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国内大宗商品融资发展之路
2015-01-01王启杰陈丹编辑章蔓菁
文/王启杰 陈丹 编辑/章蔓菁
透视国内大宗商品融资发展之路
文/王启杰 陈丹 编辑/章蔓菁
放眼未来,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依旧广阔。而要让机遇成为现实,需要银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014年6月以来,青岛港骗贷事件、天津港石化产品诈骗案将大宗商品融资推向风口浪尖,有关大宗商品的交易、仓储物流、贸易信贷等问题不断引起法律、银行、物流仓储公司等各相关业界的关注和激烈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大宗商品融资业务,有效识别金融交易风险,进而强化风险管控手段,对大宗商品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转型,以及实体经济的重塑,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国内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资商业银行大宗商品融资业务起源于2000年,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000年至2007年,是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的市场探索起步期。其中,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开展针对大宗商品的“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为大宗商品进口商提供从进口、货运至仓库直至销售等全过程的融资服务。在此之后,其他商业银行也开始对这一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及授信理念进行了解和跟进。
2008年至2012年,是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中,中资商业银行积极开发仓单融资产品,并通过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仓储物流企业相配合来开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在此期间,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挫,抵押品无法覆盖贷款本息,银行质押商品的价格风险问题暴露。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引入境内期货套期保值和境外OTC套期保值等方式,将期货保值合约加入到质押方案中,在为企业实现保值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敞口。
2013年以后,大宗商品融资进入市场调整与规范发展阶段。金融机构与大型仓储物流企业纷纷调整策略,通过提高业务准入标准和强化内控等手段,防范经济增速降档期因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可能带来的资产损失。
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的现存问题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考验银行的风控能力。2013年年底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全线走低,有色金属、化工产品、能源及矿产品、基础农产品均受到波及,部分品种的价格甚至创下近四、五年来的新低。大宗商品生产企业因存货跌价损失严重,部分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因此受到严重侵蚀。与此同时,受国内经济增速降低的影响,大宗商品下游客户的需求减弱,贸易周期延长,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对业务的展期需求增加。种种因素相互叠加,对商业银行大宗商品融资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挑战。
而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企业在套期保值上的意愿和能力却明显不足。从目前的行业和客户情况来看,国内对套保认知度和参与度较高的是铜行业、该行业80%的企业都参与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铜期货交易,企业期货运作相对成熟,普遍能够采用期货和现货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降低成本,进而锁定利润。但其他行业在期货市场上的参与程度仍较低,企业现金流周转状况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偿债能力也容易因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而减弱。
二是虚假仓单和仓单重复质押威胁银行资产质量。从上海钢贸案、到铜融资、再到青岛港有色金属融资骗贷事件,大宗商品融资过程中陆续暴露出虚假仓单和仓单重复质押问题。违规操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针对同一批货物开具多张仓单;其二,在没有货物的情况下开具假仓单;其三,仓单重复质押。部分企业利用银行间抵押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虚假或重复的仓单质押操作,将所获得的银行融资投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理财等高收益领域;部分仓储监管企业也加入到大宗商品的违规交易中,为贸易公司托盘操作,赚取超额利润。经济增长减速阶段,大宗商品交易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加剧,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威胁。
导致仓单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抵押品登记公示制度缺失。现行的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由国家工商总局建立,抵押品登记在县区级工商局办理,登记材料多以纸质档案为主,或者是局限于本机构的网页,尚未实现信息的有效联网;此外,不同类型的动产分开登记,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较为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为虚假仓单和仓单的重复质押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是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加大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压力。2012年钢贸商跑路频发后,市场呈现“防火防盗防钢贸”的局面,各商业银行对钢材贸易融资基本叫停。近两年来,随着用作融资标的的市场热点发生转换,银行信贷政策也随之陆续调整,大宗商品融资准入门槛逐渐提高,相应的信贷资金配置逐渐减少。例如,2014年上半年,针对市场关注的铁矿石融资现象,一些中资银行通过将进口开证审批权限上收至一级分行,上调煤炭、铁矿石的进口开证保证金比例,以及预先落实进口商品下游客户等方式来控制风险。部分外资银行也对合作仓储公司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银行更为审慎的大宗商品融资信贷政策,大宗商品贸易商(特别是一些中小贸易商)的融资渠道大幅收窄,造成融资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压力增大,也导致其违约概率增加。
四是贸易融资流贷化和物流金融化进一步提高了大宗商品融资风险。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注重资产的抵质押,大型企业是银行信贷资金较为集中的群体,而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则较难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在此背景下,部分仓储物流企业在中小企业的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从事类金融业务,通过其自身获得的银行授信为中小企业贸易提供融资。而目前,对此类非主营业务的风险识别和防控手段却有限。此外,大宗商品因其单位金额较大、变现能力强,易被作为融资标的,通过循环操作放大融资杠杆,模糊真实的资金用途,并会引发融资期限错配、资金链条过长等问题。
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的前景
虽然目前市场上大宗商品融资出现了上述问题,但仍然有理由相信,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在国内的发展仍具有良好的前景。
理由之一是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我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和消费大国,如铜的对外依存度在75%左右,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2014年度已提高至78.5%。而这种资源性商品对进口的依存状态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很难改变,所产生的实际市场需求需要融资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上海自贸区铁矿石、金属和能源等交易平台的相继建成,将吸引国外大宗商品生产商、贸易商参与其中,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助力国内市场接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市场,在促进大宗商品转口贸易量增加的同时,对相应的大宗商品融资服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理由之二是大宗商品市场在去泡沫化后已逐步企稳。目前,市场在前期泡沫被逐渐消化的基础上,正逐渐回归理性,市场参与主体将会更加审慎、合规地经营。事实上,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单边下行过程中,相关企业已开始树立正确的套保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而商品期货以及衍生品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也将有利于培养和教育合格的大宗商品市场参与者,投机行为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制。此外,在制度建设上,全国统一的动产抵押融资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已提上日程,大宗商品抵押信息将在各银行间实现共享,银行融资质物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理由之三是监管政策为业务发展指出了方向。针对大宗商品出现的问题,银监会曾在2014年一季度要求各银行对铁矿石融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证监会也对部分商业银行大宗商品融资情况进行调研。对此,市场一度认为,一旦大宗商品融资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将对该项业务的发展构成利空。2014年下半年,监管部门正式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防范该项业务风险。但其间透露出的态度,则是促进商业银行大宗商品融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监管政策的明确,为该项业务的发展指出了清晰的方向。
理由之四是银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将进一步驱动大宗商品融资的发展。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基石。我国商业银行大宗商品融资业务起步较晚,结构也较为简单,而面对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矿山项目融资等方面广泛的市场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具有良好海外业务布局的国内商业银行,应依靠广泛的海外分行网络,与集团子公司充分联动,围绕大宗商品结构性融资产品展开创新,在全行战略转型过程中发挥业务抓手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