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地保护进入“数质并重”新常态

2015-01-01中评

西部资源 2015年1期
关键词:良田土壤环境常态

耕地保护进入“数质并重”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中低速增长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这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当前,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资源紧张等挑战。作为粮食生产根基,耕地也正在遭受挤占、退化、污染、抛荒等忧患,“数量吃紧、质量下降、生态恶化”直接威胁粮食安全。这一点,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环保部不久前先后公布的公报数据可以得到证实。

综合分析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地力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三大公报结果,现有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中低等耕地超过7成;基础地力较高的不足3成,地力较差且难以短时间改善的超过1/4;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13年间我国耕地减少超过2.03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全国已有12个省份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无地可用”。这些公报数据立体展示了我国耕地底子薄、基础弱的家底,也让我们对耕地红线的隐性流失有了更多危机意识。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亩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大量化肥农药漫灌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如今,大量城郊结合部优质耕地被占用,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整个福建省的水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180亿公斤。良田污染引发的镉大米等食物中毒事件,已危及“舌尖上的安全”。不仅如此,由于种粮成本上升、收益偏低,大量耕地被用于“非粮化”种植或“非农化”建设,甚至还有大量良田被撂荒。

同时,面对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不断扩大的耕地污染面积,耕地保护必须担负起质量和生态管护的重任。然而,1厘米耕作层土壤的形成需要200年~400年,一旦被破坏或污染难以短期修复,一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不再适宜耕种。这意味着,我国耕地保护将长期处于保数量、保质量、保生态“三位一体”新常态。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耕地保护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子孙万代长远生计。耕地保护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注定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全民持久战。

文/中评

猜你喜欢

良田土壤环境常态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良田育良种 迈步新征程
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环保部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