趋势出发,设定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航向,不断推动文化的与时俱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对先进文化的本质规定。“它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中华民族当下的生动实践,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利益,但拒绝狭隘的民族主义;它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科学的思想路线。高扬科学的旗帜,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反映一切封建文化和迷信思想;它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由人民大众创造并服务于人民大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全社会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共同进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安定有序、活泼健康的文化氛围,才能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狭隘利益的精神共同体,就能能够团结协作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通过增强文化创新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多。必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做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新力,但文化创新离不开体制的支撑,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首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以实现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其次,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换和提升。要把开发科技含量高、创意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研发人员和研发投资的比重,作为关键的战略步骤;要发挥文化创新的活力效应,发挥产业的联动效应,建立良好的跨国跨界合作模式,努力与信息化的潮流相结合。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 周蔚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4] 沈壮海.关注文化安全新课题[J].中国教育,2004(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杨生平.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发展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罗本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