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身份问题的提出与当代语境
2015-01-01时胜勋
时胜勋
身份是确定某物某人归属与价值的一个术语,身份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情境。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身份问题日益突出地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热点。身份触及人本身,在生理、心理、精神维度均有展开,今天的性别、身体、欲望、青年等问题就是证明。身份也触及社会本身,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族群歧视、城乡矛盾、家庭伦理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身份更触及文化问题,在价值观层面展开激烈的冲突,如中国与西方问题、传统与现代问题、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化、政治与人文问题等。可以说,在“地球村”时代,身份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过。当社会流动性越大时,身份问题也就越尖锐、激烈。随着多元化趋势的加快,那种二元对立、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本质主义的入思方式正在受到质疑,身份问题也就随之成为当前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
作为身份问题的一种,文论身份又将如何呢?中国文论在今天可谓遭遇了从未有过的身份危机:文学终结,理论终结,中国文论集体失语、国际影响力几乎为零,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弥漫期间,文论应对现实乏力,文论不再具有思想的牵引力而成为课业的巨大负担,文学批评荡然无存,文论大家寥若晨星……面对这些困境,难道中国文论就没有一点危机感?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何谓文论身份,文论身份是如何发生的,又将如何解决?
这里的文论身份特指的是中国文论身份问题,是相对于西方和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而言的。一般的学术研究往往是将中西并举,但是中国文论身份并不仅仅是与西方相联系的,它还与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实际息息相关。作为中西问题,这是学理与知识层面的,自然有无数的差异,但是,中西问题很快就会被导向实际的问题(古今问题),那种纯知识性的态度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功利主义态度所裹挟,于是,“西优中劣”、全盘西化或者保守主义等就会成为常态,但是,文学理论所面对的是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又怎么能使用同一套西方标准或古代标准呢?当然,那种一味注重原创性的看法也忽视了当今全球化的既成事实,关起门来搞中国文论建设或者喃喃自语自然是行不通的。
我始终认为,中国文论身份的根本问题是要立足中国当下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直面突出的中国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实际问题(学科、学术、文化等),应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注重知识性、学理性、学术性的同时,注重思想性和创造性,注重对中国文论理想形态、开放形态、未来形态的文化期许与积极开拓。文论身份问题开启的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充分调动了学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学术个性。文论身份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而非纯理论的问题,中国文论身份问题的解决不是流于口号,而是一件细致、耐心的学术工作。中国文论身份研究需要的不是思辨,而是面对现实问题的入思,这个现实问题就是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
“中国文论身份研究”是我在北京大学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以我曾经出版的《中国文论身份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为框架,进行了一学期的研讨,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论身份问题的理解。尤其可贵的是,选修本课程的北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有访问学者和延边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们,积极参与本课程讨论,贡献了他们较具思想性的文字。这一组笔谈就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触及的问题也较为广泛。当然,他们的思考或许还不太成熟,但足以表明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努力介入当前前沿学术问题,我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他们的思考对于中国文论身份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是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