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族的前世今生
2014-12-31蒋成龙
蒋成龙
站在大都会博物馆二层东北侧的一处展厅之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极尽奢华的路易十五风格家具和装潢。展厅内,十五个大型玻璃展柜内陈列了大量稀世珍宝珍宝。中国明清时期的古董、印度制作的金银玉器和史前文明的遗产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一只镶有大粒红宝石的大象雕塑,一盘装满各色宝石水果的中国清代果盘雕件,甚至还有嵌在人牙上的玉石装饰品。这融汇古今中外鬼斧神工之物,尽收天下镂月裁云之能的奇妙之地,竟然源自一位个人收藏家的毕生所藏。
作为一方富商大甲,同时又是世界顶级收藏家,他不仅在古董和艺术品收藏领域中实力过人,更对所藏之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赞助了众多科研项目,为当时的学术和收藏界贡献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数据和样本。特别是他对玉器、玉料方面的钟爱程度和研究力度,在美洲大陆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他就是美国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赫尔伯·雷吉纳德·毕晓普(Heber Reginald Bishop,1840年-1902年10月)。
赫尔伯·雷吉纳德·毕晓普(Hebe r ReginaldBishop)
1685年,毕晓普的祖辈从英格兰的伊普斯维奇市(Ipswich)移民至美国马萨出塞州的梅德福市(Medford)。赫尔伯本人出生于1840年,在波斯顿接受了商贸方面的教育。年满19岁那年,他起身前往了古巴的雷梅迪奥斯镇(Remedios),从此开始了糖业进出口生意。这个行业在当年是相当有利可图的,可以算是这位年轻人淘的第一桶金。
经营上的卓越智慧和勤劳使他的业务迅速发展,蒸蒸日上。仅仅时隔两年后的1861年,赫尔伯便成立了糖业进出口和精炼公司Bishop&Company,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经营,常年往返于古巴和美国本土之间。直至1873年,古巴革命的爆发导致了当地的经营环境严重恶化,毕晓普迅速意识到这毁灭性的环境变化对业务造成的长期影响。他以大大低于市值的价格抛售了公司,迅速撤离,返回了美国本土。当然,这些年的经营也早已使他跻身富豪的行列。
不久后,赫尔伯就与玛丽·坎宁安(MaryCunningham)成婚,并在纽约东部哈德森河岸边的欧文顿市建立了一间夏季住所。婚后,他与妻子共育有8名子女,4男4女。这段婚姻也可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娘家的社会地位和财力也相当了得。玛丽的父亲詹姆斯·坎宁安(James Cunningham,1802~1870)是一位苏格兰裔商人,通过商船从事贸易和代理业务。直至1860年,其个人资产总和就已高达50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千万富豪了。
此后,赫尔伯很快开始对天然气、钢铁和铁路建设等相关业务的大型企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行业内也格外活跃。纽约市的第三大街高架铁路建项目就有很大部分归功于他。不久后,他的投资重点转向到各类工业开发项目,特别是美国西北部地区的铁路建设工程,他都大量参与其中。同时,他也是米尼苏达州铁矿资源开发和商业运作的领头羊,并在美国东西两岸投资了诸多钢铁相关企业。与美国大都会信托公司和纽约本地众多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他日后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经营和商业领域的成功为他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赫尔伯本人却更是一位宅心仁厚,乐于为大众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伟大企业家。他为纽约市的各类公共设施、博物馆、医院和教堂等的建设及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一度成为了他本人最具光辉的形象特征,被人们所敬仰和称颂。尽管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对大都会博物馆的数笔捐赠,但他也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大量来自阿拉斯加、英属哥伦比亚省和印度文明的艺术精品。美国“玉痴”的收藏情结:艺术和科学的究极探索
赫尔伯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可谓越发精致,眼光更加成熟。他所涉及的收藏领域多种多样,从欧洲的古典家具、灯饰,中国的丝绸、瓷器、玉器,印度的金银、珠宝、石雕,到日本的漆器、军刀、铜器等,简直是包罗万象。甚至有段时期,他大量购入了中国贵族和日本大名穿着的服装,成为了他当时最主要的收藏兴趣点。
他长期往返于美洲、欧洲大陆之间,频繁参加各类艺术品和古董拍卖会、博览会等活动,慷慨解囊,大量购入了各类藏品,其中不乏当时的绝顶精品。正如著名古董和艺术品鉴赏家S.w.布谢尔博士(Dr.S.w.Bushell)所言,赫尔伯的名号上至俄罗斯圣彼得堡,下至中国北平,可谓在收藏圈家喻户晓了。
尽管他的藏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他最终,也是最为卓著的收藏成就最终属于他的玉器藏品。这一切都起源于1878年从蒂凡尼公司(Tiffany&Company)的一次收购,那是一只来自中国的玉瓶,属于赫尔德(Hurd)藏品系列的其中一件。赫尔德氏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茶叶商人,这支玉瓶是由他本人在中国期间获得。而这只玉瓶乃是1860年时八国联军之一的法国军队从圆明园掠夺而来,不但是此次掠夺所获财物中的艺术品之首,更是有史以来最精致的玉雕器物之一。此外,同批珍宝中还包括东印度地区加工制作的大量珠宝镶嵌器物,其中不乏大量价值珍贵的红宝石、祖母绿、钻石和其它宝石等。
赫尔伯看到这件精致的艺术品那一瞬间就被其深深吸引,不能自拔。玉器那变化多端的颜色、内敛含蓄的光泽、多姿多彩的造型和神秘的东方气质,在他心里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从此,玉器成为了赫尔伯后半生最为珍视的收藏品类,甚至可以说几乎占据了他晚年收藏的全部精力。他的玉器藏品来自世界各地,来源也包括艺术品经纪人、拍卖行、各大藏家之间的流通等多种渠道。无论新的老的,东方的西方的,原矿、残片、整器通通囊括。他对玉器的挚爱和执着简直难以言表,无以复加。当然,正是因此才诞生了当今全球知名,最顶级的玉器个人收藏系列。
赫尔伯在玉器的收藏和收购过程中极具毅力和耐心,甚至为了一件心仪的器物甘愿苦等数年,直至时机成熟后出手购入。凭借这份执着和耐心,他最终如愿从众多极其知名的藏家和机构获得大量玉器精品,其中包括多年前在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Museum)展出的韦尔斯(Welles)系列收藏品。
除了在艺术和历史层面的关注,赫尔伯在矿物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更是这批藏品有别于一般收藏系列的最大原因之一,也是他为收藏甚至学术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不仅收藏了来自古今中外的各类玉器成品,同时对玉器的矿物质地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建立了庞大的矿物标本数据库,堪称西方玉器收藏之最。他所收集的标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缅甸、墨西哥、中美洲、美国西北海岸、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和其它多过国家或地区。矿物品类除了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矿物,即当代广义定义的“和田玉”,译作nephrite)外也包括翡翠(硬玉,钠铝辉石矿物,包括绿辉石、钠铬辉石、霓石等混合物,译作jadeite),玛瑙以及其它各种矿物材质。此外,矿物标本中还包括一块1899年发掘于中欧东部西里西亚地区(Silesia),重达4715磅(约合2139公斤)重的软玉矿石,并被认定为整个欧洲大陆发现的最大一块软玉矿石。
这些矿标均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赫尔伯的捐赠品。有德国软玉、德国含砷黄铁矿杂质软玉、美国阿拉斯加软玉、北美地区软玉、俄罗斯软玉斧、圭地马拉软玉残片、加拿大前哥伦比亚时期软玉斧、西伯利亚软玉、瑞士玉斧残片、瑞士翡翠和黝帘石(zoisite)混合物、瑞士绿辉石玉斧、瑞士玫红软玉(rhodonephrite)、西藏地区产翡翠、西印度群岛产翡翠斧、新西兰软玉、匈牙利翡翠斧残片、法国软玉斧、缅甸翡翠等。