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高校叶组织行为学曳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15-01-02朱万晶
○朱万晶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3)
合作学习在高校叶组织行为学曳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朱万晶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3)
合作学习被世人誉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其理论基础有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作者基于自己13年的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经验,总结了合作学习设计的内容和实施步骤。通过合作学习的高校教学实践,师生建立了基于和谐、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健康心理氛围。
合作学习 组织行为学 教学实践
一、合作学习概述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首先是由兰凯斯特和贝尔两人于1700年在英国创立的,并进行团体施教。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掀起合作学习研究的高潮,70、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世人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由外向内的传递过程,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建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教师和学生每个人的观点、智慧都可以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合作学习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在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即儿童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3)社会互赖理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需要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教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差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3、分组合作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设计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合作内容,包括小组结构、学生层次分析、目标设置、学生分组策略、合作学习任务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还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结构设计
(1)地位。首先是确定分组办法。第一种是自由组合,由老师定小组人数(一般为7—9人/组),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第二种是抽签定组,由老师定小组数和每组人数,组员由学生抽签而定;第三种是老师编排,由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来编排小组。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的意愿和学习形式(课内与课外),选择分组办法。
(2)角色。由于个人学习特征不同,在开展小组学习后,导致扮演不同的角色。本人的观点是小组组长应合理安排角色轮换,每个人都要轮换扮演小组代言人,增强组员责任心和合作意愿,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要避免某个成员多次承担代言人或承担多个角色现象。不同角色成员的明确合理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小组完成任务的整体效率。
(3)规范。规范为小组成员的活动提供了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行动准则。规范的有效性取决于小组成员的认同程度,即每个成员是否能把规范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规范由外在控制转化为内在约束。小组成员对规范的认同性越高,小组的凝聚力就越强,活动效率就会越高。小组应就小组宗旨和组员分工形成小组规范。在此教师可以提供原则性框架,小组制定具体的规范内容。
(4)权威。必要的权威可以帮助学习小组顺利运行。譬如,当小组成员之间出现知识冲突时,有明显权威特征的学习小组较容易产生小组决策。但当权威过分集中时,则会抑制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导致小组合作失败。本人的经验是如果小组组长是自愿主动产生,同时又是在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的基础上产生的就能够有效避免权威太弱或过分集中的不利影响。
2、合作学习活动设计
(1)合作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教学活动序列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别为:第一,教师讲授。主要指教师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各讲知识点的讲授,教师特别要注意各讲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融汇贯通。第二,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活动方法、个别学习、知识共享、小组讨论、实施行动、完成成果和自我评价等环节,教师需要观察其中每一个环节,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干预。第三,成果汇报。主要包括课堂上小组代表作汇报、小组团体沙盘实验图片展和小组主题角色扮演视频展播等形式。第四,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注意采取个人与集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综合性评价模式。
(2)教学活动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设计两个部分。针对教学重难点知识与结构,对那些需要学生重点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
(3)合作学习活动指导策略。合作学习活动主要指导策略为:第一,合理分工,促进组员发展的相互依靠关系。这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功能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为每个小组设计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指导小组合理而具体的责任分工,使成员拥有不同角色和任务,从而建立成员间相互依靠关系。第二,保证时空条件,促进组员间面对面交流。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如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给5—10分钟准备)和空间(主要包括课堂上、课堂下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环节等空间)条件,以此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充分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第三,设计评价量规,使用立体综合性评价模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设计评价量规,运用个人评价指标与小组整体评价指标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立体综合评价模式。第四,运用决策方法和技术,有效进行冲突调解。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要进行及时调解,同时如果想从根上调解合作学习中的冲突应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使学生掌握决策的方法并能实际运用这些方法调解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冲突。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1、教师创设情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每次课前要对下一次课的授课内容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前进行精心设计,每次课上针对某1—2个本讲重难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并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应注意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挑战性。
2、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和学习,准备组内交流和合作
每位成员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给2—3分钟让每位成员先进行独立思考,为组内交流作准备。同时,教师在此环节还应注意调控和驾驭课堂,同时进行个别辅导和激励。
3、组内交流与合作,准备组际交流与展示
在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倾听,尽量多的了解情况,参与讨论,进行点拨。给小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的保证,如每次给5—10分钟让小组交流与合作,让每位成员间能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一旁倾听小组内发言,及时监控小组内交流与互动进展情况。
4、组际交流和成果展示
各小组推选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际交流。由组长决定小组每次活动发言人人选,这样既可以发挥组长的权威,又可以照顾到组内每位组员,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此尽量不要打断组际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5、教师点评与表彰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教师应在所有小组代言人发言完毕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表彰,要避免一位代言人发言完后就给予点评,从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收获
1、教师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首先实现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真正地理解并掌握了教师讲授的各讲重难点知识。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它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相长的健康心理氛围,提升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自信心,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
2、学生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一是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合作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而且把合作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三是合作学习强调对多样性的宽容和接纳,它为不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依赖、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四是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技能。
(注:基金项目:1、河南理工大学教改基金项目“基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研究”,编号:2014JG043;2、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组织行为学》建设项目;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集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干预模式研究)。)
[1]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著,刘春红、孙海法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3]王陆、杨卉: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结构与活动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8).
[4]郑炜丽、陈平等:探析合作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3).
(责任编辑: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