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跟踪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
2015-01-02苏建军
○苏建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审计局 北京 100176)
浅谈跟踪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
○苏建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审计局 北京 100176)
跟踪审计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审计方式,具有及时性、持续性、预防性和效益性的优点。本文结合跟踪审计的持续改进动态管理的思维方式,就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跟踪审计方式的作用,推进组织管理进而优化组织治理,促进良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跟踪审计 组织治理 免疫系统
组织治理是通过不断改良现有管理运行体系,提高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以此保障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治理既是一种管理的过程,更是一种改良的过程。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督组织业务活动运行、维护内部管理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监督职能,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组织内部矛盾和潜在风险,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创新的审计方式,能够通过不断加大过程监督环节的控制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对更好地实现“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组织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及模式
1、跟踪审计的含义
关于跟踪审计,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部门)对投资项目或资金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判断是否属于跟踪审计,主要看审计实施过程是否跟随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跟踪审计源于政府投资审计领域的应用,而后逐步扩展到政策执行、制度落实、投资绩效、环境审计等各个审计领域。跟踪审计是一种审计方式的创新,能够及时反馈并提示纠正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体现了组织治理精细化的发展要求。
2、跟踪审计的常见模式
跟踪审计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操作流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见的跟踪审计模式有以下几种。
(1)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人员随事项进展,对被审计事项各个阶段、环节实施的内容进行审计,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问题的纠正,改进和完善工作,使得事项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
(2)重点环节、重点内容跟踪审计。通过对审计事项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该事项的节点、重点及风险点等,并据此确定审计的重点并实施审计。
(3)阶段性跟踪审计。针对某一时段审计事项已完成部分或实施情况,确定审计频率和时间,进行集中式的审计。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跟踪审计具有较强预防性
跟踪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口前移,更加关注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将问题或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侧重于防范和预防,更能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跟踪审计介入具有及时性
跟踪审计比一般的事后审计介入时间早,强调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并以事中审计为主,与审计事项的发展同步,甚至贯穿于审计事项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有关责任方提出,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克服了传统审计方式纠正问题的滞后性,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
3、跟踪审计实施具有持续性
跟踪审计在审计事项实施过程中介入,实现对审计事项实施过程的监控,更加强调审计过程的持续性,增加了审计频率,形成了不同时点对同一事项的多次审计,审计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审计人员到现场审计的次数比较多,可以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对审计事项的监督。
4、跟踪审计内容具有广泛性
跟踪审计不仅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更加关注审计事项的实施流程和管理过程,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全面,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或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揭露和反映体制性、制度性问题,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组织带来长远效益。
三、跟踪审计服务组织治理重要作用
完善组织治理是降低组织风险、推动健康运行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组织治理有着良性互动的关系。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普遍应用的审计方式,融合了系统控制正反馈和负反馈的优势,着眼于监督与预防的结合,通过关口前移、持续跟随式监督、及时反馈调整的方式,充分发挥揭示和抵御功能,努力推动组织良治,增加组织价值。通过跟踪审计,实现了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以事中审计为主的转变;实现了从静态的被动审计向全过程的动态审计的转变;实现了从局部审计向全方位审计的转变。
1、跟踪审计对组织治理具有预见和防范功能
跟踪审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跟踪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事项进行提前介入和持续性监督,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隐患,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向相关执行机构或监督决策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从而防止问题的蔓延和风险的扩大,充分发挥审计的风险防控预警功能。
2、跟踪审计对组织治理具有监督运行的功能
组织治理源于受托责任关系,是所有者对经营者(或管理者)的监督制衡机制的体现,以合理地配置两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所有者委托审计监督检查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促进经营者管理能力,改善组织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组织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关注。经营者委托审计履行对组织内机构和人员执行内部政策、规定及落实事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情况,以更加有效地履行经营管理职责。
3、跟踪审计对组织治理具有建设性作用
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建设高效组织的要求,通过审计监督对组织治理发挥推动、促进、改善和优化的影响和效果,对组织风险的预测、判断和防范向审计委托人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跟踪审计方式以其多次介入、持续实施和全面深入的特点,在发现风险和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产生的原因及根源,从源头上分析、从体制机制上查找薄弱环节,从微观入手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管理决策和组织治理。
4、跟踪审计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具有推动作用
跟踪审计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方式的创新,也是一种动态管理理念的体现,跟踪审计通过及时、持续性的跟进,实时反馈问题并调整,使审计工作由静态监督变为动态管控。通过跟踪审计的实施,促使组织及组织内成员不断强化合规意识,树立追求实效和绩效的理念,提升风险管理和防控的意识,培养持续改进的作风,有效地推动组织的文化建设,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跟踪审计服务组织治理的风险
作为跟踪审计,受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影响,其本质仍然属于事后审计,体现精细化管理条件下细粒度的事后独立监督。在发挥跟踪审计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跟踪审计方式局限性和因此引发的审计风险,以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的积极作用。
1、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审计定位风险
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独立监督,审计的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审计实施过程与审计事项发展过程同步,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易造成审计委托方、审计对象甚至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定位认识模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审计责任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责任难以区分,容易出现审计越位和错位,引发一定的审计风险。
2、跟踪审计存在的一定的制度和程序风险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审计方式,却没有统一的制度、标准或流程,各级审计机关、内审单位也都是根据本区域或本单位的情况进行探索。新的审计准则中虽将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方式提出,并要求在审计通知明确审计方式,但仍缺乏规范操作的标准、指南,审计程序仍沿用事后审计的操作流程,可能造成对审计主客体的利益损害。
3、跟踪审计实施中存在的信息风险
跟踪审计使审计内容更加全面,所辐射的范围更宽广,内容更细化、更丰富。由于专业力量投入、信息渠道局限,可能无法真正全面完整地获取事项的全部资料,由于信息的不足或发生时滞后、虚假,可能造成审计误判,使审计主客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依然存在。
4、跟踪审计实施中的技术风险
跟踪审计对审计技术方法的要求更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未能完全适应,需要通过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来逐步弥补;而许多审计事项是经济技术的结合体,有时技术占据主导地位,跟踪审计作为过程控制,难免会涉及技术问题,有时又必须对技术问题发表意见,而技术问题又常是没有定式的问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问题的不确定性也无疑给审计判断带来风险。
5、跟踪审计实施成本较大,直接效益不明显
跟踪审计一般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审计的成本比较高,现有的审计人力资源难以适应大规模开展跟踪审计的需要。跟踪审计目标是突出预防性,以被审计单位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为具体目标,因跟踪审计工作获取直接显现的经济收益无法直观体现,由此带来跟踪审计的成果考核及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标准与传统审计不一致,难以对审计业务和审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评价。
五、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1、明确职责定位,做好监督与服务
对审计职责定位的认识直接影响跟踪审计的质量和风险,审计委托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及审计人员都要从不同层面重视跟踪审计的职责定位。跟踪审计首先要区分管理职责与监督职责,把握好审计监督的职责定位,保持审计独立性,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督促落实主体管理责任,做到审计监督的到位而不越位、不错位。
2、科学统筹资源,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人少、任务重是目前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一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如何根据自身力量和可调配的审计资源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在保证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选准介入时机、抓住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最优的选择。选择重点环节、重点内容跟踪审计和阶段性跟踪审计两种跟踪审计方式,应该是目前审计部门更为现实的选择。
3、不断摸索总结,规范流程及加强质量控制
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审计事项的不确定性造就了跟踪审计项目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跟踪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积累经验,提升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不断探索较为符合本地区或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实施标准和作业流程,不断规范现场管理以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重在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制定适合跟踪审计特点的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在强化管理的同时维护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俞金华、高梦霞、陈洁:国家治理视角下加强审计整改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4(2).
[2]柴严:中国审计学会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9(6).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