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2015-01-01
热词
医闹入刑
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4日再次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其中,针对当前社会上“医闹”事件频发等问题,草案二审稿将以医患矛盾为由,故意扰乱医疗单位秩序,严重侵害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将其纳入刑法罪行。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赞同,强调加强对医生和医疗秩序的保护力度。
点评:医患关系从对立到撕裂,最终的结果无疑是“双输”,而最大的“输家”是广大患者。在这个意义上,将“医闹”纳入刑罚范围,加大惩罚力度,既是维护医护人员正当权利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需要,而其最终维护的将是广大患者的利益。
此外,“医闹入刑”并不能绝对化、极端化的去理解,并不是阻止患者及家属正当的利益表达,缓和医患关系也不该以牺牲患者的权益为代价。所以,健全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畅通患者维权渠道就显得尤其重要。
北大清华招生骂战
2015年高校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和北大的招生组使出了“浑身解数”抢夺高分考生。前两天,在广东执信中学,为“争抢”该校全省高考理科前十的学生叶彤,北大招生老师与清华招生老师发生了拉扯。而6月28日,北大和清华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掀起了骂战,互指对方砸钱抢自己的新生。随后,相关微博被删除。
点评:此事背后暴露出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不健康生态,迫在眉睫的是:对人才的考评标准,需要从分数排名的单一维度转变到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上。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成为社会创新起点和源动力;而且,对招生的绩效分配,需要转变过去高中金钱奖励、大学搞眼球效应、招生靠优质生得绩效等传统模式,打破固有的利益分配和资源流动的模式。
拐卖儿童判死罪?
人民日报6月19日文章:这几天,两个有关刑罚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一个是“拐卖儿童判死罪”的呼吁,一夜之间刷屏微信朋友圈;一个是目睹妻子遭人强暴,丈夫田某砍死施暴者被判无期。沸腾的舆论,触发“法治中国”背景下一个启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如何抒发情感,又怎样诉诸理性?
点评:在社交网络时代,点个赞很容易,转发也是举手之劳,但信息过剩、理性稀缺,同样也是我们需要直面思考的。面对热点事件,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信息,也不可能熟知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促进公众对法治精神的理解,避免好心办坏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毕节儿童自杀
6月9日晚,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下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四名儿童是四兄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事发后,区、教育局、乡、学校等有关领导及老师受到了停职或处分。12日,孩子们尸体火化,媒体披露哥哥的遗书,遗书称早有自杀计划。同日,母亲回家,深感后悔。
点评:留守儿童的产生,社区关怀机制乏力,根本上是本地经济的滞后,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亲情文化,家族传统以及邻里关怀的丧失甚至坍塌。因此,在户籍制度、教育保障制度等需要长期而缓慢变革与转型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解决中西部等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推动本地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此外,儿童心理健康呼唤更专业的政府与社会组织,这理应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社会创新领域与经济产业。那些有家长的、社会力量难以接管的“事实孤儿”,中国有6000有多万,他们迫切建立更加专业的心理扶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