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华为和中兴对比的通讯设备产业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2015-01-01曲丽洋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兴实用新型华为

曲丽洋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跨入了21世纪,我们的社会已逐渐转向知识社会[1],企业绩效产生的实质是知识产出与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原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不断创造出适应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通讯设备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另外,通讯设备产业与国际水平起点接近。在此背景下,我国通讯设备产业正面临着从追赶向超越发展的大跨步中,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如何实现这一超越,实现企业成长?显然,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通过知识创新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因此,自主知识创造能力成为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创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知识创造的前因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对于知识创造的后果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定性的理论描述或者案例分析,鲜有学者实证检验某一产业内典型企业的知识创造是如何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的。除此之外,对于知识创造的阐述,集中于知识创造的过程方面,忽略了对于知识创造本质新颖性的关注。所以,本研究选取我国通讯设备产业的2大龙头企业华为、中兴的3种不同新颖程度的专利,对其进行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完善知识管理理论以及为我国通讯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实践提供现实指导。

1 文献综述

知识创造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创新活动,按照野中郁次郎的定义,知识创造是个人、团体与组织间知识不断扩散、整合、转化与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内部知识,还可以广泛地吸收顾客、竞争对手等外部的知识。因此,拥有了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开发新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对知识的创造和应用,能够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从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所以,知识创造对于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创造的后果研究,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研究是研究层次之一,关于组织之间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有积极的贡献,具体表现为对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组织绩效等存在正向影响[3-6](张明等,2008;谢言等,2010;钱绍青和武忠,2013;郝英慧,2009),本文关注组织层面的研究,相关研究的一般观点认为:知识创造可以提高组织绩效或者为组织追求更广的技术变革或吸引新的成长轨迹创造条件[7-9](卢明纯,2010;Choo and Schroeder,2007;Lee and Choi,2003);知识创造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10](王凤彬等,2008),如刘永洁(2007)基于松下电器的案例研究发现:松下电器在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知识创造螺旋过程中,获得了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11]。知识创造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以及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2-14](吴隆增和简兆权,2008;陈建勋和潘昌才,2008;朱伟民,2009);知识创造过程对企业内部知识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5](Rajiv and Irma,2003),如 Sabherwal and Becera-Femandez(2003)就知识创造过程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和内化适合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外化和结合化适合以容为导向的任务[16]。韩维贺(2009)在对知识创造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外化、综合化和社会化对团队层次知识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内化维度对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7]。除此之外,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知识创造也可以通过某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且影响程度大于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如徐昭明(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创造能通过组织创新这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组织绩效,且效果大于知识创造直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18]。也有学者Zhongfeng Su,et al(2013)基于212个中国企业的调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创造除了单独对产品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和吸收能力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加大对产品创新的影响[19]。

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以上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作用不显著或尚未支持,如吴晓璐(201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且加入产品创新性这个调节变量后仍无法改变2者之间不显著的关系[20]。朱秀梅等(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11个省市206个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创造对新产品开发产生不显著的影响[21],朱秀梅等[22](2011)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等知识管理活动对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时发现,知识获取对新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正影响,但知识创造对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未被支持。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组织绩效、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知识创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另外,目前学者对于知识创造的阐述,集中于知识创造的过程方面,一般沿用Fernandez andSabherwa[23]的量表把知识创造量化为社会化、外部化、结合化、内部化4个过程,忽略了对于知识创造本质新颖性的关注[24](樊治平、李慎杰,2006)。虽然有学者林岩、陈剑[25](2008)采用专利数据计量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知识创造,但是仍把知识创造看成一个笼统的变量,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新颖程度的知识创造对组织的影响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基于组织层面,从通讯设备产业的典型企业华为、中兴的3类专利出发,探究不同新颖程度的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有利于揭示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从而为促进企业更好成长提供依据。

2 华为和中兴实证分析

2.1 华为和中兴简介

华为自1988年成立经过20余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2大综合通信设备电信供应商[26]。华为十分重视知识创造与自主创新,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 510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3年,华为公告的专利数达42 676件之多,处于我国企业首位,被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誉为“中国的硅谷”[27]。

中兴1985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无线核心网,接入承载业务,终端产品等5大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综合通信设备、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26]。与此同时,中兴早已把知识产权上升为企业战略,截止到2013年底,中兴专利在全球的拥有量、累计授权量分别超过5.2万件、1.6万件,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2.2 变量测度

2.2.1 知识创造

关于知识创造的计量,传统和新近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大量采用专利数据计量知识创造活动。专利数量能够很好地表示知识创造产出[25],专利计量知识创造活动具有系统性强、方便查阅、可获得性较高、授权的标准多年来不易变化等特点,所以本文通过专利来衡量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探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有着很强的可行性。

2.2.2 企业成长

衡量企业成长的财务指标有营业收入、利润率,非财务指标有创新水平等。产品数量可以很好地反映创新绩效,但由于华为、中兴新产品数量并没有完全向外界公开化,收集的数据不能保证真实可靠性,所以不能准确地反映华为、中兴的成长态势。再者,利润虽是测量企业成长的一个定量指标,但由于华为、中兴为通讯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不具有即时性,Beneito[28]指出,绩效指标在选取时应考虑研究目标的适用性和数据的可用性。因而,本文引入营业收入度量企业成长。

2.3 模型设定与数据收集分析

如前文所述,本文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来测度不同新颖程度的知识创造,以营业收入来测度企业成长,建立华为、中兴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的实证模型:

(Y表示营业收入、X1表示发明专利、X2表示实用新型专利、X3表示外观设计专利、ε是随机扰动项)

根据华为、中兴公开的财务报告以及上海知识产权局登记备案的2家企业的专利数进行不同知识新颖程度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由于中兴、华为发明专利数和营业收入过大,笔者把这2者取对数进行处理,去除异方差性,整理后的有效数据采用ENVIEWS4.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并通过LM法、加入AR(1)项检验,消除自相关后进行实证分析(表1)。

表1 华为中兴本期结果处理表

判定系数分别为0.98、0.92,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查表得χ0.052(2)=5.99,LM(2)为0.9、1.94均小于5.99,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可以很好地解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回归系数看,中兴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显著的正影响(0.42),即发明专利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企业成长的贡献为0.42。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微弱的负影响(-0.000 2),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不太显著的正影响(0.001 6);华为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均没有对企业成长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产生微弱的正影响(0.000 4、0.000 2),特别提出的是发明专利(-0.13),不仅没有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反而对企业的成长产生负影响。原因可能是知识产出不像资本产出、实物产出等具有即时性,须通过市场调研、生产、销售等环节运用或体现在新产品上才能产生效益。对于发明专利,它集中体现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背后是巨大的科研投入,本期中,可能由于华为发明专利的经济效益不能抵消它的科研经费,所以呈现出负向的影响关系。

为了更好地研究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考虑知识产出的滞后效应,笔者把中兴、华为滞后期的数据检验并消除自相关后进行探究(表2、表3)。中兴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呈回落趋势,但仍保持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即发明专利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企业成长贡献度分别为0.29、0.2、0.21、0.18,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较显著的推动作用(0.001 2、0.002、0.001 7、0.001),华为发明专利在滞后1期、2期时对企业成长的正影响仍不显著,从滞后3期时对企业成长产生显著作用,贡献度为0.47、0.43,高于中兴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程度,而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为0.001、-0.002、-0.002、-0.001 1,从长期看,其对企业成长几乎不产生影响;华为和中兴的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 成 长 的 贡 献 分 别 为 -0.000 6、-0.001、-0.001 3、-0.001 2;0.000 9、0.000 3、-0.000 5、-0.000 4,由此可以看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态势是微弱的负影响或几乎不产生影响。

表2 中兴滞后期结果处理表

表3 华为滞后期结果处理表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发明专利作为高知识新颖性的代表,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华为和中兴的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用新型专利知识新颖性程度较弱,对中兴的企业成长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对华为的企业成长几乎不产生影响;外观设计专利知识新颖性最弱,对中兴的企业成长几乎不产生影响,对华为的企业成长产生微弱的负影响。由此可见,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且随着知识新颖性的高低依次产生由强到弱的影响。

2)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具备一定的知识新颖性,应该可以对企业成长产生相应程度的正向影响,但是可能由于华为在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以及中兴在外观设计专利上研发投入过大,使知识新颖性产生的经济效益刚好抵消甚至不能弥补它们的投入。由此看来这类专利只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发明专利投入到新产品中,并不能对公司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3)从2个公司的横向对比来看,华为以发明专利为主推动企业成长,中兴以发明专利为主、实用新型专利为辅推动企业成长。华为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晚,但影响强度大,中兴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早,但影响强度相对比较小,由此可见,华为的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推动力比中兴更加强劲。一方面,可以从华为是民营企业,强调激烈的竞争的“狼性”文化,营造出以“和”为贵的气氛以及中兴是国有企业,强调中庸的“牛”文化,营造出任我所非的气氛中看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这2家公司的研发投入以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中得到印证,2013年华为研发投入306.7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8%,中兴研发投入为73.8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8%,2者相差了3个百分点。

4 展望与不足

伴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市场全球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等环境的快速变化,知识创造成为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本文的结果证实了知识创造虽能促进企业的成长,但是知识新颖程度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却显得尤为重要,高知识新颖程度的发明专利对企业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讯产业高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创造的数量,更需要有高质量的知识创造活动来推进企业的持久创新。为此,我国高技术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点来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建立健全的专利制度和知识管理体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此来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益;(2)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或与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交流机制;(3)改革僵化的人事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4)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组织内外部的协作、互助与交流。

虽然本研究得到的一些新认识对深化知识管理、企业成长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如华为、中兴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在外国授权的专利也很多,所以,我们应将国外的专利考虑进来,得到的结果也许会更加符合其实际的情况。除此之外,本文是案例对比研究,其结果只适用于华为、中兴2家公司,知识创造与企业成长的显著相关是否适用于更多的通讯设备企业,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Nonaka,Takeuc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吴翠花,万威武.基于自主创新的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3):31-37.

[3]张明,江旭,高山行.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4):868-873.

[4]谢言,高山行,江旭.外部社会联系能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 —项基于知识创造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778-784.

[5]钱绍青,武忠.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69-72.

[6]郝英慧.联盟网络中知识创造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1):35-41.

[7]卢明纯.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绩效的关系:中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7):112-116.

[8]Choo,Schroeder.Method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Learning Behaviors and Knowledge Creation in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3):437-450.

[9]Lee,Choi.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Processes,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View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MIS,2003,20(1):179-228.

[10]王凤彬.社会资本与核心能力关系研究:以知识创造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研究,2008(3):613-618.

[11]刘泳洁.知识创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松下电器公司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7):18-21.

[12]吴隆增,简兆权.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11-113.

[13]陈建勋,潘昌才.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90-93.

[14]朱伟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创造能力:对科技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8):1229-1236.

[15]Rajiv,Irm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8(1):23-55.

[16]Sabherwal,Becera-Femandez.The Theory of the Knowledge-creating Firm Subjectivit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5,14(3):419-436.

[17]韩维贺.知识管理过程、IT平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徐昭明.知识创造、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J].理论探索,2011(11):139-143.

[19]Zhongfeng Su.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Absorptive Capacity,and Product Innovativeness 2013R&D Management.

[20]吴晓璐.社会资本、知识创造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11(1):15-16.

[21]朱秀梅.知识管理过程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4):113-121.

[22]朱秀梅.组织学习与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以知识管理为路径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5):746-755.

[23]Fernandez,Sabherw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8(1):23-55.

[24]樊治平,李慎杰.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及相互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2006,8(2):102-105.

[25]林岩,陈剑.以专利数据计量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知识创造[J].科学学研究,2008,2(6):152-158.

[26]李强,揭筱纹.商业生态系统网络核心企业价值评价研究——基于华为和中兴的对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4):110-114.

[27]曾昭志.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23(7):73-78.

[28]Beneito P.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In-house and Contracted R&D in Terms of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s[J].Research Policy,2006(35):502-517.

猜你喜欢

中兴实用新型华为
关于同日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相关问题探析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方大九钢新获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
中兴微量元素水溶肥在秋洋梨上的应用试验
德国实用新型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谢彩霞
西古光通中兴而立:下一个30年使命万类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