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形势下时政新闻传媒研究

2015-00-00

科技传播 2015年18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微信

李 雪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33

全媒体形势下时政新闻传媒研究

李 雪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33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传播设备的科技化程度日益提升。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全媒体”共存的局面。时政新闻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研究全媒体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传媒的传播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提升时政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全媒体;时政新闻;传媒

随着我国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设备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借助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在内的多种方式传播了各种时政新闻。因此把握全媒体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传播特征显得至关重要。

1 全媒体的定义

全媒体指的是通过多种传媒形式,以文图声光电等方式,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相应的传播内容,借助通信、文字、声像及网络等多种手段传输时信息和数据,属于新型传播形态。究其形式,全媒体绝非涵盖了所有的媒体类型,它指的是在各种媒介类型间进行巧妙的转化、嫁接及融合。从它的内容来看,在下列四大方面体现出来,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和资源,其次是对信息和专业资源实施统一加工,第三是提供全方位的业务系统支持,第四是设置了多种方式的资源增值应用。就全媒体的传播结果而言,重点体现是多种形态的内容生产、多种产品发布渠道以及多种传播介质的终端。

2 全媒体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传媒特征

2.1碎片化特征

新闻报道凸显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比如,在每年的两会报道中,能够看到多个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时政新闻版块。相关报道被提炼成了“碎片化”信息,几句话乃至一句话、一个符号,能够重点地传输多种信息,如“你懂的”,然后多家新闻机构纷纷围绕着“你懂的”做足了文章,不仅有网络视频及电视媒体,还有微博、微信及报纸,都表现了全媒体形势下的“碎片化”特征,围绕这个主题挖掘了丰富、全面的信息,而且还提供了二维码,这样不但便于受众观看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沈阳提出,一部分传统媒体不能有效地补充“隐信息”,无法使广大受众充分地把握时政新闻的整体印象,但是通过其提供的二维码、微信、微博等其它媒体形式,可以获取微博中那些以隐匿形式存在的帖子或评论,为那些拼图式摸索的很多网友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时政新闻信息。

2.2日益发散的时政新闻传媒思维

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决不可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那些领导身上,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关心、关切的内容和问题。如央视曾经推出一个名为《你幸福吗》的时政调查栏目,在报道过程中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从而发现及选择独特的新闻要素。此外还在栏目下方附上了二维码及微博、微信的联系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最为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衣食住行等,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根本利益。比如很多城市都设立了时政新闻栏目,日益关注政府部门到底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办了什么样的实事,百姓是否认可,政府颁布实施了哪些方面的惠民政策,这些均变成了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发散型思维。应该从多个方面、诸多角度触发,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相关新闻的各个侧面和前因后果出发,把握事件的进展状况,客观正确地进行报道。在这个方面,微博、微信、电视直播及网络直播能够及时跟进相关报道,并且请来了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这样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层次。比如央视在报道九三阅兵的过程中,制作播出了相关视频,将昨天、当天、明天的新闻密切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全程直播,事后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采访了国内外政府、学界及民众对九三阅兵的看法和观点,很好地展示了时政新闻的发散型思维和丰富内容,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思考,使读者更全面地把握和了解九三阅兵的时政新闻报道。

2.3时政新闻标题的眼球效应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社会里,必须做出吸引人的时政新闻标题,才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比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报道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新闻,在当时的情况下,“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真可谓是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必须要求新闻标题涵盖重点要素,找到报道中的闪光点及关键点,提炼成精彩的新闻标题,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但是必须坚决拒绝新闻报道中为吸引眼球而出现所谓的“标题党”。

2.4故事性和细节性特征日益凸显

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体上,负责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都必须学会抓细节及故事性。例如细节描写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印象非常深刻。比如《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是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中获得一等奖的重要作品,胡锦涛同志和艾滋病人的“握手”细节显得意义重大;汶川地震废墟中虽然小手已僵硬,但是却牢牢地握住铅笔的那个小手,曾经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很多新闻采写实践说明,出色的时政新闻作品通常都强调细节描写。如何通过故事性的描述来吸引读者,写出故事性较强的时政新闻,内容显得跌宕起伏,有矛盾和冲突,新闻就会具有可读性。如第十四届新闻奖中获得通讯二等奖的一篇著名作品是《总理为农民追工钱》,通过对总理及村民的问答,温家宝在听到这个问题时,表情立即变得非常严肃,双眉紧锁,之后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农民工当天晚上就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文章因为这些故事性描述显得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5符号融合的特点

以多种形式的媒体表现手段为基础,如通过图像、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具体的媒介形态,借助广播、纸质、网络、电视媒体以及移动互联设备(主要是手机)等媒体多种媒体的有效融合,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角度、及时的全媒体体验,融诸多表现形式于一体。从技术领域来看,微博、视频、新闻等很好地在移动互联设备上完成了PC终端与手机终端的融合。用户不但能够像使用博客一样在网站上登陆、注销或者发布信息,而且还能够利用高度智能的手机及时上传、下载视频及图片。任何微博用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于任意时间发布任何合法内容,很好地达到了4A要求(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展示了全媒体的符号融合特征。如新华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电视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在《环球问“两会”》以及《高端对话》等多个专题中融合了诸多传播符号,被多家视频网站(如优酷、搜狐、新浪等)等大批量。

2.6多样化的时政新闻报道形式

在媒体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历程中,势必会遭遇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及市场风险。首先会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这是因为在我国如今的语境下,媒体头上是国家意志,媒体必须面对“政治安全”这个生存发展的最底线。著名学者杨保军认为,眼下我国的新闻传播业是在一般产业属性及意识形态属性中运行,在新闻及宣传两大核心功能中进行传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社会、政治及经济等诸多力量的约束和制约。面对如此境况,时政新闻报道务必确保政治安全这个底线,在此基础上实现稳中求变,变中做活做大,报道出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各种时政新闻。

3 结论

在全媒体传播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时政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因此在在时政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时政新闻的价值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在受众及全媒体间达成高度的认知共识及信息共享。

[1]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4):38.

[2]张薇.两会“新闻大战”开启新媒体拉近报道距离[N].光明日报,2013-03-03(8).

G2

A

1674-6708(2015)147-0009-02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微信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微信
时政
时政
微信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微信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