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定位研究

2015-01-02雷建奕

当代经济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中药材云南省云南

○雷建奕 李 皎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云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着重推动发展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最为快速的产业之一,据资料显示,目前该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一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了未来重点发展大生物等5个万亿元“大产业”的思路,大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会对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的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如何提出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解决转型方向和目标问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而风险管理及其定位是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背景

1、风险管理及其定位的内涵

中药材产业作为一种生物资源,一方面不同种类的中药材有其自身的生长特点和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云南有着特殊的自然条件,所以中药材产业必然受到气候、地形、位置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即风险的影响。对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给中药材产业带来最少的损失和最大的收益,合理利用各种机会,以此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就是对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定位指的是对与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紧密相关的主体、客体与目标为主要内容进行的研究。

2、中药材风险管理定位的必要性

有效的风险管理及其定位可以使中药材产业明确影响其发展的主体、客体和目标内容,从客观实际出发,使发展更有针对性和包容性,提升其环境适应力,扩大“云药”的市场范围和影响力。风险管理和定位一方面是继续云南省中药材产业良好发展态势的需要,在已有的种植面积和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另一方面更是改进当前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由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不足的重要方法。

二、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专业化效益彰显;产业竞争优势显现,长远发展有保障。

1、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云南省及各州市政府加大了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促使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有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全省已有40个县(市、区)获得“云药之乡”认定,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330万亩,“云药”这一品牌效应逐渐得到强化。几种重要的优质道地药材种植面积扩大迅速,比较优势突出,如三七种植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曲靖、昆明、玉溪、大理、保山等地也开始种植,其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29.23万亩增至2014年60万亩;灯盏花主要种植于滇西和滇南地区,2014年全省灯盏花种植面积增至2.22万亩;昭通市彝良县是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产品“昭通天麻”的核心产区,2014年完成新增天麻种植2.05万亩等。

2、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云南省采取多项措施使中药材产业化水平得到逐步提高。近年来,在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中药材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日益完善。2014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有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20多家,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企业70多家;有包括当年新增的4个基地在内的1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标志着多种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3、产业竞争优势显现

据统计2014年,三七、灯盏花等大宗药材和石斛、砂仁等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70%以上,全省常年贸易的药材多达1000多种,中药材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加之省内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规范化种植不断扩展、优势新品种不断涌现,促使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得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等中药材发展前景愈发突出。

除此之外,云南中药材产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实现新突破,在种植技术、精深加工、标准制定、组织平台构建、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进步,中药材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其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药材产业也始终面临着来自诸多自然、社会的影响因素。无论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造成的经营不善,均涉及到以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意识。

三、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主体定位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的主体是指引领产业生存、壮大和实施风险管理的主体,中药材企业和种植户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中药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且同样受到“优胜劣汰”市场规则的制约。2014以来,云南市场上的中药材价格波动明显,呈下行态势,无论是三七、石斛,还是党参、天麻、砂仁、当归等不少云南本土的中药材价格都在下跌,产能过剩是其主要诱因。其中三七表现极为明显,三七在2014年市场实际供应量3万吨,实际需求量仅有8000吨,市场持续的供过于求,导致三七价格急剧下跌,对“七农”及种植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如何更快适应市场变化?如何快速应对来自市场及其他方面的风险?这就有必要对风险管理的主体进行准确定位,除了中药材企业和种植农户,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协会组织同样扮演着重要的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如成立于2015年2月的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加强了与政府、科研院校和种植企业的信息与技术交流,大范围地整合了社会资源,促进了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的健康发展。协会还利用云药资源网及时发布药材供求信息与市场走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提高种植技能,并根据中药材的生长习性,提前布局、合理安排,以实现药材种植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目标,以引导云南中药材种植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为根本立足点,这对整个云南省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客体定位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的客体,就是中药材风险本身,任何一种风险都具有不确定性、临时性和破坏性的特征,它没有发展的规律可循。根据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的分类,对于中药材产业的代表主体——企业来说,风险被分为两种: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即如地震、泥石流、雨雪灾害等在内的自然风险,所造成的结果只有损失而没有获得的机会,由此类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局势,转危为安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云南省因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时常受到此类风险的威胁。2013年12月“三七之乡”——文山遭受雨雪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全州8县(市)87个乡镇种植的18.73万亩三七全部受灾,三七直接损失约58亿元(数据由商务部网站收集整理)。如何管理此类风险是摆在中药材风险管理主体面前一个巨大的难题。

与此类风险相对应的是投机风险,它是指是那些损失与利益并存的风险,相较于纯粹风险而言,此类风险如产业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规律性并不明确,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使风险管理的主体甘愿冒险的主要动力。

五、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目标定位

云南省作为地道药材资源地,在药材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省政府大力推动和市场作用下,中药材种植迎来了高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化不断加强。总的来说,云南省中药材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约中药材生产经营成本。坚持中药材道地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如滇东南三七、滇东北天麻、滇西北高山药材、滇中民族药道地药材和滇南及滇西南特色药材,搞好原料种植基地布局、产业布局、园区布局、研发平台布局等。

二是降低风险发生率。采取建立中药材收购储存、灾害保险机制、中药材产业风险基金和引入市场化机制等方法,增强中药材抗灾、防灾、减灾能力,预防干旱、降雪、霜冻等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减少纯粹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是维持中药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引导云南医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经营、兼并收购等方式,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承担中药材特色产业在云南省的社会责任。加快云南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等中药材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等,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中药材品种,使“云药”出自云南,更美自云南,形成并且巩固云南中药材品牌形象。

六、结语

只有对中药材产业风险管理及其定位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正确把握云南省中药材发展规律,找准突破点,不断扩大中药材市场范围,使中药材市场辐射全省,面向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毗邻云南的东南亚华人聚居区),才能更快、更高效率地达成2014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争2020年实现省大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1.5万亿元,增加值达9500亿元,占GDP比重32%”的产业发展目标,使云南中药材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注:本文系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SYSX2 01309)阶段性成果之一。)

[1]杨生超、文国松等: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4).

[2]丁莉、卢迎春等:云南高原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中药材云南省云南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