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析

2015-01-02于飞

北方经贸 2015年11期
关键词:营造居民意识

于飞

基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析

于飞

(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上海201899)

社区营造是发源于我国台湾地区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理念。它区别于以往社区建设理念的最大特点是要充分激发社区居民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来,建立一种社区共同体意识。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模式主要应遵循如下路径:营造睦邻自治的社区精神;营造优质有序的生活空间;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

社区营造;睦邻自治;社区服务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了一种新型的社区建设活动,“社区营造”计划。“社区营造”是区别于以往社区建设的一项社区治理活动。它主张人们回到土地、回到社区、回到生活。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返乡大学生、中产阶级等精英分子是“社区营造”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在试验并创造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即生态、悠闲。它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并且以点燃这种热爱作为主要手段。迄今为止,台湾的社区营造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社区总体营造计划”(1993年-2002年);第二阶段“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2002年-2005年);第三阶段“健康社区六星计划”(2005年-2008年);第四阶段“新故乡社区营造第二期计划”(2008年-2013年)。通过对“社区营造”计划的推行,在台湾产生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

一、社区营造的涵义与关键要素

(一)社区营造的涵义

所谓社区营造是指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使得社区能够自组织、自发展,最后能够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是社区居民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社区营造的重要目的是保持地域多样性,发掘传统文化的潜质。

(二)社区营造的主体

以日本、台湾这些社区营造的先行地区为例,可以看出,社区营造往往都是首先由政府力量推动,进而培育出强大的第三部门和更具自治力量的居民自治组织,进而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最终要依靠居民自身的力量来完成。

(三)社区营造的终极目标

人的幸福和发展是社区营造的终极目标。推而广之则能够实现整体社会的和谐。社区营造计划旨在将人们从忙忙碌碌的工作状态中,拉回到平和的生活状态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带给人们的乐趣。

(四)社区营造的核心价值

社区营造的核心价值是要创立社区共同体意识。社区意识的建构,是社区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为了解这一转变,要清楚的划分“小区”和“社区”两个概念。所谓小区,指一个楼盘住上一些人,加上一些公共设施。然而社区的涵义要复杂得多。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自然意志形成的,以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和社会粘着为特征的社会共同体。例如,一个人居住在城市里,是否可以称为市民?并不能,只有对城市有认同感,具有都市意识的人,才能算得上市民。同理,拥有社区意识的人才是社区的主体,没有这样的主体,就不会有社区存在。可以简单测试一下,如果你和你的隔壁互不认识,从来不往来,与小区里的居民也没有互动,这样地方就不能成为社区。而社区营造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使居民有共同体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社区营造贡献力量。

二、社区营造的模式探析

(一)营造睦邻自治的社区精神

社区营造首要环节应当是打造一种社区精神。深入挖掘具有传统文化记忆的物和事,张扬个性,赋予社区文化底蕴。每一个社区都是灵动的有自身的文化精神的,应当首先依靠组织者的力量,将社区本身的文化挖掘出来,让社区居民能够对这种文化产生一种共同的认同感。

在这里社区精神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培育公民意识——塑造具有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特质的社区人士;第二,激发自治意识——倡导和普及“居民的事情居民自己办,社区的事社区成员共同办”的自治理念,完善居民自治体系;第三,弘扬睦邻文化——秉承“急困有帮扶、怨艾有疏解、喜福有分享”的优良传统,营造“远亲不如近邻”的良好氛围。

(二)营造优质有序的生活空间

物质空间载体是人们自愿进行社区营造活动的前提条件。社区营造的物质载体作为必要的前提条件,应当与社区综合发展的目标相协调,并为实现综合发展目标服务。社区的物质空间更强调社区生活的需求和适宜性。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拓展——合理规划空间,优化规划布局,建设与完善一批基础配套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第二,提升——尊重自然生态,美化人居环境,着力提升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品质。尤其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应当“柔”化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在工作的时间之外能有一种心灵的皈依。

(三)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

着力培育一批社区公益服务类团队,结合引入专业服务类机构,围绕结合民生民需开展社区服务,活化社区民生、文化体育等服务功能。在“社区营造”的视域中,应当将居民动员起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的活动中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物权意识开始形成,公民首先从维权行动开始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对社区营造而言非常重要,作为社区主题的共同意识的觉醒,是真正促进社区转型和发展的内生力量。居民参与在社区营造方面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通过居民参与服务过程,能够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对社区的发展更加关心。其二,通过积极参与服务其中,公民自身的能力水平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可以得到更大彰显。使人们能够得到一个帮助别人,同时提升自我的机会,生活空间得到延展。其三,通过鼓励人们走出家门服务社区,可以使居民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增进邻里友谊,进而增进社区的和谐氛围。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素。

1.需求导向——以需求(问题)导向,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社区营造是个各方合作,各方资源整合的过程,切忌以为通过社区营造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满足所有需求。要引导居民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在需求导向下达成共识。需求要自下而上的呈现,焦点问题要有共识;供给依赖多元主体共同行动,要求有效的组织和动员,参与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受益的公平性、公正性。第二,造血和供血的关系——资源配置发挥乘数效益。把提供服务和提高能力当作一个过程,营造的关键是将资金变资本,发挥政策的规范和激励作用。第三,近期和长远的关系——搭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台阶。从小事、急事做起,用阶段性目标树立信心,注重规则公平,提升团队形象,形成长效机制,追求永续发展。

2.项目载体:以项目载体,激发居民的自立意识。社区营造是靠一个个的具体项目来推进与实施的。特别要注意的是项目遴选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契合性。契合目标、需求,兼顾各类人群。要进行细致的对象细分,了解本社区居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确立项目。第二,可行性。依据人、财、物及政策的可能性选择项目。社区营造的项目选择,应当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条件,从财力、物力、人力、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准确评估,推测项目推出后的可能效果。第三,成长性。所谓成长性,就是应当努力打造可以使社区居民长期参加的一系列活动,项目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如果这一项目在此后可以成为该社区的品牌的话,那就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3.评估反馈:以评估反馈,激发居民的自主意识。项目设计和推行之后,要注意项目反馈。在反馈的过程中,要注重三个结合和三注重:第一,坚持三结合:在我国,就体现为居委组织、居民(社区组织)参与,第三方实施,确保评价主体多元全面;第二,坚持三注重:在满足项目的契合性、可行性、成长性的同时,呈现社区文化特质、追求技术质量、注重经济成本。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理念,社区营造必须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下才能真正得以推行。这也正契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活力这一设想。社区营造是在社会的“微小”因子中来激发活力的一种方式,它在其他国家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可以成为我国社区建设的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责任编辑:纪姿含]

C916

A

1005-913X(2015)11-0189-02

2015-07-15

上海市党校系统2014年课题《从居民参与角度探寻当代我国社区营造的实现路径》的部分成果

于飞(1978-),女,哈尔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管理哲学。

猜你喜欢

营造居民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石器时代的居民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