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西安“八水”遗产廊道构建初探

2015-01-01王新文毕景龙

关键词:廊道遗产西安

王新文,毕景龙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55;3.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作为一座拥有3000年建城史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时期的西安城曾有“八水绕长安”之美誉。城市因水而兴、籍水而盛,“八水”及其沿线遗存至今的人文古迹成为古老西安历史与文化的活的见证。依托大西安河湖保护与整治工程①2012年起,西安提出实施“八水润长安”战略,以“保水、引水、治水”方略为重点,按照“保护利用建成的、改造提升原有的、科学规划未来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将城外的水引进城内,让原本缺水的西安“生动”起来。,建设河流遗产廊道,可以加强各遗产点之间的视觉联系、文化联系及心理联系等,从而较好地实现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格局。

1 “八水绕长安”:历史演进中的文化景观

“八水绕长安”是对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与周围的河流水系之间形成的紧密的空间联系的概括,形象地描述了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因水而兴,人们依水而居的人居环境格局。

可以说,一部西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安地区水文化史。早在石器时代,关中大地上的古人类就已沿河流两岸居住生活;西周时期,国都丰镐跨沣河而建,近郊彪池和灵沼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灵气;秦都咸阳跨渭河南北而建,河上建桥,与此同时,秦人还将渭河水引入“兰池”,并以此为中心营造宫殿、园林;汉长安城的水环境非常优越,城市周围有沣河、渭河、泬水等天然河流,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以“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丰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1]描述长安城所处的宏观地理环境。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又开凿了沧池、太液池、昆明池等人工湖泊以增进城市的水。此外,汉武帝时开凿了引渭水的漕渠以发展航运和灌溉,并延用到唐代,成为汉唐盛世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汉唐长安城的生命线。隋唐长安城的水环境更为优越,城市不仅被河流所围绕,而且通过开凿渠道,引水入城。城市西南之昆明池屡经疏浚,开辟为游览区;曲江池是皇家园林,水面达70万平方米。湖泊依恋着水渠、水渠串联着江河,河流与水渠犹如水网,罩笼着长安。潏水西流至香积寺附近与滈河相汇,二水交汇处,香积寺塔耸立于山水烟云间,是南郊一大盛景。潏河在杜曲、韦曲一带的几十公里区段,为樊川。樊川风景美丽,唐朝是许多豪门府第所在,如杜、韦二族。另外,这里也是唐朝佛教中心,有兴教寺、观音寺、兴国寺、洪福寺、华严寺、禅经寺、牛头寺和法幢寺等名刹,号称樊川八大寺。浐、灞为离人送别之地,灞河畔柳树依依,折柳送给即将远去的亲朋,作为离别的礼物。灞柳风雪也就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宋元之际,西安城市发展较前代有所收缩。然而城市所依赖的水环境未有大的改易。宋代时,龙首渠除引入城内供居民饮用与泄入城壕起防护作用之外,还为兴庆池园林水景提供水源。明代,重修了引浐水的龙首渠,并开凿引洨潏的通济渠。这样,西安城东西两侧都有引水入城之渠道,城内则采用地下暗渠供水。清代虽曾对龙首渠和通济渠进行修浚,然而两渠终逐渐失去效用,并被城内甜水井所代替。20世纪40年代,引沣河水的沣惠渠建成,农田的灌溉有了新的保障。

显然,历史上西安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与城市优越的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史时期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使城市发展与河湖水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与水,在西安形成了和谐优美的文化景观。今天,“八水”周边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以河湖为联结纽带的线性遗产区域,也为今天西安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文化格局。

随着历史时期气候变冷变旱的趋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西安城市周围的水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向各个方向的扩展使原来处于城市外围的“绕城八水”逐渐成为城中河。城市建设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活动持续侵蚀河岸,沿岸之农田、林草地及湿地等非建设用地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自然基质逐步为人工斑块所侵蚀,景观破碎度加剧[2]。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河湖文化景观“面”被打散,“线”被切断,文化遗产“孤岛化”现象出现。此外,由于河道硬化、裁弯取直、筑堤建坝等不合理水利工程破坏了河流的自然演化进程及自然生态边界,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与稳定性受损,出现了河流生境退化、水量与水质受损、河道萎缩等诸多问题。

2 遗产廊道:一种遗产保护利用的系统化方法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种基于线性遗产区域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化方法[3]。由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在遗产保护领域,从单体建筑物保护逐渐走向包括环境要素在内的整体保护。同时,由于遗产廊道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绿色廊道(green way)理念,包括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基于此而发展起来的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的改善的目的[4]”。因而,遗产廊道也可以看作是区域性城市复兴策略,具有休闲旅游、生态保护及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的功能,是一种多目标、区域性的线状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

表1 “八水”沿岸部分文物保护单位Tab.1 "Eight water"coastal part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对于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河流、道路以及铁路线等线路来说,它们本身既是一种线性的文化遗产,又联系沿线众多的文化遗产而成为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区域。对此,在科学的保护利用规划指引下,通过适当的景观修复策略,形成由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点、遗产展示与解说设施、游憩设施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游览线路,就形成了遗产廊道。由此,河流遗产廊道可看作是由河流沿岸各遗产点、展示与解说设施、城市自然遗留地、游憩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等要素共同构成的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河流遗产廊道在空间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贯性特征,由林荫带、步道、自行车游憩道、带状公园、滨水地带等组成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组成了连接各个公共空间、文化节点的通道。因而,绿色开放空间成为整合与构建完整河道遗产廊道体系的重要支撑。同时,连续的绿地系统有助于为沿廊道散布的文化遗产形成统一连续的基底背景[5],从而将呈孤岛化状态的文化遗产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和保护起来。

3 “八水”遗产廊道的规划策略

如果说,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八水润西安”战略的提出,既有可能改善西安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为重新审视西安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河流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遗产区域的保护与利用途径,其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形成城市遗产整体保护的文化格局。其特色是从城市系统的整体空间组织入手,保护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供游憩和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廊道范围内原本缺乏内在关联的遗产点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视角,从而全面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元与联系。对于大西安河流遗产廊道建构来说,依托历史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景观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提出河湖沿线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6]。

首先是宏观尺度上遗产廊道的规划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保什么?也即如何在“长安八水”的层面上识别遗产,可以从空间相关、文化内涵相关等方面加以识别,包括已列入和尚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当然,保护内容也包括河湖沿线乡土动植物品种、农田、林草地等自然景观要素;建什么?也即廊道内建设哪些游憩、解说、展示设施、游步道设施等;此外,还包括遗产廊道范围如何确定、廊道与廊道之间如何进行空间连接、廊道与城市规划如何衔接等内容;

其次是微观尺度上制定遗产廊道各组成要素的保护与利用设计导则。为此,首先要在“长安八水”层面上重新认识遗产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各遗产要素保护和利用设计,包括遗产保护范围确定、遗产保护修复设计以及遗产周边环境保护与设计导则;在此基础上,研究遗产解说展示主题、解说展示方式、解说展示设施设计以及局部地段遗产视线通廊设计等内容;最后,研究河湖水域城市自然遗留地生态修复策略、河道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河湖水系护岸设计导则、绿色连接带设计导则等内容。

4 “八水”河流遗产廊道建构方法

4.1 网络化的遗产廊道建构

网络化的遗产廊道具有稳定性。文化遗产是遗产廊道中的文化生长点,具有辐射效应,通过线性的河道和适宜步行、自行车的开放空间,以及便捷的交通系统将滨水公园、休闲游憩区等连接起来,形成规模更大、辐射范围更广的网络体系[7]。

首先,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水质监管及水污染治理,并进行河流沿线绿化建设,从而为河流遗产廊道的构建奠定基础。

其次,通过对遗产廊道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来激发河道甚至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复兴,凸显“八水”在历史文化上的联系。通过恢复历史上“八水”间网络化的自然联系,从而建构稳定的遗产廊道网络。

最后,整合“八水”沿线文化遗产与绿地、游憩区的文化、生态、旅游等功能,建构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格局,从而与城市周边区域形成连续而完整的大地景观格局。

4.2 滨水空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整合

城市滨水空间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等多重景观层次。沿河湖分布的文化遗产与其周边的景观环境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其价值,就必须解读它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进行整体保护。其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

1)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历史真实性。遗产作为水系历史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要强调日常维修保护中充分考虑建筑原材料、原色彩、原工艺、原设计;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与恢复河湖周边(特别是每一处遗产点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之内)自然景观环境。

图1 西安河道遗产廊道网络布局结构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Xi'an River heritage corridor

2)基于文化景观的完整性特点,强调遗产与周边环境的整合。遗产与周边环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整体的文化景观,要保护遗产与水域的空间关系、以及遗产与周边聚落、居民之间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联系。如香积寺塔的保护就不能割断塔与潏河、滈河之间的视线关系与心理联系,这就要求滨水空间规划要尽可能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特色,并通过视线通廊的设计保持香积寺塔“数里入云峰[8]”的气势。

3)强化遗产廊道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河道遗产廊道构建必须依托遗产与水域的整体保护、游憩空间与绿色开放空间协同建设,从而强化水系、文化遗产、滨水绿地等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稳定的大地景观生态系统。

4.3 遗产周边景观设计

遗产周边绿化是景观设计的要点,文化遗产的缓冲地带可以化解城市建设活动对文化遗产环境真实性造成的损害,因而可以将廊道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绿地设计相结合。同时,遗产廊道中的塔、楼等历史标志性建筑物,需要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对比加以突出,以展现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它们对周边环境有明显的控制性作用,通过绿化设计可以突出其典型的艺术价值[7]。

首先,遗产廊道的绿地规划设计应与大西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做到统筹兼顾、无缝衔接,从而具有可实施性;

其次,由于绿地承载着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的功能,所以应遵循生态可持续原则,注重对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以及对整个河流遗产廊道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行战略性保护;

最后,根据文化、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完善绿地中文化展示设施、休闲游憩设施等建设,促进各方效益的有效发挥。

此外,为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历史信息,在严谨的历史研究基础上,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来传达河道的历史信息。如通过对历史文献、绘画、民俗等内容的研究,提炼河道沿线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设计雕塑等景观小品展示遗产信息及价值,通过园林意境的烘托营造出与文化遗产自身特征相符的景观环境。

5 结语

大西安区域河湖水系的自然分布与三千多年来的历代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大西安城市河湖水系的基本格局。构建大西安河流遗产廊道,必须梳理清楚历史水系格局,基于网络化的城市水系构建遗产廊道体系。如此,不仅形成了单独的河流遗产廊道,也是河道与河道之间所形成的遗产廊道体系。因此,它具有城市大尺度空间层面上整体保护遗产的意义。

[1] 司马相如.上林赋[C]∥萧统.昭明文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10-229.

[2] 张定青,曹象明,张崇.西安地区“泾渭水系”生态廊道建构理念与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2(6):113-117.

[3] 奚雪松.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J].世界遗产,2013(12):23.

[4] 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5-88.

[5] 王云才,韩丽莹.基于景观孤岛化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江苏苏州市甪直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4(1):143-156.

[6] 李 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28-31.

[7] 王玏.北京河道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95.

[8] 王维.过香积寺[C]∥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1274.

猜你喜欢

廊道遗产西安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西安2021
Oh 西安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