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2015-01-01Blog吴晓波
Blog/吴晓波
01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Blog/吴晓波
今年公司年会飞去日本冲绳岛开,飞机刚落在那霸机场,看到同事们已经人声鼎沸:小伙伴们在免税商场玩疯了,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据说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
他们的战利品还包括: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的吹风机,保温效果更佳的保温杯,甚至还有价格不菲、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的马桶盖……
过去20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眼睁睁地看制造业的朋友从“嚣张”当中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成本优势的丧失。
“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成就,核心武器只有成本优势。可如今,随着各项成本的抬升,性价比优势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渠道优势的瓦解。
电商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渠道被彻底踩平,昔日的“营销金字塔”在一夜间灰飞烟灭。
痛苦之三,“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已在制造业拉响了很多年,然而,局中人大都束手无策。近年来,一些金光闪闪的概念凭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等等,这些新名词更让几乎所有50后、60后企业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若以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一代制造业者实已踏在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缘。
可是,站在那霸机场的候机大厅,我却有了别样的体会。其实制造业有个非常朴素的哲学: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战场上乱碰运气,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当今的中产阶层,是理性消费的中坚,他们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同时还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
“中国制造”的明天,或许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